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研究Ⅲ类下颌偏斜者双侧上颌牙列垂直向特征及其与下颌偏斜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成年Ⅲ类下颌偏斜患者21例(男10例,女11例),测量有关下颌偏斜和上颌牙列垂直向测量指标,双侧进行配对t检验或配对秩和检验,下颌偏斜指标与上颌牙列垂直特征差异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两侧Bonwill三角侧边长度,前牙平面(AOP)、上颌平面(OP)、U4、U5、U6、U7垂直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颏部偏向侧(D侧)-颏部偏离侧(C侧)的差值分别为(-3.46±3.67) mm、4.01°±5.70°、1.40°±3.21°、(-1.73±2.37) mm、(-1.70±2.31) mm、(-1.90±2.29) mm、(-2.22±2.69) mm;下颌偏斜程度与双侧后牙连线倾斜角度、AOP差异、OP差异呈正相关(P<0.05)。结论Ⅲ类下颌偏斜患者存在两侧后牙垂直高度不一致。

  • 标签: 上颌牙列 骨性Ⅲ类错 下颌偏斜 锥体束CT
  • 简介:目的采用单光子发射型(single-photoEmissionCT,SPECT)CT/CT同机融合显像技术对成人下颌偏斜患者与正常人下颌及颞下颌关节的生长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成人下颌偏斜患者20例和正常成人志愿者15例,进行SPECT/CT同机融合扫描检查,以分析比较下颌偏斜患者与正常人两侧下颌及颞下颌关节骨血流和代谢的差异性.结果成人下颌偏斜患者下颌不同部位的骨血流和代谢存在特定性差异,正常人下颌不同部位的骨血流和代谢存在特定性差异;正常人下颌不同部位左右两侧放射计数值比值均接近于1,对称较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下颌偏斜患者放射强度均为对侧高于偏斜侧;髁状突差异最大(P<0.01),其次为下颌角(P<0.01),下颌升支中份差异最小(P<0.05);不同部位两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在精确解剖定位的基础上,能更加准确显示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变化.

  • 标签: 下颌偏斜 颞下颌关节 髁状突 单光子发射型CT/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对称。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成人下颌偏斜患者45例,均给予SPECT-CT检查,观察各部位放射强度结果,并对聂下颌关节对称性情况观察。结果放射强度观察,各部位包括下颌升支、下颌角与髁突等,偏斜侧强度与对侧强度比较相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对称变化观察比较,髁突前倾斜面倾斜角、髁突前斜面长度与髁突前后径等双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如髁突内外径、髁突后斜面倾斜角度、髁突后斜面长度以及髁突高度等双侧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下颌关节在成人下颌偏斜患者中,偏下侧与对侧有一定形态学差异,应作为临床诊疗的参考。

  • 标签: 成人下颌偏斜 颞下颌关节对称性 骨显像
  • 简介:目的探讨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下颌偏斜的矫治原理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2014年就诊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的下颌偏斜患者16例,选用0.56mm×0.71mmMBT系统托槽,采用MEAw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拍摄X线曲面断层片及头颅侧位片,并进行定点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6例下颌偏斜患者平均矫治时间20个月,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头影测量分析显示,治疗后下磨牙远中直立移动,平均远中直立7.63°,平均远中移动3.38mm;下前牙平均舌倾内收3.31mm;下颌治疗前后不对称,治疗前后颌改变小。结论采用MEAW技术可有效矫正恒牙期下颌偏斜,为代偿掩饰矫正。

  • 标签: 下颌偏斜 多曲方丝弓 头影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颌偏斜畸形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出我院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期间诊治的46例下颌偏斜畸形病患,均行外科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对比患者术前与术后的头影测量值以及下颌运用范围,术后的头影测量值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明显(P<0.05)。46例患者术中意外骨折3例,占比6.5%;术后7d出现下唇有不适感甚至麻木者19例,占比41.3%;1例术后关节出现张闭口疼痛,占比2.2%;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伤口愈合不佳等严重并发症。所有病患的下颌偏斜畸形都获得较大改善,脸部基本对称;中线不偏倚,牙齿平整,上下颌、覆牙合覆盖以及咬合关系均较佳;头影测量结果提示两侧下颌对称,颏部居中;张闭口时下颌偏斜状况消失,开口型明显改善。结论下颌偏斜畸形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满意,可明显改善脸部外形,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与运用。

