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主要讨论疑问代词“谁”的虚指意义和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文章尝试证明虚指用法的“谁”字句通过不确定性陈述语气,来消除疑问代词“谁”的询问意义,但是保留了它的预设意义“存在着某些个人”,从而使虚指用法的“谁”表示“不能确定一定存在的某些个人”。而否定用法的“谁”字句通过质疑和反驳等反问语气,在“疑有信无”原则的指导下,不仅消除了疑问代词“谁”的询问意义,而且消除了它的预设意义“存在着某些个人”,从而使否定用法的“谁”表示“确定不存在的某些个人”。最后,文章还分析了“谁让我小呢?”之类特殊句式的意义,说明它跟一般的“谁”类反问句在语义解释上具有一致性。

  • 标签: 疑问代词“谁” 询问意义 虚指意义 否定意义 疑有信无 语义解释
  • 简介:摘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教学中语文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上好作文课”,而不是“如何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形成不能光靠作文课,必须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生内外因发挥积极作用的“组合拳”。本文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等要求,探索了让学生易于写、写具体、表真情、乐于写的具体操作策略和方法。

  • 标签: 习作 能力 策略
  • 简介:本文考察汉语官话方言,主要是中原官话知系合口呼字读唇齿音声母的现象.联系石汝杰(1998)对汉语方言高元音的强摩擦化倾向的有关研究,知系合口呼字读唇齿音声母是由于合口呼介音[u]的强摩擦化造成的.本文从存在的地理差异讨论了该类声母的演变层次,并根据它们在中原官话区的分布特征,联系鲁西南等地关于山西移民的史料和传说,推测东西两部分的知系合口呼字读唇齿音声母可能有历史渊源,但又有各自的发展特点.

  • 标签: 中原官话 合口呼字 唇齿音 声母 汉语方言
  • 简介:当位于“来”之后表达时段概念的名词短语的句法位置发生变化后,方位词“来”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于是逐渐向事态助词演变。事态助词“来”在南北朝时期、最晚到隋代已经正式确立。唐代以后,动态助词“来”也开始大量出现,在某些语境中它也可以转化为事态助词“来”,这加速了事态助词“来”的语法化进程。

  • 标签: “来” 方位词 事态助词
  • 简介:古苗瑶语的*ts组音从来源来看可能是从汉语借入的。它们的今读从发音方法来看有塞音、塞擦音、擦音等,从发音部位来看有齿间音、齿龈音、硬腭音等。这些不同的读音类型,有区域分布特征,是语言接触和自然音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古苗瑶语 *ts组音今读类型 分布 形成
  • 简介:摘要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至今仍然影响最大的交际法,在国内第二语言教学界备受关注。但在教学实践中,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制约了其发展。因此交际法与形成性评价的结合及运用,将更好地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优势,也有利于第二语言教学及评价体系的完善。

  • 标签: 交际法 形成性评价 对外汉语教学
  • 简介:摘要在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历史学科的历史性事件比较多,所以我们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其实这些只是学习历史表面性的东西。学生在记住历史性事件的同时,要学会对历史性事件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事发过程、产生的影响等进行全面的分析。那么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就要学会自己学习,所以中学生是否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中学历史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 简介:本文认为发生在十五世纪前后的几个重要句法变化,改变了谓语中心动词的内部结构,从而为一个新否定标记的诞生创造了合适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动补结构的成熟,体标记系统的建立,量词范畴的引入,以及时间词、动量词由宾语之后向宾语之前的变动,等等。所有这些变化的共同作用是,使得谓语动词“有界化”,从而赋予作为单一句法单位的谓语动词以“离散”量特性,恰与名词的语义特征相符。这种谓语动词整体语义特征的改变带来了两个直接结果:一是原来主要用于“无界”谓语动词的否定标记因不适应新的发展而被淘汰,二是为用于名词类的否定标记“没”向动词否定标记扩展创造了条件。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和名词的共同否定标记“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本文还证明,“没”语法化的具体途径是它常用于连动结构的第一动词,在时间一维性的作用下,逐渐丧失动词的特征而向单纯的否定标记转化,从而为其向动词否定标记的扩展作好了准备。结果改变了汉语否定系统的基本特征:由原来的以词性为分野的否定词体系变成了现代汉语的以数量特征为分野的否定词体系。

  • 标签: 否定标记 句法 语法化 十五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