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9 个结果
  • 简介:加尔文改教遗产对于中国教会最大的启示在于其重视教会的制度建设。其中如何将政教关系的处理使得国家、社会和教会都得益处可谓是加尔文传统对后世最大的贡献之一。加尔文主义的模式源自加尔文在日内瓦改教的成功经验,本文试图探讨加尔文模式背后的伦理学原则,即,至今依然影响西方世界的良心论教义,以期对成长中的中国教会思考如何建立荣神益人爱国爱教的教会神学系统有所启迪。

  • 标签: 良心原则 国家 教会 法治 基督徒自由
  • 简介:席勒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①可见,“游戏”不仅是一种嬉戏的活动,它与某种严肃的东西有着本质的关联.历来学者们对“游戏”的读解、定义有不尽相同的路线和立场,但一般都承认“游戏”具有自由的活动和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特征.“游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存在着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家族类似”,而不是本质主义意义上的单一性.这就在方法上为本主题的研究预设了某种规定:禅风中的“游戏”具有一般游戏意味的特性,而又不能完全从同质性的意义上来加以理解,必须充分关注到禅宗特有的文化脉络和其游戏活动的异质性面向.②“游戏”通常是中国禅师们用于表示他们乐道和悟后禅悦自在的一种方式.这种看似教行不拘的作风,背后却含蕴了深秘的意味.

  • 标签: 中的游戏三昧 游戏三昧自性 略论禅
  • 简介:1月31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天主教“清洁及健康生活运动”组织发起主题为“丢弃垃圾,物尽其用!”的标语创作及照片故事比赛。比赛旨在提高年轻一代,尤其是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清洁及健康生活运动”于2006年1月以民间组织的形式成立,致力于推行2005年印尼天主教会全国教务会议所作出的一项决议。该决议呼吁以行动遏止环境恶化。

  • 标签: 民间组织 天主教会 环境问题 印尼 健康生活 印度尼西亚
  • 简介:在"道法自然"的核心美学原则指导下,道教发展出了自己的山居生活模式,营造出一个远离现实社会、与自然相亲、天人合一、独具一格的理想环境。本文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山居模式的三重意义:首先,它象征着以"道"为最高标准的神圣空间,是修道者最终的归宿和"家园";其次,园林对山居的重构突显出山居环境保真养性、自然天放的审美价值,反映了好道者的环境审美理想与人生境界;第三,道教以一种"介入"的审美方式使山居的生态美学维度从生态平等和生态保护两方面展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美学追求。

  • 标签: 道教 山居模式 环境美学
  • 简介:投资软环境的优劣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成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投资力度加大,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工程相继上马,西部地区“硬环境不硬”的局面已有所改观,并有望在今后5年至lO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相比之下,西部地区软环境建设较为滞后,“软环境太软”仍是多数投资者对西部地区的评价。

  • 标签: 西部地区 投资环境 地方经济 政府职能
  • 简介: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召开全国性的、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大会,意义重大。首先,从国家层面,说明国家已经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其次,从社会层面,生态环境已经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全社会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 标签: 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思想 实践 道教 国家战略 环境保护问题
  • 简介:<正>道教书名。6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共110篇。五代时道士和道教学者谭峭作。见《谭峭》。

  • 标签: 道教学 谭峭 书名 代时 道士
  • 简介:在宏观上用佛学来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微观上用科学来工作、学习,是我们处于当今复杂的世界上,将佛学和科学辨证统一的方便之说,以此可达到扬长补短,增进思维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笔者幼年时代生活在全家信佛的家庭氛围中,因此早岁即受佛教熏陶。青年时代在大学学习理工,建国初进入科研生产第一线工作,也算是术有专攻,一直做到高级工程师。回顾平生,可谓典型的科学和佛学的结合者。80年代改革开放,宗教政策明确落实,自己学佛愈深,

