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叙述的角度、立场和观点影响着叙述文本的格局。依据叙述与故事及故事人物的距离关系,巴金文本中的叙述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纯粹叙述、介入型叙述及人物型叙述

  • 标签: 巴金 纯粹叙述者 介入型叙述者 人物型叙述者
  • 简介:在场主义,现在应该是散文界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在场主义的一些主张也越来越多地获得文学主流的认可,同时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在写作中自觉地追求的在场的表达。在场写作是一种文学主张,是一个团队的行为,是一种有预设目标的行动,是一种在推倒和批判中构建起来的图景。无论其文学观念,还是行为模式,在一开始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论。而这种争论最后衍变成越来越多人共同奔赴的一个集体阵图,这其中不能不说到这个团队的领军人物周闻道。

  • 标签: 在场主义 散文写作 闻道 预设目标 周伦佑 散文作家
  • 简介:诗人阿门加入中国作协了。这当然是个好消息,可喜可贺。但我以为,对于一个人民文学奖获得,这其实已经算不得什么荣誉。加入是迟早的事。不加入才怪呢。何况,就算荣誉吧,这东西本就是个"身外物"。对于一个真正的诗人,他自己也未必十分在意。一个真诗人,更在意的是他的作品本身,以及他的作品在读者这里的反馈。

  • 标签: “者” 组诗 品读 从容 中国作协
  • 简介:澳大利亚科幻小说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早期科幻小说内容多为外星人入侵澳洲本土、未来世界的恐慌事件以及后广岛时代的辐射微尘灾难等。重要作品如内尔·舒特的反乌托邦小说《核战末日》(OntheBeach.又译《海滨》).1959年被好莱坞改编成同名电影。由格里高利·派克主演。五十年代之后,澳洲科幻小说更主动地向英美科幻流派靠拢,开始以各种新技术全球化浪潮为主要写作背景。1975年.科幻小说杂志《真空》(Void)诞生,此后,一些业余科幻小说作者也陆续成为职业作家、科幻小说评论家或科技评论员。

  • 标签: 科幻小说 澳大利亚 爱好 外星人 乌托邦 好莱坞
  • 简介:<正>骆一禾的诗歌,清晰地折射出具有80年代特征的精神气质一充满热血、自信、健康、简劲的理想主义。他是一个相信道德必将战胜恶,并且自觉执着于拯救文明之途的"圣者",所以他的诗歌,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厚重感和对生命民生的哲思,表现出一位宿儒的情怀。有人认为诗歌是一种"轻",而社会和道德是诗歌背负不起的"重",这当然是利于诗歌本身作为"纯文学"朝着健康发展的正途,但是那些纯粹抒情的诗歌无疑又是为人所诟病的"轻飘飘",没有质感,很容易就消逝了。

  • 标签: 骆一禾 诗探索 哲思 孙文波 圣者 《国风》
  • 简介:主持人王干闻树国的小说可以说不是小说,在国外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非小说,亦叫反小说。他的另外一篇《孤独的温柔之乡》最初在《钟山》发表时,在编辑部也曾引起小小的争议,争议的焦点便是这种作品到底是不是小说。《孤独的温柔之乡》确实有很多地方不像小说,它的副标题叫“罗兰·巴尔特《恋人絮语》解读”,显然是一个理论著作的标题,至少也是一篇论文的题目。且不论罗兰·巴尔特的《恋人絮语》之难解读已令人却步,而闻树国把这种解读做成了小说。可以说出了奇兵。奇则奇矣,难煞了编辑,难煞了评论家。其实还是编辑们老实地囿于既有的小说规范,小说可以诗化、散文经,为什么不能评论“化”一下?米兰·昆德兰的长篇《不朽》就几乎是以理论的面貌出现的,纳波科夫的一些小说也常常充满学术性,当然他们的小说不再像冰淇淋那般可口好读了,可小说的空间却比过去开阔了。小说是什么永远是个谜,那些自称懂得小说而认为别人不懂小说的蠢夫,往往像毛主席说的小脚女人一样抱守教条裹足不前,在新的小说面前只能哀叹时间无情青春易逝。

  • 标签: 孤独温柔 恋人絮语 温柔罗兰·巴尔特
  • 简介:在《春秋时代的春与秋》和《千古斯文道场》的“高潮”部分,作者引入了一个更为宏阔的视域——雅斯贝尔斯和他对于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洞见。公元前800一前200年,在世界不同的地域,各自独立产生的伟大思想,分别开启了人类文明和本民族精神的不同面向。在中国,以孔子、老子最为突出,与之并起的,有墨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儒、道、墨、法诸家的“百家争鸣”,由此形成;在印度,则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一直到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在伊朗,则为琐罗亚斯德将世界视为善与恶的斗争的“挑战性”观点的提出;巴勒斯坦涌现出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和以赛亚第二等先知;希腊亦正为思想之群星璀璨之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不胜枚举。它们之间并无思想的交流,却几乎在同一时期,“全都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

  • 标签: 散文 “百家争鸣” 人类文明 雅斯贝尔斯 《奥义书》 赫拉克利特
  • 作者: 艾洪磊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纵观宋以前的诗歌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在这漫长的诗歌发展史上,诗歌被赋加上了浓重的社会化色彩:人们更加重视诗歌外在的社会的功能、伦理道德功能。为此,诗歌承担了政化、教化工具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诗歌成为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思想控制的工具。到了宋代,诗歌在这种亘古未变的角色下,又呈现出明显的哲学化、思辨化色彩。道本文末、文而无理不足以为文的文学观念造成了宋诗以理为诗的特点。这时诗歌又称为“理”的承载体。严羽的《沧浪诗话》正是在这两种观念交互作用下,第一次系统化、理论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注重从诗歌艺术规律入手,揭示诗歌审美特征、探究诗歌自身形象特色的美学主张。充分突出了诗歌的美学特色,并主张从诗歌本质的美学特色探究诗歌,举起诗歌美学的大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修心”二字本意为:净化心灵,修养心性.夏目漱石有言:“心生性灭,心灭性现.如空无象,湛然圆满.”意思是说一个人心性的高尚与否对于自身非常重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被美好的事物所吸引,然而仅拥有高颜值就拿到人生的通行证了吗?当然不是!