  • 标签: 下颌偏斜畸形 外科治疗 下颌手术 正畸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成人下颌偏斜患者脊柱冠状面形态及躯干平衡。方法对35例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片和头颅后前位片,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①下颌偏斜者脊柱冠状面形态均不同程度呈“S”型弯曲,正常对照组脊柱基本呈一直线与重力线平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下颌偏斜患者的躯干平衡均为失平衡(失衡角〉1°),正常对照者躯干平衡均在正常范围内(失衡角〈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下颌偏斜患者的脊柱侧弯程度和肩失平衡程度与下颌偏斜程度均呈正相关,并呈线性趋势;④下颌偏斜方向与颈椎段侧弯方向具有异向性,与躯干段侧弯方向具有同向性。结论下颌偏斜与脊柱形态和躯干平衡之间有一定的相关,临床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 标签: 成人 骨性下颌偏斜 冠状面 脊柱形态 躯干平衡性
  • 简介:目的通过三维测量CT的方法来研究成人Ⅲ类偏颌患者髁突的形态及位置特征。方法对60例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颅面部进行螺旋CT扫描,采集DICOM数据,利用Mimics17.0对组织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标志点及测量相关参考平面,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偏斜组两侧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偏斜偏斜侧髁突冠状面-CP、髁突水平面-CP、髁突矢状面-FH大于非偏斜侧,髁突水平面-FH、髁突矢状面-MSP、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外斜面长度小于非偏斜侧。结论Ⅲ类偏颌患者的髁突形态与位置存在不对称。偏斜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后、内旋转,偏斜对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前、外旋转。偏斜侧髁突高度、内外径和外斜面长度小于偏斜对侧。

  • 标签: 骨性Ⅲ类 下颌偏斜 髁突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涉及下颌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实施下颌边缘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90例涉及下颌的OSCC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涉及下颌的OSCC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研究组予以下颌边缘切除术,对照组行下颌骨节段切除术,指定同一名高年资、高职称临床医生完成相关操作。记录两组涉及下颌的OSCC患者手术情况、远期效果、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与病灶间距、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涉及下颌的OSCC患者于术后5年随访成功率均为100.00%,研究组涉及下颌的OSCC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为71.11%、复发率为22.22%、转移率为6.67%,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73.33%、20.00%、6.67%,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WHOQOL-100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随访结束时研究组WHOQOL-100量表评分较之前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下颌边缘切除术治疗涉及下颌的OSCC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保障其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口腔鳞癌 下颌骨 下颌骨边缘性切除术
  • 简介:目的:在建立小型猪下颌放射骨坏死动物模型基础上,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下颌放射骨坏死形成、发展的超微结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对6只小型猪右侧下颌进行25Gy和28Gy一次照射,建立小型猪右侧下颌放射骨坏死动物模型,分别于照射结束后3、4、5个月切取右侧下颌放射骨坏死部位死,制备标本,进行电镜检查分析。结果:照射后的早期骨胶原纤维即受到破坏,骨细胞先出现细胞膜破坏,随后胞质出现空泡,细胞器裂解,最后出现核变化。大剂量照射后骨细胞的破坏出现早而重,并且加速了骨细胞的裂解、死亡。结论:骨细胞细胞膜及细胞质较细胞核对放射线更为敏感,照射后骨细胞死亡过程首先发生在细胞膜及细胞质内,与以往认为细胞核损伤在先的观点不同。

