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8 个结果
  • 简介:(四)全民讨论四个月问:为什么宪法修改草案要交付全民讨论?王汉斌:宪法是全国人民办事的总章程,同全国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需要听取全国人民的意见。有些国家制定、修改宪法采取全民投票的方式。

  • 标签: 1982年宪法 起草过程 访谈录 修改草案 切身利益 修改宪法
  • 简介:公民权利就是宪法赋予公民等社会个体的可作或不作某种行为和要求国家、其他公民等社会个体作或不作某种行为,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主张、自由的资格和权能。国家权力是一国所有公共强制力的总称,其核心是广义的政府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公民权利和国家权...

  • 标签: 国家权力 公民权利 宪法学 宪法规范 宪法关系 日本国宪法
  • 简介:如何保障政府拥有充分紧急权力应对紧急状态,同时又能有效制约紧急权力,是紧急状态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罗斯托试图运用“宪法专政”概念来解决这一问题.《宪法专政》从罗马共和时期的宪法专政谈起,通过正本清源式检视,对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的历史实践展开研究,揭示紧急状态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权力运行结构,指出专政与宪法的事实共存状态,力求在维护国家秩序与保护公民权利之间达致平衡.当然,理论解析的不足,以及时过境迁的实践都表明宪法专政存在一定局限.

  • 标签: 宪法专政 危机政府 紧急权力 权力制约
  • 简介: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公共信托之功能,在于保护公众的期望,以防不稳定的变化。公共信托理论原本是美国普通法上的一项制度。美国各州将公共信托理论的宪法化,强化了这样一个理念:公共信托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它可以不断扩大以满足社会的变化,来回应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中的新问题。在公共信托理论的法律关系中,委托、受托和受益的三重性是理解公共信托目的之关键。在自然资源这类公共信托财产上,政府作为受托人既承担着私信托法所类推之信托责任,也承担着作为普通法上的积极和消极责任;法院既要对侵犯公共信托资源的政府行为进行司法审查,也要对私主体侵犯公共信托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公共信托理论也要求个体作为公众成员承担保护公共信托资源的社会责任。

  • 标签: 公共信托理论 宪法化 主体结构 责任体系
  • 简介:宪法资源运用于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既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宪法学人的贡献和责任。宪法资源包括宪法规范、宪法思维、宪法方式和宪法理论,它们在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两岸宪制性规定所肯定的“一中性”是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规范依据,宪法思维是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策略体系,宪法方式为两岸安排合情合理的政治关系定位提供实践机制,宪法理论则构成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理论支撑。

  • 标签: 两岸政治关系定位 宪法资源 宪法思维 宪法方式 宪法理论
  • 简介:以现实的社会条件为基础,1982年宪法形成了以发展性、时代性、中国性为核心的人权逻辑主线。随着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1982年宪法的人权体系也在不断地扩充与演进,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需要与成果的经济权利的凸显,到具有普适性人权价值的确认,再到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即广义社会权体系的完善。在当下,公平享受发展成果,权利的平等保障是1982年宪法人权逻辑的最核心命题与最终极价值。

  • 标签: 八二宪法 人权 权利 社会变迁
  • 简介:宪法层面分析,“入户抢劫”涉及到财产权、居住自由以及婚姻家庭中的隐私权和老年、妇女、儿童等特殊主体的宪法权利保护问题。其中,“户”的解释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上列宪法权利的保护范围和对犯罪嫌疑人是否加重处罚。最高人民法院的《法释〔2000〕35号文》与《法发〔2005〕8号文》先后分别将“户”解释为“进入他人生活的”住所和“供他人家庭生活”的住所;以“韩维等抢劫案”(指导性案例466号)为代表的一批案例适用《法释〔2000〕第35号文》,另有一批案例适用《法发〔2005〕8号文》。显然,前后两次的司法解释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同案不同判”的后果。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第39条“住宅不受侵犯”和第49条“婚姻家庭受保护”的立法精神,《法发〔2005〕8号文》将“户”界定为“供他人家庭生活的”住所,体现了对“户”之核心法益的保护,既符合《立法法》确认的“新法优于旧法”的适用原则,也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和刑法谦抑政策,应当作为“入户抢劫”的案件的裁判依据。

