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4 个结果
  • 简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AGEs)是人体内的还原酶与蛋白质或脂质发生不可逆反应所形成的,在糖尿病(diabeticmellitus,DM)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炎症破坏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但AGEs与糖尿病骨破坏之间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AGEs与糖尿病炎症破坏的发生发展和对破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影响作一综述。

  • 标签: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炎症性骨破坏 破骨细胞 成骨细胞
  • 简介:目的:下行坏死性纵隔炎(DNM)是头颈部感染的严重并发症,由于缺乏对DNM的理解,死亡率过高。我们评估了牙源DNM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结果,并评估了影响DNM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最新的概览。材料与方法:回顾队列研究收集了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因牙源性感染导致的DNM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 标签: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牙源性感染 危险因素 预后 严重并发症 DNM
  • 简介:目的利用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depth,PD)和附着丧失(attachmentloss,AL)评估危险因素对慢性牙周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并被诊断为慢性牙周炎的459例患者,应用危险因素评估软件对其危险因素情况进行评估分级,共分为5组(Riskl。Risk5组),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从Risk1组到Risk5组依次递增。对所有患者进行牙周检查和牙周基础治疗,检查的指标为所有天然牙的近中颊、颊正中、远中颊和舌正中4个位点的PD和AL。在治疗后3个月、第1年、第2年、第3年时复诊,检查牙周指标,与基线比较并评价牙周炎症进展情况。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的牙周指标与基线相比得知,3个月时炎症明显改善(P〈0.05)。牙周炎症在危险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恶化,并在治疗后第3年时这种影响比较明显(P〈0.05)。在治疗后第3年比较各组的PD和AL发现,Riskl和Risk2组与其他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sk5组与其他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因此将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分为低、中、高3个风险等级。结论(1)本研究中危险因素评估软件能够准确、快速地对患者的各个危险因素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患者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预后判断,并帮助患者更好的认清危险因素的影响。(2)危险因素在牙周炎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预测牙周炎症的预后,其对牙周炎症的影响在治疗后第3年就表现出来,应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 标签: 危险因素 慢性牙周炎 Florida探针 预后
  • 简介:近年来,人们的兴趣越来越多地转向于牙周感染和全身性疾病之间的可能关联。事实上,慢性牙周炎致病菌和它们的产物,以及在牙周组织产生的炎症介质,可能会进入血液,影响全身或者造成全身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糖尿病、不良妊娠等,慢性牙周炎是影响全身健康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心血管疾病 呼吸道疾病 糖尿病 不良妊娠
  • 简介:医护人员处于被血源性病原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中。本文所推荐的控制感染的方法可应用于提供口腔治疗的各种设施中。牙科医生在从事专业工作中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危险仍较低。而口腔医护人员通过工作接触而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危险则比一般人群高出10倍。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般来说,怀疑有肺结核或喉结核的人,如果正在咳嗽,或接受可诱发咳嗽或有飞沫产生的治疗,或痰中的酸固杆菌阳性,则应认为其具有传染。虽然由口腔医护人员将血源性感染传播给患者的几率极小,但其确切的危险并没有经过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来量化。因此应该强调始终如一地坚持所推荐的预防传染的策略,包括应用防护屏障和采取恰当的消毒灭菌方法。每个牙科诊所都应有成文的器械再消毒、诊椅清洁、受伤时处理等规章。这些努力会促使建立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设备、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设施。

  • 标签: 感染性疾病 疾病传播 危险性 预防 医护人员 牙科医生
  • 简介:目的:分析口腔颌面外科老年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后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cognitivedysfunction,POCD)的发病率及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5月—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择期全麻下行口腔肿瘤切除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115例,所有入选患者于术前1d、术后7d行神经心理测试,判定患者是否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根据术后7d是否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分为POCD组及非POCD组,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围术期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OC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口腔肿瘤术后7d天,POCD发病人数为37例(32.2%)。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71,95%CI1.003~1.142,P〈0.05)、高血压(OR=0.267,95%CI0.105~0.676,P〈0.01)、麻醉时间(OR=1.003,95%CI1.000~1.006,P〈0.05)、及术后住院天数(OR=1.071,95%CI1.008~1.138,P〈0.05)可增加口腔肿瘤老年患者POCD发病的风险。结论:高龄、高血压、麻醉时间延长及术后住院天数是口腔肿瘤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口腔颌面肿瘤 危险因素 老年患者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一组颞下颌紊乱病(TMD)病人经过劝告、肌肉锻炼和夹板固定保守治疗前及2年后对与TMD病人有关的躯体不适、忧郁和疼痛进行比较。这组TMD病人的头痛和肌肉触诊分值最高,另一组为中、低分值。高分值组23人,他们每周天天头痛或数次头痛;3块以上的肌肉严重触痛。中低分值组28人,较少头痛,每月1-2次或数次;肌肉中度或轻度触痛。病人在治疗前及2年后完成3个问卷(McGill疼痛问卷[rwegian版],躯体不适问卷和SpielbergerStait-TraitAnxietyInventory的实验部分)。结果显示,2组治疗前后在对疼痛的描述,全身肌肉的不适,忧郁都有差异,高分值组显示最高分值。总的来说,中低分值组的治疗结果得到改善,则高分值组无效。