  • 标签: 放射性骨坏死 小型猪 电镜
  • 简介:目的:探讨下颌肌瓣联合面颈胸旋转皮瓣修复下颌放射骨坏死清创术后下颌合并颊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下颌肌瓣联合面颈胸旋转皮瓣修复6例因难治下颌放射骨坏死清创术后缺损。结果:应用下颌肌瓣联合面颈胸旋转皮瓣修复下颌放射骨坏死清创术后缺损,所有皮瓣均存活良好,未出现供区并发症。所有患者语言、吞咽功能良好,面部外形满意。随访16~24个月,平均20.6个月,患者病情均无复发。结论:下颌肌瓣联合面颈胸旋转皮瓣制备简单、快速,适合同期修复下颌放射骨坏死清创术后下颌"L"形缺损合并颊部软组织缺损。

  • 标签: 放射性骨坏死 下颌骨肌瓣 面颈胸旋转皮瓣 下颌骨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与周围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为避免在颞下颌关节手术中损伤周围重要结构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颞下颌关节完整的颅骨标本43副,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颞下颌关节与其周围重要标志的距离与角度。结果:鼓鳞裂最外侧到棘孔、卵圆孔、茎乳孔的最短距离分别是(22.69±2.02)mm、(27.23±2.07)mm、(17.67±1.76)mm,岩鳞裂最内侧到棘孔、卵圆孔、茎乳孔的最短距离分别是(6.55±1.56)mm、(11.64±1.73)mm、(17.53±1.75)mm,蝶棘根部到卵圆孔、茎乳孔的最短距离分别是(9.53±1.39)mm、(20.08±2.14)mm,关节结节最低点到棘孔、卵圆孔、茎乳孔的最短距离分别是(27.33±2.14)mm、(30.33±2.29)mm、(32.23±1.78)mm,关节结节最低点、棘孔、茎乳孔形成的三角形的三个夹角分别是(73.72±7.24)°、(55.58±6.49)°、(50.70±7.56)°,关节结节最低点、卵圆孔、茎乳孔形成的三角形的三个夹角分别是(62.41±6.88)°、(61.19±5.61)°、(56.40±7.60)°。结论:颞下颌关节周边的解剖位置测量数据可以为颞下颌关节手术提供参考标准,减少或避免手术并发症。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鼓鳞裂 岩鳞裂 关节结节 测量
  • 简介:目的研究下颌外形线与颅颌面结构的关系,为下颌重建提供指导.方法对80例华东地区正常(牙合)汉族成年人头颅定位正、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数据以SAS6.1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下颌外形线变量(ArGo、GoPg、GoGo)与颅颌面结构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且性别差异显著(P<0.01),但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建立了华东地区正常(牙合)汉族成年人下颌外形线变量的回归方程(P<0.01).结论下颌外形线与颅颌面三维结构间存在显著的定量相关关系.

  • 标签: 下颌骨 外形线 头影测量 相关性
  • 简介:下颌骨折在颌面骨折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下颌的髁突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下颌发生骨折时,会对颞下颌关节的组织及软组织造成直接及间接的损伤。本文就下颌骨折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选择早期、正确、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下颌骨 骨折 颞下颌关节
  • 简介:1病例报告男,50岁,半年前发现下颌前部膨隆,有一黄豆大小肿块,逐渐增大。查体:下颌颏部可及-5cm×3cm膨隆。未及乒乓球样感,下前牙松动Ⅱ~Ⅲ度,双侧下颌下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大小0.5—1.0cm不等.光滑.可活动,无压痛。全景片示左下颌第一磨牙至右下颌第二前磨牙之间骨密度减低影。无家族性疾病史。临床诊断为“下颌囊肿”。于局麻下行“下颌囊肿刮治术”。

