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病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除了肝源性糖尿病共有的发病机制外,胰岛β细胞功能的减低和胰岛素抵抗(IR)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IR可能更为重要,而肝脂肪变性、肿瘤坏死因子-α过表达、脂联素水平下降、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合成以及铁代谢异常等都可能参与了IR的形成。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 简介:背景:传输型便秘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CC)对胃肠平滑肌的起搏作用和介导神经递质的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且在一些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中存在ICC数量和结构的异常改变。目的:探讨ICC在传输运动小鼠结肠组织中的改变。方法:经吗啡诱导建立结肠传输运动小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ICC的表达和分布;采用Westernblot蛋白印迹试验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各组小鼠结肠组织c-Kit蛋白和c-kitmRNA的表达。结果:①45天后两实验组小鼠近端结肠组织免疫组化c—kit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实验组Ⅱ较实验组Ⅰc-kit阳性细胞减少更明显(P〈0.01);60天后停吗啡组的c-kit阳性细胞较纳洛酮阻断组和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小鼠远端结肠组织c—kit阳性细胞在所有组别之间无显著差异。②45天后两实验组小鼠近端结肠组织c-Kit蛋白和c-kit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显著减少(P均〈0.01);60天后停吗啡组近端结肠组织c-Kit蛋白和c-kitmRNA的表达仍较纳洛酮阻断组和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和P〈0.01)。结论:吗啡诱导的传输运动小鼠近端结肠组织中ICC数量下降,c—Kit蛋白和c-kit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提示近端结肠ICC减少可能是结肠传输运动的原因之一;停用吗啡未能逆转ICC的变化,结肠传输运动也无改善。纳洛酮阻断后.ICC的变化基本恢复,结肠动力改善,纳洛酮可能阻止和恢复吗啡诱导的ICC数量的变化。

  • 标签: 小鼠 结肠 慢传输运动 CAJAL间质细胞 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 RNA 信使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生长激素治疗早、中期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53例早、中期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z8例)、糖皮质激素治疗组(14例)和糖皮质激素联合生长激素治疗组(11例)。结果53.6%(15/28)常规治疗组患者死亡,而21.4%(3/14)糖皮质激素治疗和18.2%(2/11)糖皮质激素联合生长激素治疗患者死亡(P〈0.05);糖皮质激素联合生长激素治疗组患者感染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明显减少,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结论在基础治疗的支持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早、中期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可取得一定的效果,而加用生长激素后可明显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

  • 标签: 肝衰竭 慢加急性 糖皮质激素 生长激素 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慢性重型肝炎预后指数(PI)和肝移植标准(LTS)模型对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在138例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入院24小时内进行MELD、MELD-Na、PI和LTS评分,并随访3个月.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判断四个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在观察期内与肝病有关的死亡患者72例,生存者66例.死亡组LTS、MELD-Na、MELD和PI平均值明显高于生存组(P〈0.01),四个模型的AUC分别为0.860、0.801、0.749、和0.7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个模型预测的正确率分别为82.61%、76.81%、75.36%和7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4种模型对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 肝衰竭 预后模型
  • 简介:目的:观察SMAD3shRNA重组病毒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随机将Wistar大鼠60只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20只)、shRNA对照组(20只)和SMAD3shRNA组(20只)。对shRNA对照组和SMAD3shRNA组大鼠,通过脾脏注射法给予病毒1.0×108TU/只,生理盐水对照组则给予等体积500μl生理盐水,给药1w后开始制备大鼠四氯化碳肝纤维化模型。在造模4w和8w时,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肝组织SMAD3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型和III型胶原水平。结果在造模4w和8w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shRNA对照组比,SMAD3shRNA组肝组织SMAD3mRNA水平显著降低(4w:P=0.000,P=0.001;8w:P=0.001,P=0.009);肝组织学检查显示,在造模4w和8w时,SMAD3shRNA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在造模4w时,SMAD3shRNA组动物血清I型胶原[(3.33±1.60)ng/ml]和III型胶原[(1.32±0.56)ng/ml]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69.4±13.67)ng/ml,(3.90±1.41)ng/ml],也低于shRNA对照组[(66.8±3.50)ng/ml和(3.80±0.93)ng/ml,均P<0.01];在8w时,各组间胶原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MAD3shRNA在大鼠体内能明显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 标签: 肝纤维化 SMAD3 SHRNA 慢病毒 大鼠
  • 简介:背景: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出现多器官衰竭,短期死亡率高。探索简单且便于检测的预后预测指标对于ACLF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ACLF患者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月宝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ACLF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出血与否分为出血组(n=62)和非出血组(n=138),同期50例慢性肝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EPO水平,ROC曲线分析EPO和APACHEⅡ、CTP、MELD、MELD-Na、SOFA、CLIF-SOFA评分对28d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出血组血清EPO水平显著高于非出血组和对照组(P<0.05)。出血组生存与死亡患者间EPO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非出血组生存患者EPO水平显著低于死亡患者(P<0.05)。血清EPO预测ACLF患者28d预后的效能优于各项常用预后评分,出血组ROC曲线下面积(AUC)=0.849,cut-off值为228.9mIU/m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3.2%和92.3%;非出血组AUC=0.829,cut-off值为30.6mIU/m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6%和57.5%。结论:低血清EPO水平的非出血ACLF患者预后较好,血清EPO预测ACLF患者28d预后显著优于常用预后评分系统。