  • 标签: 学佛 辨证统一 宗教政策 思维能力 家庭氛围 第一线工作
  • 简介:今年一月份“法轮功”痴迷者在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激起了中国佛教等宗教界人士的义愤,大家纷纷呼吁,政府应依法加大打击“法轮功”邪教的力度,创造一个祥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 标签: 安定团结 “法轮功” 打击 依法 宗教界 社会环境
  • 简介:五台山佛教文化传承两千年来,与其自身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五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为其成为佛教圣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佛教徒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清修环境。本文试从自然地理、气候等方面来探讨最初佛教徒选址五台山的原因.以及后来五台山佛教蓬勃发展的自然条件。

  • 标签: 五台山 佛教 自然环境 灵鹫山 文殊
  • 简介:本文从环境危机入手,论述人类在自然界中上帝所赋予的特殊地位和道德责任,提倡人类在自然界中遵循规律、关爱生命、节俭生活。

  • 标签: 共同体 受托者 自然定律 谦卑 节俭
  • 简介:汉魏之际,佛教在中国的流布主要有禅学和般若学两大体系.当时缁素对般若学的理解、注释,都脱不了魏晋盛行的、玄学思想.而名僧与名士颇相投缘,与又相互发挥,故史称晋代之玄学、之合流,为学术界之大宗.也借玄风得以广为流行.禅宗历代大匠与佛陀核心思想--拈花不二宗旨是一脉相承的,所谓中国禅宗老庄、玄学,是不能分辩玄佛同异之混淆之论,是不能成立的.

  • 标签: 佛学 禅宗 《老》《庄》 玄学化
  • 简介:本文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神学上对中国神学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反省与应对,探求中国神学教育的处境、规范和现代,以推动当代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教会健全成长,提高教牧人员的素质,办好教会。

  • 标签: 中国神学教育 处境化 规范化 现状 反省与应对
  • 简介: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与非系统性。滞后性与非系统性的结果最终只能指向“中国”向度。在这一制度中国的过程中,东晋的道安、庐山慧远及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禅宗的百丈怀海、天台宗知礼和遵式等等,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在佛教仍然能够保持其主流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之时,佛教制度的中国革新仍然能够遵循在“契理契机”前提下的“与时俱进”。而在元代之后,随着中国佛教逐渐“边缘”与“民间”,中国佛教制度便同时背离了“契理契机”与“与时俱进”的原则,佛教无论在教义方面,还是在各种制度方面,都停滞不前了。

  • 标签: 中国化 佛教制度 佛学思想 宗教信仰
  • 简介:佛教的缘起说是其教主释迦牟尼证悟的一种关于宇宙人生的理论。它既是佛教理论的基石、核心,又是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哲学、思想的显著特色。重温这一学说,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佛教的基本理论,而且对于我们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 标签: 生态环境 因果关系 缘起说 大乘佛教 空相应缘起 无自性
  • 简介:五台山佛教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对保护和发展五台山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五台山佛教环境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基本价值取向、环境通德基础、道德约束机制等方面.

  • 标签: 五台山 佛教文化 环境伦理思想
  • 简介:论佛教的慈悲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现实意义肖雨慈悲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也是它济世救人利物的一种奉献精神,还是关于生态环境的一种伦理道德。当前,它对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和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所以,特加论之,且请方家指...

  • 标签: 生态环境 大乘佛教 《大智度论》 《大乘义章》 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简介:面对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我们越是站在外面指责与要求,孩子们越是在里面忙得不亦乐乎或更加找不到东南西北。“只缘身在此山中”,做母亲,有时候可以试着把徘徊在山中的孩子引到山顶,在他看清楚的时候,一点也不比我们的决策与定力差。

  • 标签: 孩子 教育子女 电脑游戏 抗体 故事 佛理
  • 简介:儒教是儒学与华夏传统宗教相结合的产物。儒学作为轴心时代哲学理性突破传统宗教禁锢的新思潮中的温和一支,内部存在着哲学和宗教两极间的张力。儒教形成以后,其教义便成为儒学的一部分,但儒学并不完全等于儒教教义。儒学中有各种派别。对“神道设教”这一儒学宗教观的基本概念,各派理解各不相同。趋向哲学一极的,强调“设教”,其中走得最远的成为无神论。趋向宗教一极的,强调神道,其远端则已陷入粗俗的鬼神迷信。

  • 标签: 谶纬 儒教 教义 宗教观念 宗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