  • 标签: 颞下颌紊乱病 危险因素 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大样本数据分析头颈部多间隙感染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月-2014年7月549例头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统计分析头颈部多间隙感染严重并发症的高危因素。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69岁患者头颈部多间隙感染的严重并发症发病率最高,为18.8%;与20~59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糖尿病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是非糖尿病组的2.404倍(P=0.008)。结论:高龄和糖尿病是头颈部多间隙感染严重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建议在头颈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治过程中,高度关注高龄(60岁以上)和糖尿病患者。

  • 标签: 头颈部 间隙感染 并发症 糖尿病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成人骨下颌偏斜患者脊柱冠状面形态及躯干平衡。方法对35例成人骨下颌偏斜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片和头颅后前位片,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①下颌偏斜者脊柱冠状面形态均不同程度呈“S”型弯曲,正常对照组脊柱基本呈一直线与重力线平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下颌偏斜患者的躯干平衡均为失平衡(失衡角〉1°),正常对照者躯干平衡均在正常范围内(失衡角〈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下颌偏斜患者的脊柱侧弯程度和肩失平衡程度与下颌偏斜程度均呈正相关,并呈线性趋势;④下颌偏斜方向与颈椎段侧弯方向具有异向性,与躯干段侧弯方向具有同向性。结论骨下颌偏斜与脊柱形态和躯干平衡之间有一定的相关,临床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 标签: 成人 骨性下颌偏斜 冠状面 脊柱形态 躯干平衡性
  • 简介:目的:总结牙源性感染累及前纵隔的下行坏死性纵隔炎的护理经验。方法:14例下行坏死性纵隔感染患者(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5岁).均为牙源性感染。其中,前上纵隔感染9例,整个前纵隔感染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及控制基础疾病;术后根据引流管位置,做好双套管冲洗及胸腔冲洗.确保引流通畅。结果:除1例患者早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死亡率为8.3%,发生肺部感染6例.ARDS2例,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下行坏死性纵隔炎需根据感染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通畅的引流及科学的呼吸道护理.是控制病情发展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 标签: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清创 引流 护理
  • 简介:侵袭根颈吸收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以牙根颈部区域吸收为特征的根颈部外吸收。本病在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般由常规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作为一类独特的牙根外吸收病变,常带来较为严重的临床后果,近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侵袭根颈吸收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等一系列问题,作一综述。

  • 标签: 侵袭性根颈吸收 病理学 牙外吸收
  • 简介:对于重度拥挤错He,拔除双尖牙是获得间隙、排齐牙列的唯一的方法。通常,为达到或保持中线正确和良好的咬合关系,绝大多数正畸医生倾向于对称拔牙。但是,如果患者已经因龋病而失去第一磨牙,那么对称拔牙的矫治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作者将报告2个病例,均采取非对称拔牙,并且达到了功能He和良好的面部外观。

  • 标签: 非对称性拔牙 正畸治疗 拔牙
  • 简介:牙源角化囊瘤是一种发生于颌骨内的常见疾病.其传统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肿.是由Philipsen于1956年最先描述的,2005年WHO将其归为良性牙源性肿瘤。由于它具有侵袭和浸润生长及易复发的生物学行为,且常合并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因此,牙源角化囊瘤的发病机制成为众多医学工作者研究热点。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献相继报道了一系列与其生物学行为相关的活性物质.它们参与牙源角化囊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牙源性角化囊肿 生物学行为 因子 特异
  • 简介:目的:探讨牙源角化囊瘤(keratocysiticodontogenictumor,KCOT)开窗减压术后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方法:对比观察22例牙源角化囊瘤开窗减压术前及二期刮治术后组织学的改变,内容包括上皮形态、上皮及纤维层厚度、纤维层炎症浸润程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4.5%的病例开窗后上皮层不全角化消失同时出现钉突状增生;开窗后衬里上皮及纤维囊壁层明显增厚(P〈0.05);纤维层内炎症浸润程度显著加重(P〈0.05)。结论:牙源角化囊瘤在开窗减压术后表现出衬里上皮及纤维囊壁显著增厚和纤维层内炎症细胞浸润加重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其具体机制及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开窗减压术 组织形态学
  • 简介:目的采用群体、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评估发展为频发性头痛的各种潜在危险因素,包括TMD各种症状和体征,同时也评估了头痛及TMD肌肉源和关节源体征对该样本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材料方法调查了4255名个体的医疗史和牙科及社会人口统计参数,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这些参数与频发性头痛做相关分析,通过体格及精神健康问卷对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该样本人群中9%报告有频发性头痛。发现咀嚼肌群压痛、既往有咀嚼肌痛病史、耳鸣、颞下颌关节区压痛、睡眠障碍、身心失调、女性等因素在整个样本人群中的危险比值比(OR)有显著。肌肉压痛更显示有剂量效应关系。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发展为频发性头痛的危险低。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和弹响史、吸烟、酒精滥用、使用避孕药、经济收入和慢性疾病史均未发现与频发性头痛有显著性相关。主诉有频发性头痛的患者其体格及精神健康分值有显著降低。有肌肉压痛的个体,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生活质量指标均低下。结论除颞下颌关节压痛之外,肌肉压痛与频发性头痛的发生有显著相关。由于各种共变量都已包含在该模型中,因而该相关是可靠的。

