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probeamplification,MLPA)技术在分析胚胎停止发育(以下简称胚胎停育)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整倍体异常中的应用,探讨染色体整倍体异常导致胚胎停育与胎儿性别、患者年龄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24例临床诊断为胚胎停育患者的流产绒毛组织,采用MLPA技术进行染色体检测,并分析检测结果与胎儿性别及患者年龄间的相关性。结果:在324例胚胎停育患者中,检出绒毛染色体整倍体异常共68例(20.99%),其中常染色体三体33例(13-三体12例、18-三体6例、21-三体15例),常染色体缺失3例(13-单体1例、21-单体2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32例(45-XO15例、47-XXY13例、47-XXX1例、47-XYY3例)。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与染色体数目正常组间的胎儿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绒毛染色体数目正常组[平均年龄(32±6)岁]、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平均年龄(34±7)岁]、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组[平均年龄(28±6)岁]3组患者的年龄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LPA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检测手段,用于检测胚胎停育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的整倍体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的胚胎停育与胎儿的性别无关,但与患者的年龄有关,胚胎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的孕妇年龄大于染色体数目正常组及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组。

  • 标签: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 胚胎停止发育 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 绒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联合GP化疗治疗老年晚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5年2月84例老年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并分组。对照组采用GP化疗治疗,艾迪注射液组采用艾迪注射液联合GP化疗治疗。比较两组老年晚期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化疗毒副作用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卡氏功能状态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艾迪注射液组老年晚期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艾迪注射液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毒副作用发生率相近,P>0.05;干预前两组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卡氏功能状态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艾迪注射液组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卡氏功能状态评分、生存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GP化疗治疗老年晚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提高功能状态和生存质量,减少骨髓抑制的发生,可提高化疗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艾迪注射液 GP化疗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58(glucose-regulatedprotein58,GRp58)GRp58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蛋白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小细胞肺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GRp58的表达及定位情况.并分析GRp58表达量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GRp58主要存在于小细胞肺癌的细胞胞质中.小细胞肺癌组织中GRp58的表达量(0.635±0.361)低于配对癌旁组织(0.899±0.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Rp58的表达量与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吸烟情况均无关(P〉0.05)。结论:GRp58表达量与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期有关.其低表达与小细胞肺癌晚期可能相关。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葡萄糖调节蛋白58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米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对于宫外孕患者B-HCG水平及包块直径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分组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宫外孕患者100例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单纯应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米司酮治疗,对比研究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率以及治疗前后的B-HCG水平与包块直径。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HCG水平与包块直径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B-HCG水平与包块直径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宫外孕患者给予米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仅能降低患者的B-HCG水平与包块直径,而且还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上推广应用很有价值。

  • 标签: 米非司酮 甲氨蝶呤 宫外孕 B-HCG水平 包块直径
  •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诊断价值以及影像强化特征,本文以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超声造影进行检查,观察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定量参数,观察不同强化程度级别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以及不同强化程度斑块的强化定量参数与新生血管的关系。结果显示低回声斑块组与混合回声斑块组在上升时间(RT)、曲线下面积(AUC)以及峰值强度(PI)等方面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回声类型斑块组与高回声斑块组在上升时间(RT)、曲线下面积(AUC)以及峰值强度(PI)等方面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回声斑块组和混合回声斑块组在上升时间(RT)均明显低于等回声类型斑块组与高回声斑块组(P<0.05);低回声斑块组和混合回声斑块组在曲线下面积(AUC)和峰值强度(PI)均明显高于等回声类型斑块组与高回声斑块组(P<0.05)。强化程度级别越高的斑块其相应的斑块病理组织学新生血管数量越多(P<0.05);峰值强度(PI)越高的斑块其相应的斑块病理组织学新生血管数量越多(P<0.05)。这表明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检查,可以有效观察和评价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特征,从而为斑块易损性评估提供临床依据。

  • 标签: 超声造影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新生血管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与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合并或不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全部患者中54例患者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所占比例为21.77%;通过开展单因素分析可知,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女性构成比,手术开展前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以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高于单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最大径小于单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分期低于单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开展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性别、TPOAb水平、TSH水平以及临床分期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中大部分为女性,且肿瘤偏小、临床分期较早,提示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并不会明显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性,预后较好。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桥本氏甲状腺炎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PECT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将SPECT骨显像特征与X线、CT影像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8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SPECT组(29例)、X线组(29例)和CT组(29例),分析各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结合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评价SPEC、X线、CT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能。结果SPECT骨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诊断中的确诊率、误诊率和漏诊率分别为96.55%、0和3.45%。X线片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诊断中的确诊率、误诊率和漏诊率分别为79.31%、10.34%和10.34%。CT影像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诊断中的确诊率、误诊率和漏诊率分别为89.66%、6.90%和3.45%。结论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学诊断中,SPECT是一种良好的选择,根据SPECT骨显像特征,能够真实、准确的反映出患者的病情,为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SPECT骨显像特征 X线 CT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起水源性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的病原学特征进行总结以及溯源分析。方法2017年衡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一起水源性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从疫情病例以及外环境水源共采集30株志贺菌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以及聚类分析,围绕菌株间的相关性展开分析。结果采集到的30株志贺菌菌株均为宋内Ⅰ相;19种常用抗生素药物中耐药率80%及以上者11种,占比57.89%;由水源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分离的25株菌株与5株分离自井水的菌株100%同源。结论该起水源性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为饮用/使用被宋内志贺菌污染的水源所致,药敏试验后筛选疗效确切的抗生素药物有助于控制病情进一步扩散。

