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5对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 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至12月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内科黏膜专科门诊的12例OLP患者外周血(OLP组)(男性1例,女性11例,26~68岁;其中非糜烂型OLP4例,糜烂型OLP 8例),同期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的13名健康人外周血(健康对照组)(男性1名,女性12名,20~68岁),无菌提取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分选外周血CD4+T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两组外周血CD4+T细胞中Th17、Treg细胞特异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etinoic acid receptor-related orphan receptor γt,RORγt)、叉头状转录因子(forkhead box3,Foxp3)mRNA表达水平;将OLP患者外周血分选出的CD4+T细胞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加入重组人IL-35蛋白(recombinant human IL-35,rhIL-35),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分别进行细胞体外培养,收集培养结束后的细胞,qPCR检测上述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OLP组CD4+T细胞中Foxp3、RORγt mRNA的相对表达量[M(Q25,Q75)分别为0.15(0.09,0.30)和1.04(0.45,2.15)]均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04(0.02,0.06)和0.10(0.05,0.11)](Z=-4.134,P<0.01;Z=-3.699,P<0.01)。OLP组RORγt/Foxp3 mRNA比值[6.22(3.67,15.34)]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2.50(1.24,5.23)](Z=-2.665,P=0.007)。OLP患者外周血实验组CD4+T细胞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0.40(0.21,1.22)]显著大于对照组[0.15(0.11,0.26)](Z=-2.510,P=0.012),两组RORγt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RORγt/Foxp3 mRNA比值[3.44(1.55,8.16)]显著小于对照组[6.22(4.43,12.21)](Z=-2.746,P=0.006)。结论OLP患者外周血中存在Th17细胞占优势的Th17/Treg平衡异常,外源性IL-35可通过促进Treg细胞扩增,实现对OLP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平衡的调节。

  • 标签: 扁平苔藓,口腔 CD4阳性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调节 白细胞介素35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LBL)/髓系肉瘤(MS)合并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12月至2019年4月间6例T-LBL/MS合并LCH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原位杂交法进行染色分析,检索文献并复习。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4例为T-LBL合并LCH,1例为T-LBL/MS合并LCH,1例为MS合并LCH。患者年龄5~77岁,中位年龄59岁。3例为多发淋巴结内病变,另3例为多发淋巴结及皮肤/肝脾病变。5例显示淋巴结结构破坏,3例可见数个残留萎缩的滤泡。瘤细胞有2种形态,一种为体积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呈片巢状分布。核圆形、卵圆形,这类细胞主要分布于残留的滤泡旁和副皮质区。另一种为组织细胞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淡染或嗜双色性。核卵圆形、不规则形,呈折叠状,主要分布于淋巴结边缘窦、髓窦和滤泡间区。所有病例的背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不明显。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表现为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CD99、CD7阳性,不同程度表达CD34、髓过氧化物酶(MPO)、CD2、CD3,Ki-67阳性指数多在30%~50%之间。而组织细胞细胞表现为CD1a阳性、S-100蛋白阳性、Langerin表达不一,不同程度表达CD163/CD68,不表达T和B细胞标志物,Ki-67阳性指数多在10%~20%之间。所有病例均无EB病毒感染。随访4例(随访时间6~63个月,中位时间18.5个月),其中1例死亡,3例带病生存。结论T-LBL/MS合并LCH是一种少见的混合型幼稚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多发生于皮肤、淋巴结,临床进展凶猛,预后差,故充分认识同一组织内两种病变成分有助于精准诊断与治疗。

  • 标签: 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组织细胞增多症 郎格尔汉斯细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肺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拟行手术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肝硬化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保肝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肝纤维化指标变化、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水平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IL-17、IL-6、转化生长因子(TGF)-β表达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恢复正常15例(45.45%),对照组恢复正常6例(20.00%),两组ALT恢复正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LN[(156.74±30.52)ng/ml]、HA[(179.56±25.32)ng/ml]均低于对照组[(210.58±39.42)ng/ml、(203.75±28.79)ng/ml](t值分别为18.236、12.184,均P<0.01);治疗前后两组Ⅲ型前胶原及Ⅳ型胶原水平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Th17水平及Th17/Treg均升高而Treg细胞水平均降低(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Th17水平[(1.32±0.18)%]及Th17/Treg(0.23±0.04)高于对照组[(1.21±0.17)%、0.20±0.03](t值分别为3.201、1.087,均P<0.01),而Treg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0、IL-17、IL-6、TGF-β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改善肺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同时调节患者机体Th17、Treg细胞及其相关因子表达水平,可作为临床辅助用药。