  • 标签: 入户抢劫 他人生活 他人家庭生活 功能界定 合宪性
  • 简介:巴尔金的“活的原旨主义”并不仅仅是调和“活的宪法主义”和“原旨主义”分歧的普通宪法解释学说,而是尝试应对美国宪法现代性危机的解构主义创新之作。现代社会面临着价值争议增多、宪法权威消散的宪政危机,而“活的宪法主义”和“原旨主义”正是这种危机的表征。为了稳固宪法价值、挽救宪政权威,巴尔金运用解构主义技巧充分挖掘被遮蔽的宪法文本可能性,以容纳更多不同的价值观;也通过建构有关忠诚的宪法叙事,恢复宪法框架下的团结,进而实现宪政的整体救赎。活的原旨主义就是让宪法有组织、有方向地“流动”起来。

  • 标签: 活的原旨主义 现代性 解构主义 宪法忠诚
  • 简介:本文从比较法角度探讨财政宪法的基本问题,有关财政宪法上的基本原则,包括财政民主主义、财政法定主义、财政健全主义、财政平等原则与社会国家原则、市场经济友善及促进原则等,以发挥财政法上之财政收支管理功能、社会正义功能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功能。有关国家财政收入及支出,涉及国民负担以及公共服务之生活权益事项,均应有国民之参与,并经国会之审议同意。故有关课税收入事项应适用租税法律主义,非税公课也应适用法定原则,应有法律规定为依据,预算支出也应经国会审议通过又有关国家财政收支状况也应资讯(信息)公开,以接受国民监督。关于财政收支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负担之划分原则,应采取任务与支出责任连接原则。各级财政收入之划分应配合对应其基本任务需要之财政支出。有关转移支付之分配,应满足各地方之基本财政需要以及支应特别灾害事故等负担支出,以使国民享受政府公共服务之均等化,以促进各地方均衡发展为目标。有关预算宪法之各项原则,包括地方预算自主原则、整体经济均衡原则、预算案之基本原则之中央统一立法权、预算之完整性原则、财政收支平衡原则、财政稳定之监督(避免预算危难)、预算之暂时执行授权、责任政治原理、预算执行之监督等。

  • 标签: 财政宪法 预算宪法 财政民主主义 财政法定主义 财政平等主义 财政收支平衡原则
  • 简介:今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基本继承了宪法序言对党的领导的表述,同时在宪法第一条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从宪法序言进入正文,以清晰的法律条文落实宪法序言提出的根本原则,这实现了党的领导在立法内容和立法方式上的历史性发展。首先,以宪法条文的形式确认党的领导,体现出我们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更加科学。

  • 标签: 宪法修正案 党的领导 一以贯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 精神
  • 简介:<正>美国的刑事诉讼,是以保障被追诉人基本权利为主线的过程,其保障人权的特性由于人权法案的制定与执行不断得到加强,甚至成为令美国人骄傲的美国文化的核心要义之一。不过,在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与被害人利益严重不平衡,这在立法上主要体现为被害人法定权利较少、法源级别较低。美国国会参议员范斯坦(Feinstein)指出,美国联邦宪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联邦宪法 被害人权利 被追诉人 人权法案 宪法修正案
  • 简介:我国2004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对合法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房屋权是最基本的私有财产权之一,但在立项、签约、补偿、拆迁、安置等房屋拆迁过程中还存有损害被拆迁人权益的种种现象,对此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加以规范:依法优化行政管理,建立良好的拆迁市场秩序;遵循宪法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处理房屋拆迁纠纷,保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有关行政部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逐步完善健全有关保护公民财产权的具体法规并择其要者先付诸实施。

  • 标签: 房屋拆迁 私有财产权 宪法权利 现实权利
  • 简介:施米特政治宪法理论是其保守主义政治思想体系的重构成,也是魏玛德国国家法理论流派中极具挑战性的一支.施米特理论具有明确的魏玛宪制处境,基于对魏玛代议制之思想基础、制度安排与实践表现的全面批判,重申了民主的同质性原理,弱化了民主的自由主义程序属性,为其政治决断论、绝对宪法论和领袖护宪论的连贯性理论建构提供了历史和思想前提.施米特政治宪法理论以其独特的政治概念和宪法概念为逻辑支点,以非常政治为情境预设,以政治同质性和单一领袖人格为理想目标,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该体系具有浓厚的政治神学背景,缺乏可资借鉴的“转型原理”,但在政治宪法核心概念与分析体系上具有重的思想和方法论启示.

