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今天我要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现代。要聊现代,我们可能得先对传统做一个相对模糊的界定。出走是容易的,十几岁的小孩子都会离家出走。但问题是娜拉出走后会怎么样?鲁迅先生给了两个回答,一是回家,二是堕落。我这里再补充一个:是去了延安做了江青。出走能不能有其他的可能?我先把这个问题搁在这里。咱们就不说教科书上的那套,那些多半是政治正确。在我看来,当下文学的传统大抵有三个,一个是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里来,

  • 标签: 现代性 小说观 唐诗宋词 明清小说 娜拉 当下文学
  • 简介:王统照的小说,特别是早期小说,不仅是为人生的,反封建的,批判现实的,它还具有对现代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对现代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不仅具有浪漫主义的浓郁抒情和主观情绪的强烈表达,还有现代的主体意识的高扬,在理性和感情的结合中,还有非理性倾向。不仅有传统的倒叙插叙、头尾照应的结构,还有现代主义的意识流,跳跃的诗化结构,还有叙述的间接和不确定性。

  • 标签: 王统照 早期小说 现代性 生存困境 主体意识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4-06
  • 简介:  文学制度研究从一般意义上讲属于考察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在社会体制、文学制度与作家意志之间如何创造一个文学的自主空间,——读王本朝《文学制度》  文学制度是文学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机制和场域

  • 标签: 中的文学 制度研究 文学制度
  • 简介:政府理性与政府行动的价值取向及政府所选择的行政模式有关。政府理性是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公共行政模式的转变而逐渐具备现代的。政府理性在寻找现代的过程中曾一度被市场理性淹没,又在管理主义之风盛行之下将自身的价值理性迷失,最后在与社会及公民形成的互动治理网络中通过公共协商的方式找到了现代现代政府的理性是公共理性。

  • 标签: 理性 政府理性 公共理性
  • 简介:共同体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开放的伦理精神实体。它在社会变革中实现自身现实规定性的变革。传统的道德共同体与现代的承认共同体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方式和载体。在由前现代文明向现代文明嬗变过程中,传统的道德共同体必然被现代的承认共同体所取代。而这一切.必须从承认、包容出发才能实现。

  • 标签: 现代性 共同体 承认 差异
  • 简介:本文从全球现代的视角探讨了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的跨国化挑战,认为这一挑战为高校制度和思想的重塑施加了压力。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大学在知识生产和教育上进行组织重构。本文探讨了由高等教育跨国转型引发的社会问题,认为跨国化可以进一步克服以欧洲为中心的认识论和文化狭隘主义,然而,不考虑社会、政治及知识的影响而盲目推进跨国化,会陷入意识形态模糊不清的泥潭。此外,跨国化也迫使高校改变教育内容和知识生产的实践,这会违背现代大学履行公共义务的基本前提,即追求批判脑力劳动和关注地方性问题。

  • 标签: 跨国化 大学 全球现代性 当代高等教育 变革
  • 简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只是层次提升,更要重点关注其“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是要关心人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符合中国国情、关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教育问题、实现管理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现代”的追求目标。

  • 标签: 职业教育 体系构建 现代性
  • 简介:从长远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对神性的冲击作用具有历史的必然,望远镜的发明不仅没有巩固上帝的地位,相反它的到来粉粹了我们对于神的信念,神话也随之渐渐祛魅。不过神性仍蛰居在我们内心最隐蔽的一角,使"善根"可以照常生长,这也

  • 标签: 迟子建 现代性追求 额尔古纳 性遇 河右 祛魅
  • 简介:90年代中国一些作家创作所暴露出的时代的阙如令人吃惊,体现在作品的主导意象上,是把对现实的批判和抵抗建筑在回归自然和传统儒文化价值上。但是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角度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价值不可能成为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明的思想智力资源,返回田野更是绝无前途的倒退。当代作家应深刻把握转型期中国社会和生活的本质,汲取超越于农业文明之上的先进的思想文化资源,致力于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当代文学

  • 标签: 90年代 中国文学 传统文化 价值 现代性
  • 简介:广告艺术的民族特色与现代是广告美学研究的课题之一,认真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在广告艺术中的地位、作用,对促进广告艺术的发展,强化广告的审美效应,使广告艺术顺应改革和开放的步伐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广告艺术的民族特色不仅指它所反映的内容有民族特点,而且它的艺术格调、心理状态、艺术加工原则和方法以及表达方式都具有民族色彩。广告艺术的民族特色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广告艺术整体的两个重要侧面。从认识论来看,广告艺术是一定

  • 标签: 广告艺术 现代性 诉求方式 诉求点 艺术格调 现代广告
  • 简介:《格列佛游记》之“慧骃国游记”一直是评论界争论的热点所在.斯威夫特批评中的“软”、“硬”两派评论一直都在争论此卷的最终意义是什么.然而,他们把整个游记的解读都建立在一个假设有逻辑的,具有一贯的叙述文本之上.实际上,这个文本中处处可见后现代式的叙述逻辑破碎和连贯断裂等现象,这些自相矛盾的叙述话语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补充,形成显性和隐性文本,后者对前者不断地破坏和颠覆,从根本上解构、消解了最终意义的存在.本文试图从分析慧驷和格列佛的形象刻画着手,揭示此卷中的后现代特质,从而对此卷提出另外一个可能的解读.