  • 标签: 肺肿瘤 肝硬化 辅助性T细胞17 调节性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CD19 CAR-T细胞治疗缓解后的维持治疗,观察单独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和供者T淋巴细胞对CD19 CAR-T细胞扩增的影响。方法1例难治B-ALL患者,CD19 CAR-T(鼠源,克隆号:FMC63)细胞治疗后桥接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再次复发。接受CD19 CAR-T(可变区人源化的FMC63)细胞治疗再次缓解,缓解后先后接受单独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供者T淋巴细胞的维持治疗,期间监测患者细胞因子水平、CD19 CAR-T细胞比例、CD19 CAR的DNA表达变化,观察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及供者嵌合情况。另外,通过制备小鼠CD19 CAR-T(FMC63)细胞,并将CAR-T细胞注射至同窝小鼠体内,14 d后,再次注射同窝小鼠的B淋巴细胞,在此过程中观察CAR-T细胞、B淋巴细胞比例以及CD19 CAR的DNA表达,以此来模拟临床治疗过程。结果①患者输注人源化CD19 CAR-T细胞后第14天,疗效评估达完全缓解(CR),供者嵌合率为99.76%,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1级。②人源化CD19 CAR-T细胞治疗缓解后,单独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维持治疗,输注后第24天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GVHD期间伴有外周血CD19 CAR-T细胞比例及CD19 CAR DNA水平的升高,并随GVHD缓解下降。过程中患者维持CR且供者嵌合率为99.69%。③随后单独输注供者T淋巴细胞维持治疗,回输后第12天患者出现GVHD,而患者外周血CD19 CAR-T细胞比例及CD19 CAR的DNA水平并未出现再次升高。过程中患者维持CR且供者嵌合率为99.87%。④C57小鼠体内试验证实,CAR-T细胞输注后小鼠体内CAR-T细胞扩增及DNA表达上调,同时CD19+ B淋巴细胞耗竭。之后输注CD19+ B淋巴细胞,CD19 CAR-T细胞扩增和CD19 CAR的DNA表达再度上调。结论供者造血干细胞、供者T淋巴细胞的单独输注,可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B-ALL接受CD19 CAR-T治疗缓解后的维持治疗手段,且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诱发GVHD同时出现CD19 CAR-T细胞和CD19 CAR的DNA表达上调,有可能进一步清除残留灶。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 复发 CAR-T细胞 供者造血干细胞 供者T淋巴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类型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诊治的EGFR基因检测突变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192例的血液学检测、基因检测及临床资料,比较不同EGFR突变类型(包括19号和21号突变患者)的NLR及临床特征。结果EGFR外显子突变阳性患者192例,其中19外显子突变患者90例,占46.87%,年龄(67.7±12.8)岁;21外显子突变患者84例,占43.75%,年龄(66.6±9.3)岁;其他类型突变18例,占9.38%,年龄(72.5±10.5)岁;非19、21常见突变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0,P>0.05)。19号外显子突变患者多好发于右侧(48/90),21号外显子突变者多好发于左侧(54/8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另外,19号外显子突变患者的NLR为(3.98±4.02),21号外显子突变患者的NLR为(3.29±1.63),其他类型突变患者的NLR为(5.32±3.48),21号外显子NLR相对较低,非19、21号常见突变患者的NLR相对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51,P>0.05)。依据NLR中位数2.9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NLR≤2.9为低NLR组(99例),NLR>2.9为高NLR组(93例)。高、低NLR组间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评分、脑转移、胸膜转移、癌胚抗原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2、9.01、10.05、9.07、5.89、9.03、19.53,均P<0.05)。但高、低NLR组间年龄及骨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6、1.51,均P>0.05)。结论在晚期NSCLC患者中,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ECOG体力状况评分、脑转移、胸膜转移、癌胚抗原水平与NLR有相关性。原发灶部位在鉴别EGFR突变类型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NLR水平与EGFR突变类型无相关性。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临床特征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异种肝细胞或肝移植中,活化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PBMC)分泌的细胞因子对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敲除猪肝细胞(GalT-KO-hep)的作用。方法利用永生化GalT-KO-hep,与经脂多糖+聚肌胞苷酸激活的h-PBMC共培养。生化分析检测共培养上清中白蛋白、ALT、AST和尿素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alT-KO-hep凋亡,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alT-KO-hep中Caspase-3剪切体表达以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核因子κB(NF-κB)、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传导与活化转录因子3(STAT3)和蛋白激酶B(AKT)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刺激时间h-PBMC分泌的细胞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共培养模型不同时间点上清液生化指标含量、GalT-KO-hep中Caspase 3剪切体表达量和细胞凋亡率,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GalT-KO-hep与活化h-PBMC共培养6 h组上清液中ALT含量高于共培养24 h和48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共培养48 h组AST含量高于共培养6 h和24 h组(P均<0.05);共培养24 h和48 h组尿素含量均高于共培养6 h组(P均<0.05)。GalT-KO-hep与活化h-PBMC共培养24 h和48 h后,细胞中Caspase 3剪切体表达增加,细胞凋亡程度逐渐增加。与活化h-PBMC共培养0.5、1、6和12 h后,GalT-KO-hep磷酸化蛋白p-STAT3、p-JNK、p-IκBα、p-P38 MAPK、p-AKT和p-ERK(1/2)均被不同程度激活。结论h-PBMC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诱导GalT-KO-hep损伤和凋亡,并促进炎症相关分子通路的激活。