  • 标签: 下颌骨 下颌骨囊肿 牙成釉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Ⅱ类不同垂直面型舌形态、位置与下颌形态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60例Ⅱ类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17例、均角22例、低角21例3组。拍摄锥形束CT,使用Invivo 5软件重建并测量舌及下颌指标,利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舌和下颌的特征,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舌与下颌形态的相关关系。结果高角组舌高度,舌体面积、总面积及代表舌位置的指标D2-D5距离大于低角组[(37.06±3.35) mm比(33.26±3.27) mm,(2002.63±300.84) mm2比(1739.88±248.38) mm2,(2599.39±355.73) mm2比(2273.65±208.23) mm2,(24.99±3.17) mm比(21.94±3.82) mm,(22.77±3.82) mm比(18.87±4.19) mm,(21.42±4.25)mm比(16.92±3.71) mm,(20.69±3.97) mm比(16.42±3.41) mm;P<0.05];下颌长度小于均角组和低角组[(63.24±3.92) mm比(67.43±4.95) mm和(67.18±4.21) mm;P<0.05]。下颌长度、宽度与舌尖、舌背位置及体积呈正相关;颏凹陷距离与舌尖、舌背位置、总面积及舌体积正相关;下颌角与舌长度、舌高度、舌体及舌根面积、D1-D4距离正相关。结论青少年Ⅱ类高角较低角者下颌更短,舌体位置更高且在口内舌位置更靠前上。下颌较长较宽,颏部较明显的患者多伴有体积较大、位置较低的舌体。

  • 标签: 骨性Ⅱ类 下颌骨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12名多导睡眠图(PSG)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的儿童与36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儿童的下颌皮质宽度(MCW)进行了回顾横断面研究。结果:PSG诊断为OSA儿童与健康儿童(3.2±0.5mm;P=0.003)相比MCW较薄(2.7±0.4mm),MCW与OSA儿童的年龄呈正相关(β=0.74,P<0.01),MCW与OSA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诊断为OSA的儿童下颌皮质宽度减小,这可能反映了SDB与稳态的改变相关。

  • 标签:
  • 简介:下颌缺损后的整复治疗,旨在重建的完整,恢复其功能,矫正颌面矫形。利用自体移植整复下颌缺损,是目前最常用而有效的一种方法,但切取自体有增加患者痛苦的缺点,用以整复下颌大型缺损,每因塑形困难,效果往往不够满意,尚有不少病例,如切除下颌的恶性肿瘤(尤以儿童病例),则不宜立即采用自体移植修复,而异体移植

  • 标签: 下颌骨切除 下颌骨立即 切除下颌骨
  • 简介:病例介绍患者女性,16岁,因无意中扪及左侧下颌体部颊侧无痛肿物3月余入院。查体:左侧下颌体部颊侧可扪及-3.5cm×1cm突起区域边界模糊,质较硬,无活动度,无触痛,无乒乓球感,表面皮温及颜色正常,对应舌侧壁无异常,无任何牙体松动;辅助检查:口腔曲面断层片:左侧下颌肿物,密度较周围略低,对应牙根尖未见吸收(见图1)。诊断:下颌肿物。处理:在局麻下对患者行手术治疗,发现肿物为骨质沙状物,边界不清,刮净骨质沙状物(有铲“冻雪”感,可闻“沙沙”声),并适当扩大去除周围可疑骨质。术后病理:下颌纤维瘤(见图2)。患者出院后1年随访未见复发。

  • 标签: 下颌骨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诊治
  • 简介:目的探讨失神经对于下颌骨密度和高度的影响。方法对34例单侧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及颊神经缺失的患者,使用标准化数字式曲面体层机,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和3年摄取标准化数字式全景片,分别测量失神经侧和正常侧的下颌的高度和密度。结果手术前失神经组和正常组的灰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年、2年和3年,失神经组的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失神经组和正常组的下颌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2年和3年失神经组的下颌高度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神经去除后,下颌骨密度和高度比手术前均显著降低,影响了骨质的代谢。标准化数字式曲面体层片作为临床上检测下颌骨密度和高度是简单而高效的。

  • 标签: 失神经 下颌骨灰度 下颌骨高度 标准化数字曲面体层片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