  • 标签: 慧骃国游记 格列佛 后现代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10
  • 简介:但杰姆逊所谓的现代叙事的分析模式可以说仍然是后现代的,杰姆逊这位从张扬后现代转到重释现代问题的学者,中国现代是否是西方现代的复制

  • 标签: 幽灵西方 文化霸权 现代性幽灵
  • 简介:在当代技术哲学研究中,“技术与现代”是一个重要前沿学术主题。技术与现代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技术使现代成为可能,塑造并推动着现代前进;现代则提供了理解技术的基本理论框架,对现代技术的认识与反思不能脱离其现代背景。然而,分别以二者为研究对象的技术研究和现代理论目前却处于割裂状态,主要表现在:现代理论对技术做了宏观、抽象的本质主义处理,在现代的制度和文化两重维度中,技术被视作使社会制度框架或者文化认识运作和变化的隐性背景和工具,而没有被置于作现代主要角色的应有位置。以微观案例分析为导向的当代技术研究则忽视了技术发展的宏观社会结构和现代文化背景,不足以揭示技术发展动力问题。技术与现代之间的融通需要跨越宏观和微观、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鸿沟。

  • 标签: 技术 现代性 制度 文化
  • 简介:现代法学的兴起,用新的思维、新方法论,挑战传统法学的权威,给法赋予了新的内涵。其属性有了新的内容,反对本质主义,基础主义,认为法的主体应是多元的,摒弃主体论,反对法的确定性、普遍,提倡多元正义。这些对现代法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现代主义法学 后现代主义法学 解构 多元正义
  • 简介:本文讨论马克思和本雅明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和现代的理论,并试图引进一条研究中国城市现代及上海近代史的新路径。论文首先比较马克思和本雅明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空间发展模式的理论观点。本雅明把现代看做是灾难的和破碎不全的,并提出要"赎回"被历史遗弃的物质文化来作为批判动力。本雅明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为一种"自然历史"(naturalhistory)——一个不断回归原始的野蛮和破坏的历史。本文提出运用本雅明的以上理论来研究上海近代史(晚清时期),主要是重构一个城市空间和物质文化的主观认知图景。该图景体现了一个"混合型"的现代,包含了传统和现代,本土和殖民等不同因素。上海的殖民型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了旧式村镇型的自然有机空间布局,生产出新的破碎而又流动的空间。这便是一个上海"新自然"(newnature)的历史,其中"自然循环"的旧传统被"赎回"来批判以发展为基调的现代意识形态。

  • 标签: 上海近代史 城市空间 “混合型”的现代性
  • 简介:《坚硬的水》是一篇关于在现代境遇下,身体是如何被压抑和如何反抗的叙事现代发端于西方的启蒙运动,并通过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送入中国。现代科技理性的光辉的确冲破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神学造成的愚昧和迷信,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然而现代绝对不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它既是天使,亦是魔鬼。现代的进程并没有为人类带来健康栖居的生态环境,没有使人类杜绝自相残杀达到和谐共处,也没有成就人的自由全面的生存和发展。相反,疯狂的机器大生产,森严的权力层级,泛滥的商品使人不再是完整的、自由的、全面的、充满生气的人,而严重地被现代所异化,人成了单面的、被动的、压抑的人。

  • 标签: 现代性境遇 反抗 身体 西方列强 人的自由 启蒙运动
  • 简介:对于现代的探讨,其切入点林林总总,目的似乎都在丰富以至于颠覆对于现代的认识。尤其是对于后起的东方国家,作为意识形态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现代的进入、接受与变形,其复杂更是吸引了许多东西方学者投注精力展开深入研究。这样广泛的学术兴趣,令到对于现代的看法愈形复杂,也出现了所谓另类现代的看法并进而引发对于现代的批判与反思。

  • 标签: 现代性研究 现代生活方式 学术兴趣 东方国家 中文世界 视觉文化研究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18
  • 简介:而是要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进行一些特征比较,这个传统比西方的知识分子定义更多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中国知识分子办教育则纯粹是跟在西方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 简介: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应该从人的本质这一角度来认识。儒家以人为贵,其对人之为人的质的规定性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实际的教育活动也颇具启发性。儒家认为,人具有先天的善性,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之所在,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发掘这些先天善性,使之最大程度地实现出来。儒家以君子为理想人格,并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著名观点,这与现代教育的知识化、专业化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我们反思现代教育的弊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儒家 人性 教育本质 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