  • 标签: 水源性细菌性痢疾 病原学特征 溯源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对照组,同期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2.86%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33%,对照组院内死亡率10%(3/30)低于观察组院内死亡率34.29%(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溶栓治疗的病死率3.33%,两组患者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肌梗死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更为严重,能增加院内病死率。

  • 标签: 右室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目的: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肿瘤细胞和微环境病理学特征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AITL和20例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病理学资料,并以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作为对照。运用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分析肿瘤细胞形态学特点、滤泡辅助T细胞(TFH)相关抗原表达情况,观察微环境中血管、滤泡树突状细胞(FDC)、巨噬细胞、B免疫母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的增生情况,同时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EB病毒。结果:19例(95%)AITL和6例(30%)PTCL-NOS肿瘤细胞核多为圆形或卵圆形,1例(5%)AITL和14例PTCL-NOS常见肿瘤细胞核扭曲或折叠;16例(80%)AITL出现透明细胞,所有PTCL-NOS病例未见透明细胞;20例AITL表达CD10、Bcl-6、CXCL13和PD-1分别为11例(55%)、16例(80%)、17例(85%)和20例(100%),共表达≥3项的有90%(18例),共表达≥2项的占100%(20例)。20例PTCL-NOS表达CD10、Bcl-6、CXCL13和PD-1分别为0例、2例(10%)、2例(10%)和4例(20%),共表达≥3项的占5%(1例),共表达≥2项占20%(4例)。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20例AITL和20例PTCT-NOS出现杂乱增生FDC网的分别为19例(95%)和1例(5%);血管内皮肿胀分别为20例(100%)和4例(20%);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分别为15例(75%)和5例(25%);血管密度(MVD)平均值分别为45.93和29.28;肥大细胞平均数分别为14个/10HPF和5个/10HPF;EB病毒(EBV)感染分别为10例(50%)和4例(20%)。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TL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及微环境各项特征有助于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少数PTCL-NOS表达TFH相关抗原提示TFH肿瘤谱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淋巴瘤 滤泡辅助T细胞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胎儿唇裂及唇腭裂二维超声及三维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进行产前超声检查的胎儿12000例,对所有胎儿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二维超声和三维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二维超声正确诊断胎儿11例,漏诊3例;三维超声正确诊断胎儿13例,漏诊1例。结论在临床胎儿唇裂和唇腭裂的检查中,为保证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应当将二维超声检查和三维超声检查进行联合使用。

  • 标签: 唇腭裂 二维超声检查 三维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强迫症与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门诊部收治的强迫症与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就诊资料总共94例,其中强迫症患者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4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表现形式。结果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思维、强迫行为以及混合状态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4.4%、23.9%以及21.7%;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强迫思维、强迫行为以及混合状态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9.2%、45.8%以及25%。两组患者的强迫思维比例与强迫行为比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状态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迫症与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在临床表现特征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可以根据其临床差别帮助进行早期疾病诊断。

  • 标签: 强迫症 伴强迫症状 精神分裂症 临床特征对照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灰阶超声造影特征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灰阶超声造影评估49例PTC患者的50个结节,并根据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将其分为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主要观察癌结节的灌注情况,并分析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curve,TIC),探讨各灰阶超声造影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灰阶超声造影显示,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的超声特征主要是灌注动力学和造影TIC的始增时间(T0)、峰值时间(TP)及始增时间差。结论:特定的灰阶超声造影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PTC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对外科手术的术式选择有一定指导作用。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超声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对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84例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随访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以及生活质量得分。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症状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的症状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胃镜金属钛夹治疗静脉曲张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配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107年5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26例静脉曲张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经胃镜金属钛夹方法治疗,并给予相应的护理配合,观察临床治疗疗效。结果126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止血成功,治愈率为100%;随访3个月,再出血发生率为3.96%;问卷调查,临床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23%。结论经胃镜金属钛夹治疗静脉曲张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给予相应的护理配合,可有效确保临床止血成功率,减少再出血的发生,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胃镜 金属钛夹 上消化道出血 急诊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华法林加低分子肝素治疗晚期肺癌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晚期肺癌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中抽取50例,按照入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患者,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使用华法林加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经过治疗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以及相关指标。结果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疗效高于对照组,呼吸困难评分低于对照组,肺动脉压力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加低分子肝素对晚期肺癌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治疗效率较好,安全性较高,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华法林 低分子肝素 晚期肺癌 急性非大面积肺栓塞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集束化管理措施在新生儿PICC计划拔管与并发症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从我院新生儿监护室2016年2月—2017年2月该院收治的PICC置管新生儿中随机抽取100例,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集束化管理措施。对比两组新生儿PICC计划性拔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PICC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在计划拔管率、并发症发生率均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PICC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以降低新生儿PICC置管中非计划拔管与并发症的发生,延长PICC留置时间,应在临床得到推广。

  • 标签: 集束化管理 新生儿 PICC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传染病护理管理中实施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效果。方法我院传染科从2015年6月开始正式实施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实施1年后观察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相比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实施前,实施后的不良事件上报率明显提升,护士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染病护理管理中,通过使用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方法可明显提升不良事件上报率,更好的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

  • 标签: 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传染病 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补中益气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联合化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补中益气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联合化疗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00%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联合化疗应用于小细胞肺癌患者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值得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补中益气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甲磺酸罗哌卡因在老年心脏病病人心脏手术中麻醉效果的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2例老年心脏病病人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麻醉药物为布比卡因,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麻醉药物为甲磺酸罗哌卡因,比较两组患者痛觉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痛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和达到最高平面的时间均长于对照组;观察组痛觉阻滞的维持时间较对照组短。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9.76%,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老年心脏病患者心脏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好。

  • 标签: 罗哌卡因 老年心脏病病人 非心脏手术 麻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