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步体位含漱法"对预防血液肿瘤患者联合化疗后口腔黏膜炎(OM)发生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血液肿瘤科接受联合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90例,根据入院患者住院号末位单、双数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鼓漱含漱法",试验组采用"4步体位含漱法"。医护人员自化疗当日、3 d、7 d、14 d、21 d进行口腔评估,比较2组患者OM出现天数、OM分级、OM愈合时间、口腔pH值及化疗延迟天数的差异性。结果2组患者在出现OM天数及化疗延迟人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化疗后口腔pH值为6.53 ± 0.64,高于对照组的6.01 ± 0.57,试验组OM愈合时间为(6.76 ± 1.82)d,较对照组的(8.87 ± 3.06)d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047和3.978,P<0.05)。试验组发生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OM例数分别为6、8、8、17、6例,均低于对照组的10、11、12、10、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8.000~27.000,P<0.05)。结论"4步体位含漱法"为联合化疗的血液肿瘤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局部口腔护理方法,有效降低口腔黏膜炎的发生,降低疾病相关并发症,提高治疗延续性,为OM临床防治提供新策略。

  • 标签: 血液肿瘤 化疗 口腔黏膜炎 含漱法 体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放射性肠炎(RE)肠黏膜修复的途径。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将RE模型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经尾静脉注射干细胞悬液1 mL(细胞浓度为1×106个/mL)]和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3 d),每组10只。每日观察两组大鼠的活动量、进食和进水量、体质量变化等。1周后处死大鼠获取小肠标本,HE染色观察肠黏膜的修复情况,电镜观察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小肠隐窝Bmi-1阳性干细胞增殖情况,采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Bmi-1阳性细胞数量进行分析。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成功分离得到大鼠骨髓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CD29、CD90、CD34、CD45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98.6﹪、99.6﹪、0.56﹪、0.89﹪。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移植1周后,体质量增加(190.30 g ± 13.23 g比235.00 g±14.30 g);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得到修复,绒毛高度增高(627.50 μm ± 40.55 μm比984.33 μm ± 61.80 μm);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较完整、清晰,隐窝Bmi-1阳性干细胞增殖数量增多[(60.67±9.63)个/mm2比(87.33 ±5.47)个/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骨髓MSCs能促进RE模型的大鼠肠黏膜的修复,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小肠隐窝干细胞的增殖发挥。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放射性肠炎 修复 肠黏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OMM)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颈部预防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84-2016年间收治的61例无远处转移的OMM病例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颈部预防治疗疗效,失败模式及预后因素。结果OMM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55.7%。Ⅰb区是最常见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区域,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76%,其次是Ⅱ区和Ⅲ区。对于cN0患者,接受至少同侧Ⅰb-Ⅲ区颈部预防治疗和未接受的5年无区域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1.7%和52.4%(P=0.036),接受至少同侧Ⅰb-Ⅲ区颈部预防治疗能将区域失败率由46%降至6%(P=0.035)。发生区域失败患者中93%发生在Ⅰb区,50%发生在Ⅱ区,36%发生在Ⅲ区。结论OMM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淋巴结引流具有一定规律性,最常见转移和复发部位均为Ⅰb-Ⅲ区。对于cN0的OMM,推荐至少包括同侧颈部Ⅰb-Ⅲ区的预防治疗。

