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钾与正常钾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以钾3.5mmol/l为截点,将患者分为低钾组和正常钾组。对比(1)两组一般资料。(2)两组立位醛固酮、立位血浆肾素活性及醛固酮/肾素比值。(3)两组患者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中病程、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一般资料中降压药物使用种类钾比较有差异(P<0.05)。(2)两组立位血浆肾素活性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立位醛固酮及醛固酮/肾素比值比较有差异(P<0.05)。(3)两组患者糖耐量受损、血脂异常、颈动脉粥样斑块、左心室肥厚无差异(P>0.05);两组慢性肾功能不全、脑梗死、心肌梗死有差异(P<0.05)。结论低钾与正常钾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差异主要体现在降压药物使用种类、钾水平,同时低钾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容易发生慢性肾功能不全、脑梗死、心肌梗死等靶器官损伤。

  • 标签: 低血钾 正常血钾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毛细血管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情况。方法90例体检人群分别采集其空腹静脉血液、空腹毛细血管血液行血常规检验,记录不同血样来源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等血常规项目检验结果。结果90例体检人群静脉血样Hb、PLT、RBC均显著高于毛细血管血样,而其WBC则显著低于毛细血管血样,P均<0.05。结论利用静脉行血常规检验结果更为准确,有利于提高疾病诊治效果及预后,对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血常规 静脉 毛细血管 检验结果 对比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采取静脉检验与末梢检验的结果与差异。方法:选择本院2022.05——2023.05期间至此进行健康体检者共计100名,设为研究对象并开展基本血常规检验。所有对象采集血液样本后分别开展静脉检验与末梢检验,将病人复检结果作为对照金标准,判断不同检验的诊断效能和指标差异。在A组总结末梢检验结果,在B组总结静脉检验结果,观察组间血液指标。结果:A组、B组MCHC、MCV值相近,比较P>0.05。B组中Hb、RBC、WBC值低于A组;B组中PLT值高于A组,比较P<0.05。结论:静脉检验和末梢检验的诊断结果无很大差异,而前者的血液指标检查结果反馈总体更贴近于对象的实际身体状况,更建议应用。

  • 标签: 血常规 末梢血检验 静脉血检验 结果
  • 简介:摘要原发性低镁症伴继发性低钙症(HSH)是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罕见病因之一。现报道近期本科诊治的1例原发性HSH患者,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病的诊治策略。患者为26岁男性,以反复四肢麻木、抽搐为主要表现,生化检测提示存在低镁症、低钙症、低钾血症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后经基因检测证实存在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M亚家族-成员6(TRPM6)基因突变。经规律口服补镁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随访患者症状无再发,电解质正常。原发性HSH多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TRPM6基因突变导致肠道及肾脏的镁吸收障碍,进而引起系列临床表现,经补镁治疗通常可明显缓解相关症状。

  • 标签: 原发性低镁血症伴继发性低钙血症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低镁血症 罕见病 TRPM6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指尖和静脉全血糖检测中应用即时检验(PoCT)血糖仪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接收的糖尿病患者共49例,抽取指尖和静脉进行PoCT血糖检测,同时选择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葡萄糖的水平,对两个部位的血糖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静脉标本血糖测定值明显低于指尖标本,生化分析仪血糖测定值明显低于静脉全标本,指尖血糖测定值明显高于生化分析仪,差异显著(P<0.05)。指尖标本偏倚程度小于静脉全,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PoCT血糖仪对指尖和静脉标本进行血糖检测结果均较准确,且指尖标本检测结果偏移度小更符合实际。

  • 标签: 静脉全血血糖 指尖血 即时检验血糖仪 偏倚
  • 简介:摘要目的在血常规检测过程中,静脉与末梢的检验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告知体检者详情并取得同意的情况下,分别用两种方式采集末梢和静脉进行血常规检测。对两组血常规检测指标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比,两组在MCH以及HCT指标含量上无明显化差异,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静脉检验组的Hb、RBC、MCHC以及PLT指标含量均比末梢检验组高,两组存在明显化差异,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静脉检验组在MCV以及WBC指标含量均比末梢检验组低,两组存在明显化差异,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两种检测方式在检验结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静脉检测方式能够将血样中的各项指标检测的更加显化,值得在检验科室中推广。

  • 标签: 血常规检测 末梢血 静脉血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 : 目的 针对新生儿末梢与静脉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4月 ~2019年 4月收治的 74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末梢组和静脉组,每组各 37例,分别采用末梢检验和静脉检验,对比观察两组新生儿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 检验完成后末梢组在 WBC 和 RBC 水平上高于静脉组,而 PLT 水平低于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 HcT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两组受检新生儿的不同时间段检测结果分析,静脉组各时间段的血小板与白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末梢组 0min 血小板水平与 10 、 30min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而 3 个时间段白细胞水平呈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静脉与末梢的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在临床检验当中,应当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选择检测血压标本。

  • 标签: 新生儿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即时检验血糖仪指尖和静脉全的血糖检验结果。方法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150例糖尿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静脉全检测,实验组采用指尖采血检测,比较两组不同方法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血糖检测指标为(9.92±5.04)mmol/L,高于对照组(9.42±4.37)mmol/L(P<0.05);实验组偏倚率为-1.5%,低于对照组(-13.9%)(P<0.05)。结论糖尿病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即时检验血糖仪指尖和静脉全检测血糖都能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即时检验血糖仪指尖指标更符合要求,准确度更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即时检验血糖仪 指尖 静脉全血 血糖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与末梢在血常规检测中的临床分析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102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血液采集位置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1例、实验组5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采集的方式,对血常规进行检测;实验组患者采用末梢采集的方式,对血常规进行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分析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在血液采集0min、10min、30min后,其血小板和白细胞指标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血常规检测中末梢采集具有可靠性、稳定性强的特点,具有临床分析价值。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140例血常规静脉与末梢检验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期间需要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末梢进行检验,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进行检验,分析对比两组的检验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压积(HCT)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含量(Hb)、血小板(PLT)以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W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常规静脉与末梢检验结果存在这明显的差异,静脉检查的稳定性以及准确性更具有优势,临床上应该优先选择应用。