  • 标签: 修心 整容 智者 净化心灵 夏目漱石 通行证
  • 简介:本文绕过惯常的后殖民主义批评思路,尝试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出发来观照越裔法籍导演陈英雄的成名作《青木瓜之味》,对其镜头语言运用背后的男性权力运作进行揭示。《青木瓜之味》不仅构建了一个洋溢着东方情调的越南,而且也塑造了一群失去主体性的越南女子,在第三世界的男性导演塑造东方女子的影像谱系里,陈英雄镜头下的越南女子,在她们身上彰显了有关第三世界寓言覆盖背后盘根错节的男权话语。

  • 标签: 男权话语 越南女性 镜头语言 主体性匮乏
  • 简介:鲁迅在一九二四年九月译《苦闷的象征》时,曾总结其书的总旨是“生命力受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这话仿佛是为鲁迅自己的创作而说的。社会的黑暗、个人的苦痛,种种因素造成其精神世界的累累伤痕,使其情感因子色泽鲜明,勃壮有力,其理性思维复杂多变,游移不定;常常既包括此,又排斥此;既包括彼,又排斥彼。

  • 标签: 《孤独者》 小说 作品研究 鲁迅 创作心理
  • 简介:挑战赛开始以来,前来挑战的作品像雪花一样飞到杂志社,我们的信箱每天都会爆满,我和阿米可真是拆信拆到手抽筋,看信看得眼发晕哪!

  • 标签: 挑战者 比赛 出击 挑战赛 杂志社 抽筋
  • 简介:《坏东西》是学群继《坏孩子》《坏家伙》后又一篇“坏”字当头的小说,它与前两篇之间有内在的呼应,也可独立成篇,而三篇小说总体上则构成一个有关自我与世界、自由与拘禁关系理解的中国版“恶童”三部曲。如果说在前两篇小说中,学群对于“坏”的叙事形象的塑造还带有模仿性很强的“反成长叙事”的特征(尤其是第一部《坏孩子》,很容易让人想起塞林格的《麦田守望》等作),那么到了《坏东西》,因为它勾连了众多的现实经验,尤其是城镇化进程中资本大棒挥舞之下种种罪与罚的怪现状,不但篇幅三部曲中最长,情感上最峻急、人物最富张力,而且也是最具有“中国故事”属性的一篇。

  • 标签: 分裂叙事 他者化 《麦田守望者》 《坏孩子》 隐喻 自我与世界
  • 简介:吕进(1939-),四川成都人。196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现为西南师范大学教授和该校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新诗的创作与鉴赏》(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一得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新诗文体学》(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现代诗学》(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吕进诗论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主编《上园谈诗》(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新诗三百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等。

  • 标签: 中国新诗研究所 吕进 《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 《新诗的创作与鉴赏》 四川文艺出版社 建设者
  • 简介:语言是小说的根本,语言是风格,也是力量。而白莹的小说是那么轻逸,文字像一路小跑的兽物,形影俏丽。但我同时也注意到了别的一些东西,比如语言的轻逸和内在意蕴的滞重之间的关系问题。——请注意我们的生命感受,我们会发现它常常是如此滞重,不堪其负,如果你郁闷或者委屈或者悲悯,情绪的压力就会像

  • 标签: 小说语言 艺术化 内在意蕴 怪病 轻逸 当代绘画
  • 简介:中华民族大家庭有五十六个子女,繁衍生息在神州大地。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的横空出世,让各民族儿女欢欣鼓舞。对民族复兴的憧憬向往,对富国强军的孜孜追求,贯穿了近现代中国史的章章节节。

  • 标签: 中国史 航母 中华民族 民族复兴 富国强军 大家庭
  • 简介:《醒世姻缘传》(或称《恶姻缘》)的评点葛受之应为明末清初人。据《德平葛氏族谱》《光绪德平县志》等文献记载,山东德平葛氏家族的葛元祉字“受之”。从生活年代、家学渊源、人生经历、方言土语等方面,可以断定葛元祉即是《醒世姻缘传》的评点葛受之。通过葛元祉的生平,可以界定其评点时间的范围、《恶姻缘》的成书时间下限和东岭学道人写作“题识”和刻印《醒世姻缘传》的时间上限。同时,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可以断定“东岭学道人”与葛受之并不相识,而是从第三人的转述中得知其名字的。

  • 标签: 醒世姻缘传 评点者 葛受之 考证 德平葛氏
  • 简介:1957年11月19日,法国巴黎,圣昆丁监狱的北食堂里,大约一千四百名囚犯在观看塞谬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之所以选中该剧在这个四十四年未演过话剧的特殊的地方演出,是因为整场戏都没有一个女性角色,不会引起囚犯观众的骚动,但是令惴惴不安的演员们惊讶不已的是,仅仅开演两分钟,乱哄哄的北食堂就安静了下来,人人若有所思,寂静得好像滑入了另一个时空。

  • 标签: 现代戏剧 缺席 《等待戈多》 法国巴黎 女性角色 贝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