  • 标签: 黑色素瘤 淋巴结转移规律 预防疗法
  • 简介:【摘要】 目的 : 研究对宫腔镜粘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 2019 年 3 月 ~2020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 40 例宫腔镜粘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分组法,分成对照组( 20 例)和观察组( 20 例)。对照组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10% ,明显低于对照组 3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对 宫腔镜粘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能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预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围手术期 优质护理干预 宫腔镜粘膜 子宫肌瘤切除术
  • 简介:摘要:我国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风电机组装机容量较大,但是风能资源多集中在空旷地带及高山等雷电多发地带,一旦发生雷击问题,机组线路中会产生过电流和过电压,容易给风电机组的安全运行造成威胁。因此,风电机组需要充分考虑采取过电压保护措施,应当在机组容易遭受雷击破坏的位置设置防雷装置,并做好风电机组的防雷接地工作,以此保证风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 标签: 风电机组 电压保护 防雷接地 设计
  • 简介:摘要: 对发电机进行继电保护最为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发电机的正常运作,以保证正常的电力输出,维持整个电网稳定运行。发电机的继电保护具有安全性、选择性、迅速性、可靠性和灵敏性五大性能。当发电机出现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切除故障机组,不影响周围的线路及发电机运行。在故障排除后,发电机又可以正常地使用。由此可以看出,继电保护不仅是为了维持发电机的正常运行,也是为了保证周围线路及设备的安全,为尽快恢复正常的电力输出提供良好的条件。

  • 标签: 发电机 变压器 继电保护 保护原理 电力设备
  • 简介:摘要:对发电机进行继电保护最为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发电机的正常运作,以保证正常的电力输出,维持整个电网稳定运行。发电机的继电保护具有安全性、选择性、迅速性、可靠性和灵敏性五大性能。当发电机出现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切除故障机组,不影响周围的线路及发电机运行。在故障排除后,发电机又可以正常地使用。由此可以看出,继电保护不仅是为了维持发电机的正常运行,也是为了保证周围线路及设备的安全,为尽快恢复正常的电力输出提供良好的条件。

  • 标签: 发电机 变压器 继电保护 保护原理 电力设备
  • 简介:摘要:随着电厂机组自动化水平逐渐提高,机器自动化已经成为了设备发展的一种趋势。电厂热控保护装置的应用关系到电厂安全运行的效率,优良的热控保护装置能够为电厂安全提供可靠的保护。但是热控保护装置在运行时存在很多故障隐患,直接影响了其在电厂运行中的安全效益,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就电厂热控系统中热控保护装置的故障分析与保护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以供参考。

  • 标签: 电厂热控系统 热控保护装置 故障分析 保护探究
  • 简介:摘要: 近几年,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对生态自然环境的剥削、破坏却逐渐加剧,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同时自然环境的恶劣也破坏了越来越多的动植物栖息地,濒危物种持续增加,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面对如此恶劣的生态问题,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显得更有意义。

  • 标签: 林业 野生动植物 自然保护区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整体实力的快速提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牺牲自然资源的情况,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也受到了人类的干扰,生存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种类急剧下降。人们为了经济利益的追求,通过偷猎捕猎等行为严重威胁到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在本文中,作者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对野生动物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中存在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希望对相关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 标签: 野生动物保护 生物多样性 影响 分析
  • 简介: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自动化水平显著升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电力应用愈发广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为了进一步保障电厂设施运行具有稳定性与安全性,各级工作者需要做好各项工作任务,不能盲目工作,要对电厂热控系统中热控保护装置加以重视,构建完善的监察 机制,才能使电厂技术专业化、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升,促进电厂稳步发展。

  • 标签: 电厂 热控系统 热控保护装置 故障与保护
  • 简介:摘要:针对220kV某变电站发生的一起主变差动保护事件, 从故障点发生位置、原理及保护整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保护动作情况,并确认了保护动作的正确性。

  • 标签: 主变差动保护 保护动作 动作正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选用宫腔镜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选 2019.01~2019.12区间收治 8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研究,均分为 2组(随机信封法),对照组 40例选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组 40例选用宫腔镜手术治疗,统计对比炎症因子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7.50%)低于对照组( 25.00%),数据对比 =4.5006, P<0.05。结论:将宫腔镜手术应用在子宫黏膜下肌瘤治疗中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严重因子水平效果更理想,值得借鉴。