  • 标签: 头痛 压痛 生活质量 TMD 人群 颞下颌关节
  • 简介:目的分析先天性肌斜颈患者颌面部对称,探讨颈部肌肉功能异常对儿童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替牙期先天性肌斜颈患者20例(男14,女6),拍摄头颅后前位定位X线片,测量分析双侧颌面结构形态、位置的对称。结果面中部、面下部中线均偏向患侧(P〈0.01),患侧面部高度、上颌骨垂直高度、下颌骨体长度均较对侧小(P〈0.01),乳突发育优于对侧;患侧髁突、颧弓较对侧偏外(P〈0.01),颧弓相对于颞部塌陷(P〈0.01);同时发生下颌骨向患侧的旋转移位,加重了下颌骨的不对称畸形。结论先天性肌斜颈可以导致儿童早期发生颌面部发育不对称,颈部结构与功能对儿童颌面部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

  • 标签: 斜颈 替牙期 颌面部对称性 头影测量
  • 简介: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福赛坦氏菌(Tannerellaforsythus,Tf)和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denticola,Td)与逆行牙髓炎的相关。方法:采集逆行牙髓炎患牙的牙髓组织(40例),应用SYBRGree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定量监测患牙牙髓组织中Pg、Tf、Td三种微生物以及总的细菌量。结果:逆行牙髓炎患牙牙髓组织中Pg、Tf和Td的检出率分别为22.5%、82.5%和47.5%,三种微生物之间具有协同致病效应,OR值及95%可信区间为2.83(1.26~6.38)。结论:红色复合体(Pg、Tf、Td)与逆行牙髓炎牙髓组织的感染密切相关。

  • 标签: 逆行性牙髓炎 牙龈卟啉单胞菌 福赛坦氏菌 齿垢密螺旋体 红色复合体
  • 简介: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老年痴呆成为医学研究重要问题。有关老年痴呆的病理生化学研究和牙列缺损对大脑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表明,牙列缺损与神经递质改变、脑血流改变和老年痴呆发生相关,认为牙列缺损是老年痴呆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就牙列损失后脑部的病理改变,与老年痴呆可能存在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老年性痴呆 牙列缺损 脑血流 神经递质
  • 简介:目的研究骨Ⅲ类成人患者唇颏部软组织形态特点及不同手术方式后软组织改变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成年骨Ⅲ类手术治疗患者94例,其中单纯下颌手术31例,单纯上颌手术10例,双颌手术53例.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对术前不同性别软组织形态及不同手术方式唇部软组织改变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男女骨Ⅲ类成人患者在上唇长度、颏唇沟的深度及颏唇沟角度上有统计学差异.下颌后退手术组患者下唇厚度、下唇长度、颏唇沟深度、下唇倾角、颏唇沟角及软组织到参考平面的距离均有显著变化.上颌前徙手术组患者上唇部软组厚度、上唇长度、鼻唇沟深度、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软组织到参考平面的距离也有显著变化.双颌手术组上下唇软组织厚度、上下唇长度、颏唇沟深度、上唇倾角、鼻唇沟角、下唇倾角、颏唇沟角及软组织到参考平面的距离均有显著变化.结论男女骨Ⅲ类成人手术患者唇部软组织厚度差异不大,在唇长度及颏唇部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双颌手术较单颌手术而言,能同时对上下唇部软组织形态加以改善,适合鼻唇、颏唇形态均不佳的患者.

  • 标签: 骨性Ⅲ类 正颌手术 唇部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