  • 标签: 促红细胞生成素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 简介:EB病毒(EBV)与多种人类肿瘤,如Burkitt淋巴瘤以及鼻咽癌、胃癌等上皮性肿瘤相关。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2A(LMP2A)存在于部分EBV相关胃癌(EBVaGC)中,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的:应用病毒介导的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LMP2A基因表达,探讨下调LMP2A对EBVaGC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构建病毒载体pGCSIL-LMP2A-shRNA-LV和阴性对照载体并转染EBVaGC细胞株GT38,以real-time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病毒载体的抑制效率,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GT38细胞的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GT38细胞转染LMP2A-shRNA-LV后,LMP2A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下调65.4%和50.8%,进而导致细胞体外增殖受抑,克隆形成能力降低,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细胞凋亡率增高,与转染阴性对照病毒载体和未予转染病毒的GT38细胞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介导的RNAi技术能高效抑制LMP2A基因表达,进而抑制EBVaGC细胞的体外生长,诱导G0/G1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LMP2A可作为EBVaGC基因治疗的潜在靶点。

  • 标签: 潜伏膜蛋白2A EB病毒感染 胃肿瘤 RNA干扰 慢病毒感染 细胞增殖
  • 简介: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epatitisB-inducedacute013chronicliverfailure,HB—ACLF)主要由免疫介导损伤引起的肝功能损伤。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Treg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17(Thelpercell17,Thl7)在HB—ACLF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Treg和Th17细胞起源于相同初始CD4cr细胞,但在分化及功能上相互制约。研究表明Treg细胞、Thl7细胞及Treg/Thl7比值失衡与HB—ACLF发生进展密切相关。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辅助性T细胞17 调价性T细胞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肝内CD68+和TNF-α阳性细胞的表达,来探讨它们在乙型肝炎加急性肝衰竭(ACL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乙型肝炎ACLF患者、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肝内TNF-α的表达以及其分泌细胞CD68+细胞的数量。结果ACLF患者肝内TNF-α阳性分泌细胞平均数为90/高倍视野(hpf),明显高于CHB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2/hpf和5/hpf),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ACLF患者肝内CD68+细胞平均数为94/hpf,明显高于CHB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8/hpf和15/hpf),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TNF-α阳性分泌细胞与CD68阳性细胞数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866,P〈0.001)。结论乙型肝炎ACLF患者肝内CD68+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其分泌的TNF-α也明显增加,推测TNF-α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ACLF的发病过程。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 肿瘤坏死因子-Α CD68+细胞
  • 简介: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其衍生模型iMELD、MELD-Na和MESO对乙型肝炎相关性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12周生存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按照现行中国肝衰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纳入67例HBV-ACLF患者,收集患者诊断成立时的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分别计算MELD、iMELD、MELD-Na和MESO模型评分,应用MedCalc15.8软件分析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MELD及其衍生评分系统对ACLF患者12周死亡风险预测的最佳截断点和约登指数,以评价不同评分预测ACLF患者短期生存的效能.结果在治疗12周内,在67例HBV-ACLF患者中,死亡45例(67.2%);入组时,生存组MELD、iMELD、MELD-Na和MESO评分分别为(22.12±3.24)、(41.59±5.30)、(22.55±4.07)和(1.64±0.24),显著低于死亡组分别为(30.47±9.01)、(51.88±11.09)、(32.35±11.58)和(2.28±0.70),P〈0.01;MELD、iMELD、MELD-Na和MESO模型预测患者12周生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4、0.802、0.806和0.817,其最佳截断点分别为22.70、47.76、22.16和1.69,约登指数分别为0.5040、0.5535、0.4808和0.4818,提示四种模型的预测效能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ELD、iMELD、MELD-Na和MESO四种评分系统对于HBV-ACLF患者12周生存情况均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 终末期肝病模型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oll样受体2(TLR2)表达,以及鼠三型肝炎病毒(MHV-3)诱导的暴发性肝炎小鼠肝脏TLR2表达的变化。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和HBV-ACLF患者外周血,分离PBMC,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BMC中TLR2mRNA;给Balb/cJ小鼠腹腔注射MHV-3(100pfu),建立小鼠暴发性肝炎模型,观察感染0、24、48和72h后肝脏TLR2水平变化。结果BALB/cJ小鼠在感染MHV-3后,与0h[(0.39±0.06)%]比,肝细胞TLR2mRNA水平在感染48和72h均显著升高[分别为(9.06±1.60)%和(6.42±2.42)%,P<0.05)],并于48h达最高水平,且两时间点细胞TLR2mRNA水平均与血清ALT和AST水平呈正相关(r=0.804,P<0.01;r=0.797,P<0.01);HBV-ACLF患者PBMC中TLR2mRN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92±5.26)%对(1.15±1.59)%,P<0.05)]。结论TLR2参与了MHV-3诱导的暴发性肝炎小鼠以及HBV-ACLF患者肝脏损伤的发病过程。

  • 标签: 暴发性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 鼠三型肝炎病毒 TOLL样受体2 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