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科学社会主义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重大历史命题。邓小平理论是将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具体的社会时代相结合的典范,既是科学社会主义时代的逻辑使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的实践结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邓小平理论探索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命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时代主题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阶段论、社会主义发展观、社会主义改革观等一系列具有科学社会主义时代意义的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国意义的论断,彰显着建构现时代科学理论范式的基本遵循和理论气质,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从科学社会主义时代的价值意蕴视角来看,邓小平理论是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把钥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块基石,是第三世界实现发展进步的一盏明灯。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 时代化
  • 简介:纵观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的历史演进和显著成就,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简称建国后十七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运动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推进中绕不过去的"十七年",至少在四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是第一次作为全国范围内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哲学大众运动;二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的有益尝试;三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进程中第一次实现从"走苏联所走过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的历史性转变;四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的整体进程中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 标签: 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十七年
  • 简介:1947年,李达在湖南大学冒着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的危险,强忍病痛完成了《法理学大纲》的写作工作。在该书中,他论述了法理学的对象、任务和范围,阐述了法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法理学的三个基本问题,评析了法理学各流派,考察了法理学与哲学的关系。《法理学大纲》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将法理学研究奠基于唯物史观之上;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对法理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将法理学研究与中国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法理学大纲》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的目的,并指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研究路径,提出了密切联系中国实际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方法论原则,建构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体系。

  • 标签: 李达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 中国化
  • 简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掀起的对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诋毁和攻击,一些歪曲、质疑毛泽东思想的声音也沉渣泛起,在社会上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一背景之下的各种'非毛''反毛'思想,我们应当如何深刻全面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 标签: 中国化 化重要 北京大学梁柱
  • 简介:2016年3月-6月,本课题组利用“访惠聚”活动的宝贵机会对喀什市、疏勒县和疏附县部分乡镇(社区)的“去极端”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县市、乡镇、农村,重点调研了托克扎克镇、站敏乡等地的去极端化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分别在县、乡、村,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了解和研讨相关问题。本次调研通过了解干部群众,重点人员、特殊群体基本情况,掌握各族群众对去极端化工作熟知情况。发现当前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而在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 标签: 极端化 喀什地区 调查 分区 新疆 专题调研
  • 简介: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在对重大现实问题的阐释、预见和指导中得以检验、丰富和发展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国1848年革命和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的两次思想时代尝试,为推进唯物史观时代提供了诸多方法论启示。一方面,面对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新形势、新问题,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自信,坚持问题导向,善于运用唯物史观准确地分析世界,科学地引领时代;另一方面,通过与现实世界的密切接触、相互作用,唯物史观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均须不断变革,以不断发展且更加丰富的理论形态指导新的实践。

  • 标签: 唯物史观 时代化 方法论
  • 简介:为贯彻中共中央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由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的'邓小平现代发展战略思想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0月23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中央文献研究室、全国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文博系统等多家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邓

  • 标签: 战略布局 发展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央文献研究室 现实路径 中国道路
  • 简介: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各国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夺取革命和建设之伟大事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是确保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持续成功的关键和重要保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贡献尤为突出,可谓居功至伟。但他的种种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和实践,比如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农民充当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等等与马克思主义传统观点相异而往往被视作“异端”,不断遭受质疑。但面对时代性的困局,究竟是局限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和个别观点上而教条式的加以遵循,还是敢于结合具体国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以创造性的使用和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异端” 毛泽东 史华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简介:对120个学位点801篇'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学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分析表明,全部论文共15个一级主题,66个二级主题;词频高于10的关键词有8个;438篇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学科要求的论文选题大致分为思想理论类、学科建设类、历史进程类、实践问题类等,其中,163篇论文选题来自学科互涉部分,选题方式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角度切入研究、比较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分析其他学科问题、用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学科问题等;363篇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学科要求的论文选题大致分研究对象越位、研究旨趣背离、学科关联不紧、理论指导乏力、研究方法失当等情形。'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学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存在问题意识不足、学科边界不清、协同创新困难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创作指导,加强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规范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选题 问题意识 学科边界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