  • 标签: 宫腔镜手术 子宫黏膜下肌瘤 炎症因子 手术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窄带光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肠镜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不同黏膜血管形态(mucosal vascular pattern,MVP)分型对UC患者肠黏膜炎症和血管生成的预测价值。方法2012—2015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42例UC患者被纳入研究并接受NBI肠镜检查,NBI模式下对存在病变的肠段进行图像采集,并至少活检1块组织用于病理学分析。所有NBI图像经2位内镜医师讨论达成一致后,对MVP做出分型。采用结肠炎组织学评分标准对黏膜炎症程度进行0~4级的分级评分;血管内皮标记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通过每视野血管计数对微血管密度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对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程度进行半定量分析。所有组织学指标由同一位不知道具体内镜相关资料的病理医师进行评价。结果42例UC患者的119处结肠或直肠肠段根据NBI肠镜下MVP分型标准,其中34处肠段被定义为清晰,58处肠段被定义为模糊,27处肠段被定义为消失。NBI肠镜下MVP分型与黏膜炎症程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824,P<0.001)。MVP从清晰型、模糊型至消失型,黏膜的微血管密度(P<0.001)和VEGF表达水平(P<0.001)均呈现出显著递增的趋势。黏膜活检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961,P<0.001)。结论NBI肠镜下MVP分型可以预测UC患者的黏膜炎症程度和血管生成水平。

  • 标签: 结肠炎,溃疡性 炎症 窄带光成像 血管生成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胰肠套入式吻合的手术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查找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胰肠套入式吻合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胰瘘发病率,以及总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胃排空障碍发病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病率、再手术率、住院天数。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 163例患者,其中行胰管空肠黏膜吻合579例,行胰肠套入式吻合58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胰肠套入式吻合在术后胰瘘发病率(RR=1.13,95%CI:0.88~1.45,P=0.34),以及总的病死率(RR=0.80,95%CI:0.42~1.52,P=0.49)、并发症发生率(RR=1.04,95%CI:0.88~1.24,P=0.63)、胃排空障碍发病率(RR=1.26,95%CI:0.90~1.76,P=0.18)、术后出血发生率(RR=0.86,95%CI:0.51~1.44,P=0.57)、术后感染发病率(RR=1.20,95%CI:0.86~1.69,P=0.29)、再手术率(RR=1.05,95%CI:0.62~1.78,P=0.84)、住院天数(WMD=-1.36,95%CI:-2.91~0.20,P=0.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胰肠套入式吻合术后胰瘘发病率、总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胃排空障碍发病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病率、再手术率、住院天数方面无明显差别。

  • 标签: 外科手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肠吻合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 胰肠套入式吻合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脓毒症大鼠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腹腔注射LPS构建脓毒症大鼠模型;用HMGB1抑制剂EP溶液40 mg/kg干预来观察HMGB1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同时设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制模后72 h后取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黏膜屏障通透性血浆标志物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黏膜病理学改变并进行肠黏膜损伤评分(Chiu评分),透射电镜下观察小肠上皮超微结构改变;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封闭蛋白(Occludin)、炎性因子HMGB1及其下游信号分子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小肠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LPS组小肠组织黏膜明显水肿,部分腺体不完整,白细胞浸润增多,微绒毛缺失,排列紊乱,紧密连接数量较PBS对照组明显减少;LPS组黏膜屏障通透性血浆标志物D-乳酸和DAO水平、炎性因子HMGB1及其下游信号分子NF-κB p65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较PBS对照组明显升高,小肠组织中Occlud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PBS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脓毒症大鼠小肠组织肠黏膜屏障损伤,通透性增加,且结构受损。而给予HMGB1抑制剂EP干预后,LPS诱导的小肠组织肠黏膜屏障损伤得到明显改善,表现为:EP干预组小肠组织Chiu评分及血浆D-乳酸和DAO水平均较LPS组明显降低〔Chiu评分(分):1.60±0.48比3.40±0.48,D-乳酸(mmol/L):3.30±0.22比5.30±0.16,DAO(U/L):23.66±0.97比30.47±1.11,均P<0.05〕,且小肠组织中Occlud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LPS组明显升高〔Occludin mRNA(2-ΔΔCt):0.82±0.05比0.37±0.08,Occludin蛋白(Occludin/β-actin):1.04±0.09比0.75±0.11,均P<0.05〕,而炎性因子HMGB1及其下游信号分子NF-κB 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LPS组明显降低〔HMGB1 mRNA(2-ΔΔCt):1.63±0.10比3.57±0.10,HMGB1蛋白(HMGB1/β-actin):1.40±0.07比1.87±0.07;NF-κB p65 mRNA(2-ΔΔCt):1.47±0.09比2.62±0.13,NF-κB p65蛋白(NF-κB p65/β-actin):1.24±0.14比1.60±0.13,均P<0.05〕。结论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通透性增加,且结构受损,其机制可能是炎性因子HMGB1表达上调并促进其下游信号分子NF-κB激活,从而介导了炎症级联反应,导致肠黏膜损伤。

