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来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平均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CT动态增强进行检查,观察组采用磁共振常规扫描基础上另加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技术检查进行临床明确诊断,分别认真观察两组的检查结果,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技术相对于CT动态增强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准确率。结果我院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过临床诊断性检查,对照组检出19例,6例未检出患者其中有3例是由于对肝癌不典型表现缺乏足够的认识,另外3例由于扫描视野不全或者窗位选择不恰当,CT动态增强检测肝癌的敏感性为76%;观察组检出24例,1例患者未被检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技术检测肝癌的敏感性为96%,明显高于CT动态增强检测肝癌的敏感性,提高了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准确率。讨论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技术近年来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中应用日趋广泛,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降低了临床误诊和漏诊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使用。

  • 标签: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 原发性肝癌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研究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技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多中心、随机对照法,将115例资料有效的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和对照组(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ADL评分良好率观察组(26.32%),高于对照组(13.79%);ADL评分极重率观察组(15.79%)低于对照组(27.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天内,观察组死亡率(10.53%)低于对照组(2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安全性高创伤小,术后生活功能改善情况好,死亡率低。

  • 标签: 脑出血 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技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三种气管插管技术在颈椎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颈椎骨折患者76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A、B、C三组,A、B组患者均为25例,C组患者26例。A组患者采用新型盲探插管技术,B组患者实行传统盲探技术,C组患者实行纤维光导喉咙引导技术,比较三组患者插管效果。结果结果表明,三组患者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5%、76%与100%,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B组患者插管时间为(12.7±6.4)min,A、C组患者插管实践分别为(4.7±1.5)min、(4.3±1.2)min,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骨折手术麻醉中,患者采用新型盲探插管技术,可以明显提高插管成功率,新型盲探插管技术操作简便、实用有效,明显提高颈椎骨折患者麻醉的安全性。

  • 标签: 插管技术 颈椎骨折 气管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R弥散技术对脊柱单纯性压缩性骨折和病理性压缩性骨折进行鉴别诊断。方法选择我院的50例压缩性骨折患者和10例不伴骨折的椎体转移瘤患者。其中病理性压缩性骨折患者20例48个病变椎体,单纯性压缩性骨折患者30例35个病变椎体,不伴骨折的椎体转移瘤患者10例18个病变椎体。三组患者的检查方法均是MRI平扫和扩散成像(DWI)检查,测定MR表观扩散系数(ADC)。结果脊柱单纯性压缩性骨折和病理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的ADC值存在一定的重叠性,但是DWI均呈现高信号的患者ADC值差异明显,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病理性压缩性骨折和不伴骨折的椎体转移瘤患者的ADC值差异不大,没有鉴别诊断意义。结论扩散成像的分析和MR表观扩散系数(ADC)的测定对于单纯性压缩性骨折和病理性压缩性骨折的鉴别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 标签: MR表观扩散系数 脊柱 压缩性骨折
  • 简介:摘要某院在区位优势、历史沿革、硬件条件、技术力量和教学能力及管理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实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建成,将对川东北地区继续医学教育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 标签: 医院 专业技术人员 继续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NF技术结合针灸推拿康复治疗胸腰椎骨折并不全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合并不全截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PNF技术结合针灸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治疗,6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患者均做脊髓减压,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后2周内开始进行康复治疗。在康复治疗前、后用ASIA评分标准进行感觉及运动评分,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感觉、运动评分及MBI指数较治疗前提高显著(P<0.05)。治疗组康复治疗后感觉、运动评分及MBI指数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技术结合针灸推拿对胸腰椎骨折并不全瘫进行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脊髓功能恢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该治疗方法,具有疗效高、见效快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PNF技术 针灸推拿 胸腰椎骨折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磁共振功能成像新技术(fMRI)在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诊断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0例脑胶质瘤全切术后行化疗或放疗患者,采用MR功能成像新技术进行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最大CBVnorm和平均CBVnorm差异显著(P<0.05),ADCnorm、Cho/NAA、Cho/Cr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临床鉴别诊断中,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扩散加权成像(DWI)具有辅助诊断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胶质瘤复发 放射性脑损伤 PWI DWI MRS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检查中TCD技术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126例,分别采取TCD(经颅多普勒)检查技术诊断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技术,将诊断结果对比分析。然后以实际病理结果结果为标准,检测TCD和DSA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血管狭窄程度的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实际病理结果为标准,TCD检测技术得出结果为真阳性96例、假阳性4例、假阴性10例、真阴性16例。通过计算得出TCD检查技术的准确度为79.37%、敏感度为90.57%、血管狭窄程度的特异度为80.00%、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00%和61.54%。其中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稍低。DSA准确度为90.48%、敏感度为96.55%、血管狭窄程度的特异度为80.00%、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55%和66.67%。其准确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都比TCD稍高。结论TCD诊断技术在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检查中准确性较高,可以作为诊断依据。同时少数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可以采用DSA辅助诊断。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TCD技术 DSA技术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泌尿外科患者在围手术期采用后腹腔镜技术治疗的特点以及临床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6月到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7例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治疗的患者在围手术期间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取样。结果经过医院对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在我院治疗的47例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患者都被成功的治愈出院,并且在手术之后没有出现手术切口感染、肠梗阻、腹腔内感染、肠瘘和出血等一系列的并发症。结论对于泌尿外科患者采用后腹腔镜治疗手术的过程中治疗成功,并发症减少,改善手术患者的预后情况,最重要的保证就是围手术期间的观察。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是一项安全的微创手术,并且取得了成功,临床效果也很好,所以是可以进行推广的。

  • 标签: 泌尿外科 围手术期 后腹腔镜 并发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D-STI技术在评价妊高征患者(PIH)左室长轴纵向应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与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价妊高征孕妇左心功能提供相关佐证。方法选取妊高征患者30例(PIH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对照组)。获取标准心尖两腔、三腔、四腔切面二维动态图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PIH组及对照组左心室心肌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及整体纵向应变。结果(1)PIH组左室纵向应变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PIH组及对照组,左室长轴方向应变绝对值呈现自基底段到心尖段增加趋势,即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2)左心室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575,P<0.05)。结论左室长轴纵向应变联合左室射血分数可在检测妊高症孕妇左心室早期功能异常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斑点追踪 纵向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