  • 标签: 血常规 静脉血 末梢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末梢与静脉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10月接待的血常规检验体检者80例进行研究,将本次研究相关事宜告知体检者,他们均接受研究,随机分组,各自40例。静脉组采集体检者静脉进行血常规检验,末梢组采集体检者末梢进行血常规检验,将两组结果与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静脉组Hb、WBC、RBC、Hct、MCV、PLT等水平更接近血常规标准值,且明显高于末梢组(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采取静脉检验准确性与稳定性更优于末梢,可作为血常规检验首选标本,以便提高检验结果。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末梢血 静脉血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功患者接受功合剂联合黄体酮胶丸治疗的临床效果,给临床中中医治疗提供参考信息,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我院对88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44例患者,观察组患者使用功合剂、黄体酮胶丸口服治疗,连续治疗6天;对照组使用黄体酮胶丸,连续治疗6天。对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有32例痊愈,8例好转,4例无效,临床治疗有效率是90.9%;对照组有28例痊愈,10例好转,6例无效,有效率是86.3%。观察组的痊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的平均止血时间是(66.28±10.39)h止,对照组是(74.26±12.24)h,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t=49.126,P<0.05),观察组止血速度更快。结论功合剂联合黄体酮胶丸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效果比较好,患者止血时间短,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功血 功血合剂 黄体酮胶丸 药物性刮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用末梢与静脉两种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健康体检患者共68例,征得患者同意后取患者末梢与静脉,对比两种检验方式下WBC、RBC、MCV、PLT水平差异性。结果采用末梢检验的对照组与采用静脉检验的观察组在WBC、RBC、MCV、PLT水平对比上呈明显差异,对照组分别为(6.17±1.42)×10-9/L、(3.74±0.93)×10-12/L、(91.36±6.83)fL、(232.62±31.65)×10-9/L;观察组则分别为(5.56±1.18)×10-9/L、(3.61±0.49)×10-12/L、(82.51±3.74)fL、(217.74±28.72)×10-9/L。结论血液常规检验中取患者静脉在检验结果准确性上优于末梢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末梢血 静脉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末梢与静脉标本在血常规检验中的结果。方法抽取2017年3月—2017年10月于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1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清晨采集患者20μl手指末梢,以SYSMEXK-4500型号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配套500μl稀释液制成末梢标本;另采集患者2ml肘正中静脉,以含5%浓度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2K)抗凝剂的抗凝管制成静脉标本。根据采集患者血液类型的不同,分为末梢组、静脉组2个组别。结果两组WBC、RBC、HB、M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PLT、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与静脉标本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静脉标本因其准确度、精密度、干扰因素小等优点,宜作为血常规检查的首选方式。医院可于血常规检验中,在患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推荐使用静脉标本,以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降低误诊率,避免患者延误最佳救治时机。从而有助于医师根据诊断结果确立最佳治疗方案,进而帮助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末梢和静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017年期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21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血液样本提供者,按照其体检顺序的奇偶性将其分为静脉组和末梢组,每组均105例。严格按照采血规范分别选取静脉组研究对象的肘部静脉采集静脉2ml,选取末梢组研究对象的左手无名指采集末梢100ul,在血液样本采集完成后的2h之内对其实施血常规检验。以血常规检验标准值作为标准,对比分析静脉和末梢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与血常规检验标准值相比,静脉组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及血小板计数(PLT)值,较末梢组更加接近血常规检验标准值。结论静脉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比末梢更高,可作为临床首选的血常规检验样本,但对于新生儿、大面积烧伤患者、静脉抽血困难或需要进行反复抽血检验的患者实施血常规检验时,则要考虑应用末梢实施血常规检验更为稳妥。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末梢血 静脉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末梢与静脉标本在血常规检验中的结果。方法抽取2017年3月—2017年10月于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1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清晨采集患者20μl手指末梢,以SYSMEXK-4500型号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配套500μl稀释液制成末梢标本;另采集患者2ml肘正中静脉,以含5%浓度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2K)抗凝剂的抗凝管制成静脉标本。根据采集患者血液类型的不同,分为末梢组、静脉组2个组别。结果两组WBC、RBC、HB、M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PLT、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与静脉标本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静脉标本因其准确度、精密度、干扰因素小等优点,宜作为血常规检查的首选方式。医院可于血常规检验中,在患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推荐使用静脉标本,以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降低误诊率,避免患者延误最佳救治时机。从而有助于医师根据诊断结果确立最佳治疗方案,进而帮助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与末梢和血常规检测结果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的门诊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末梢组60例,静脉组60例,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液标本,记录不同时间点的结果(0min、10min、30min)。比较末梢组和静脉组0min、10min、30min的白细胞、血小板检测结果。结果末梢组0min和30min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差异明显,P<0.05,0min和10min、0min和30min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差异不明显,P>0.05。静脉组0min、10min、30min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和末梢对比,静脉应用于血常规检测中,更有利于维持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 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