  • 标签: 脓毒症 肠黏膜屏障功能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内毒素 大鼠
  • 简介:【摘要】 目的 : 分析采用内镜下治疗策略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合并上消化道浅表黏膜病变治疗的效果。 方法 : 随机抽取 12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合并上消化道浅表黏膜病变的患者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其均于 2018年 2月 -2020年 2月入我院接受诊治,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内镜下患者的表现,并对具体的治疗方式及治疗后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记录。 结果: 12例患者中,包括 4例患者存在粘膜病变位表现,其大都在曲张静脉的位置之上。对 12例患者中 10例患者病症进行干预,采用内镜下静脉曲张方式开展治疗,进而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黏膜病变情况进行治疗干预, 2例患者在采用经脉曲张治疗方式的过程中,应用 ESD方式对胃底黏膜病变病症进行治疗干预,若是患者合并贲门黏膜病变情况,必须择期对病变情况进行处理。治疗后所有患者并未发生穿孔及出血的并发症。 结论: 采用内镜对上消化道浅表黏膜病变合并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病症进行干预,必须从患者的凝血指标、黏膜病变情况及静脉曲张情况合理选择处理时机。

  • 标签: 内镜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浅表黏膜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痔疮患者实施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 TST)的围术期护理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于 2019年 03月 --2020年 03月本院接收的痔疮患者 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双盲随机对照原则 ,予以分组探讨,其中一组名为常规组(围术期常规护理),另一组名为研究组(围术期优质护理)。每个小组分别 50例。结果:研究组术后 VAS评分低于常规组( 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常规组( 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常规组( p<0.05)。结论:采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治疗过程中辅以优质护理,能够进一步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减少相关并发症,获得较高的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痔疮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 围术期护理 效果 Perioperative nursing method and effect of selective hemorrhoidectomy and anastomosis (TST) for patients with hemorrhoids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EMLA)乳膏气管内黏膜表面麻醉用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择期全静脉麻醉下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的患者80例,根据术中是否使用EMLA乳膏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于术前在双腔气管插管大、小套囊处涂抹EMLA乳膏,对照组在套囊处以医用石蜡油润滑。回顾2组患者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等一般情况,术前(T0)收缩压(SBP)、舒张压(DPB)、心率(HR),术中全身麻醉诱导插管后患者翻身侧卧(T1)、肺楔形切除(T2)、术毕恢复平卧(T3)、拔除气管导管(T4)时SBP、DBP、HR及气管导管移位时循环反应发生率、全身麻醉药用量、气管黏膜损伤情况,术后拔管期咳嗽情况及术后1 d随访情况。结果2组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拔管期咳嗽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7.50%比55.00%,χ2=12.170,P<0.01)。观察组T0、T1、T3时SBP、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T4时SBP、D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2组T0、T1、T2、T3、T4时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气管导管移位时循环反应阳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比60.00%,χ2=13.333,P<0.01)。2组患者术后1 d并未出现喘鸣、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喉痉挛、饮水呛咳等并发症。结论EMLA乳膏气管内黏膜表面麻醉用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中能有效减轻双腔气管导管移位时对气管内膜的刺激,降低拔管期咳嗽发生率及循环反应阳性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 标签: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气管内黏膜表面麻醉 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 循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