  • 标签: 政治宪法理论 代议制 民主同质性 区分敌我 政治决断
  • 简介:宪法财产权条款是一国宪法确立私有财产权宪法保障地位的规范依据。我国现行《宪法》第13条规定是我国宪法上的财产权条款,具有重要的规范意义。但我国宪法财产权条款采不完善的"保障+剥夺"二层结构,因而应予修正,改采完善的"保障+限制+剥夺"三层结构。一国宪法财产权条款所保障的财产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一切具财产价值的私法上的权利和公法上的权利都在其内,具财产价值的期待性权利乃至存在合法性瑕疵的财产也可以有条件地包括其内。宪法财产权条款为一国宪法上的财产权提供双重保障机制,即个别保障与制度保障、存续保障与价值保障,我国宪法财产权条款在此方面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 标签: 宪法财产权条款 规范意义 财产范围 保障机制
  • 简介:<正>1.导论将财产权条款列入权利法案之中,是一件困难且富有异议的事。财产权并未被普遍化地视为一项基本的"人"的权利,那么当然宪法上锁定(entrenchment)财产权的正当性基础,也就与锁定诸如生命、自由和个人安全之类的"经典"权利的基础不同。学者们事实上会认为宪法上对财产权的锁定甚或会侵蚀民主社会的建构或运作,这一论述可能很大程度上是以1980年代以来的美国征用法理学中所谓

  • 标签: 财产权制度 临时宪法 权利法案 条款 宪法化 私人财产权
  • 简介: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是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宪法实施机构之一,在宪法学界被视为"集中式合宪性审查"模式的典范。在其六十多年的历史中,德国宪法法院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谁是宪法的守护者"这个魏玛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大问题。德国宪法法院丝毫也不回避宪法所具有的政治和法律双重属性,但它坚持把政治问题带入到基本法的文本结构之中来考量,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从文本中发现价值、以价值来统摄文本的宪法解释方法。本文通过考察德国宪法法院奠基时期(1951—1955)巩固自身宪法地位的举措和两个关键案例,分析了宪法有效实施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 标签: 宪法法院 宪法实施 德国 魏玛 基本法
  • 简介:宪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身体和行动南自己支配,不受非法侵犯。这是公民最起码、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参加各种活动、享受各种自南和权利的先决条件。如果人身自由没有保障,那就根本谈不上享有其他权利。剥夺或限制人身自由,是法律上所采取的强制措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宪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南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 标签: 限制人身自由 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规 人民检察院 强制措施
  • 简介:检察权在宽严相济命意下的合理运作这一命题历经历史的连绵接续、披沙洗尘后,终在当代熠熠发光。回首检视海内外刑事政策的繁衍历程,可谓起起伏伏、筚路蓝缕,而"轻轻重重"或宽严相济终成各国最为理想的选择。我国从"严打"一路走来,在其得失必现的今天,回归宽严相济规则的确立,乃历史的应合,时势的选择,更是和谐秩序的呼唤。而检察权在新刑事政策下的运作,则为我们检察人员必须直面并亟须解答的课题。本文将从历史钩沉谈起,通过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理解及检察权功能定位,来阐释检察权的运作规律,以臻达规则与秩序的契合不悖。

  • 标签: 检察权 新社会防卫论 起诉便宜主义 消极裁决权
  • 简介:作为第三种结构的国家目标条款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宪法实质规范,其本质是通过宪法表现出整体法社会的价值决定。它既拘束立法者又保留了其广泛的形成空间,而在司法审查的介入上则应该相应的选择弱违宪审查的模式。在文化宪法的规范框架内,借由与国家作为义务有关的国家目标条款的介入,而尝试把其与国家机构规范以及基本权利规范一并做一个体系化思考。整合了国家目标条款的文化宪法超越了狭义的文化宪法权利,使文化主题成为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宪法学说的对象。

  • 标签: 文化宪法权利 国家目标条款 文化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