  • 标签: 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敲除猪肝细胞 异种肝移植 免疫排斥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肝癌)破裂出血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8年3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28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37例,女91例;年龄28~76岁,中位年龄47岁。按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组(17例)、介入组(110例)、急诊切除组(36例)和联合介入切除组(联合组,65例)。介入组采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TAE)和(或)TACE。观察各组疗效。止血率和生存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保守治疗组止血率65%(11/17),1年生存率0。介入组止血率86%(95/110),1年生存率50%。急诊切除组止血率100%(36/36),1年生存率89%。介入联合切除组止血率达100%(65/65),1年生存率达84%。4组止血率及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破裂出血行急诊手术切除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最佳,应作为首选方案。若出血速度快,生命体征不平稳,则建议行介入后肝切除。对于肝功能较差,全身情况较差,病灶多发或较大无切除机会者,可选择介入治疗或保守治疗。

  • 标签: 癌,肝细胞 破裂 出血 化学栓塞,治疗性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伤,并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 、肝性脑病 、

  • 标签: 肝衰竭 中药 骨髓干细胞
  • 简介:摘要胃母细胞瘤是发生于胃部的一种罕见、具有独特特征的双向分化肿瘤。该文报道1例发生于胃窦胃体交界处的胃母细胞瘤。患者女,53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1年,发现胃窦胃体交界处隆起性病变伴溃疡形成,临床拟诊"胃肠道间质瘤"行"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术"。大体见附部分胃黏膜灰白灰红色结节样肿物一个,体积5.0 cm×4.2 cm×4.0 cm,切面灰白,半透亮,局部囊性变。镜下观察瘤细胞密度不均,细胞密集区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形态,排列呈小巢状或条索状,可见腺管形成的趋势,细胞核轻度异型。稀疏区肿瘤细胞核呈卵圆形或短梭形,肿瘤细胞弥漫片状分布于黏液样基质中,部分区黏液聚集呈肺水肿样结构,部分区呈微囊样。免疫标记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上皮样区域阳性,CD10、波形蛋白梭形细胞区阳性,Ki-67阳性指数小于1%。诊断为胃母细胞瘤。

  • 标签:
  • 简介:摘要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因此,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是防止糖尿病发生的关键措施。现已明确,科学合理的运动锻炼能够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抵抗。同样运动对受损的胰岛β细胞功能具有修复作用,同时改善糖、脂代谢,从而使糖尿病个体达到良好的代谢水平。作为简便、经济的干预方式,运动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运动 糖尿病 胰岛β细胞功能
  • 简介:摘要近年研究证实,母乳中存在不同分化阶段的干细胞,包括多能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人乳干细胞组成存在个体差异,且受分娩孕周、泌乳阶段等多因素影响。通过母乳喂养进入子代的母乳干细胞也许可以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同时,人乳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未来可能作为干细胞替代治疗的新来源,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现就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综述。

  • 标签: 乳,人 干细胞 儿童发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Merkel细胞癌是一种发生于皮肤的少见的高度恶性神经内分泌瘤,预后较差,易局部复发和转移。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颌面部的Merkel细胞癌。

  • 标签:
  • 简介:摘要深入了解肺再生的相关细胞类型及其机制对防治肺部疾病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该文综述了已发现的肺上皮干细胞的分类、特点以及它们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机制相关的研究进展。肺上皮干细胞包括基底细胞、club细胞、肺神经内分泌细胞、细支气管肺泡干细胞、远端气道干细胞及肺泡上皮干细胞,机制方面包括Wnt、notch、固有免疫中的信号通路以及其他与生长因子及转录因子相关的影响机制。

  • 标签: 成体干细胞 再生 分类 信号转导
  • 简介:摘要毛囊干细胞是存在于毛囊外根鞘隆突部的一种成体干细胞,来源丰富且易于获取。与毛囊内的其他成体干细胞一样,毛囊干细胞具有许多的优点,如自我更新能力强、高增殖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等,这使得毛囊干细胞成为非常好的分离干细胞来源以及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应用的组织来源。毛囊干细胞在表皮和皮肤组织工程中的研究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全新领域,目前已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主要就毛囊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展开综述,包括干细胞诱导毛发新生,促进创面愈合,促进神经、脊髓修复,心肌细胞细胞分化等。

  • 标签: 毛囊干细胞 神经修复 创面愈合 脊髓损伤 心肌样细胞
  • 简介:摘要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独特亚型的B细胞淋巴瘤,以淋巴结起病常见,可累及胃肠道、脾脏、骨髓,临床病程多呈侵袭性,预后较差,因此合适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对MCL的诊疗进行了深入报道,提供了更多临床治疗干预的选择。

  • 标签: 淋巴瘤,膜细胞 治疗结果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