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刘芳(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第108期,即2012年春季刊的主题研讨的现场。我们本期主题研讨的题目是"现代的‘边缘人’"。这里涉及到两个核心概念,现代和边缘人。现代,正如吉登斯所说,"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现代

  • 标签: 现代性 边缘人 主题研讨 打工子弟学校 大学研究生 八旗制度
  • 简介:审美现代作为现代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层面,从诞生起就扮演了一种“秩序中他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定位使其具备鲜明的批判色彩,为了保持这种批判品格,审美现代呈现出“双重自反”特征:一是结构自反,矛头指向现代;一是自我自反,矛头指向其自身。这两种自反的辩证关系给人们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

  • 标签: 审美现代性 结构自反性 自我自反性 现代性 批判精神
  • 简介: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向以工具理性和个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以市场经济、民主宪政等为基本制度的现代民族国家转型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受到中国的历史经验、传统意识形态及社会组织方式的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在现代诉求的表达上出现了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温和主义这三大派别的分野,而现代在中国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则呈现出缺失、无根、无序的状态,为此,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中国社会的现代图景就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摒弃长期以来以现代化替代现代的思想,发展以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基础的现代

  • 标签: 中国社会 现代性 现代性转型
  • 简介:钟肇政饱受殖民统治欺压,因此殖民创伤成为其小说的母题之一,然而,这种殖民创伤书写到了晚年竟蜕变为殖民认同。实际上,钟肇政的早期作品在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书写之下就包裹着后殖民的另一面,作者为日本文化所蛊惑,把文化自卑化作一种审美趣味,敷衍为超越世俗的唯美的爱情传奇,并表现出全面的民族文化自卑。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钟肇政小说中殖民现代思想有所淡化,其笔下的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似乎出现了文化杂糅的现象。台湾“解严”之后,在大语境的逼迫下,钟肇政写出了《怒涛》,极力崇奉日本精神,推行军国主义思想,这是因为钟肇政接受过13年的殖民教育,殖民认同在其文化人格建构中成为隐秘的存在。

  • 标签: 钟肇政 殖民现代性 文化人格建构
  • 简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中员工对福利的要求越来越高,福利具有满足员工多方面、多层次需求的功能。本文从时代的角度理解“企业福利制度”的特性,分析现代企业福利制度的形式及完善之道,对企业福利制度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为新型企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建议。

  • 标签: 福利 现代 柔性化管理
  • 简介:'科学'与乡村的现代转型紧密相连,在一个世纪深深楔入乡土中国,取得至高无上的正当与合法。当代文学文本中,它在革命/启蒙语境改造国民性,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和政治动员,主导乡村经济、社会建设,在当下的现代化致富中型塑'霸权'并破坏乡村小传统。由此,'科学'由革命伴侣、启蒙导师到现代之子、致富先锋、传统之敌的形象嬗变和魅力话语,反证着革命中国、现代中国的变迁。

  • 标签: 乡土文学 科学话语 现代性转型 革命/启蒙话语
  • 简介:2012年新春,谢德庆为他第一本作品集《现在之外——谢德庆生命作品》在台湾发行的中译本而公开现身,然而关于他的阐述,却掉落到西方当代艺术的语境之中。

  • 标签: 台湾地区 现代性 记忆 当代艺术 作品集 中译本
  • 简介:“追忆”作为美学概念是本雅明的首创,其在本雅明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汉语世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却略显苍白。本雅明认为,拯救异化的现代人,不是寄希望于未来,而是寄希望于“追忆”,追求过去那种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人紧密联系的美好关系。

  • 标签: 本雅明 追忆 现代性
  • 简介:小说《飘》是以美国19世纪60年代发生的南北战争及战后重建这段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展开叙事的。美国南北战争其实就是一场北方资本家与南方农场主之间发生的争斗,这其中又掺杂了关于黑奴解放的问题,当然最终的争斗结果是北方资本家的胜利。小说的女主人公郝

  • 标签: 中郝 形象现代性 思形象
  • 简介: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现代的伸展打破了社会封闭,并以理性主义的原则实现着人从传统束缚中的解放;但它同时又带着一种悖论的后果,把人纳入工具理性的逻辑之中,使人在追逐利益中失去了超越的批判精神。乌托邦以不与现实合谋的批判精神,引导人们在理想之光照耀下发现现实的缺陷,表达着对现代人困境的拯救。以人为本正是在现代与乌托邦之间建立一条实现人的发展的途径。

  • 标签: 现代性 人的解放 困境 乌托邦
  • 简介:瓦尔特·本雅明将艺术作品的形式分析与社会理论相结合,以独特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深入描绘和分析了艺术的现代。他认为,传统艺术作品中的“光韵”被“震惊”的现代经验所取代。这种审美观念的转变,是进入全面机械复制时代的标志。本雅明的观点影响到20世纪中后期以来,后现代主义学者对大众文化的重新审视,在当代“超复制”数字化技术盛行的背景下仍具现实意义。

  • 标签: 本雅明 光韵 现代性 复制
  • 简介:作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艾米丽·狄金森给后来的现代主义者许多启示与想象。狄金森诗歌的标题、意象、标点符号、韵律与修辞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现代值得我们借鉴。

  • 标签: 艾米丽·狄金森 诗歌形式 现代性
  • 简介:<正>如果要用一个意象来概括自然生态的云南,那肯定就是"春",了。在诗人们那里,云南的春天绝不只是计时器上的时间段,而是一个饱含万般生命情绪与体验的"生命场"。在这个场中,诗人的生命总处于一种被动员起来的状态,渴望着要去抵达某种与日常不一样的新的境界与可能之中。就像云南本土诗人于坚所表述的那样:"我忽

  • 标签: 现代性 穆旦 于坚 生命感悟 动员起来 蓝棣之
  • 简介:伴随着革命的震荡与政治的变迁,中国文化开始了与世界的对话。在被迫的现代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权威遭遇了沉重的失落。“乡下人”沈从文对文学理想的坚守,正是基于对现代的双重维度的思考,并从中承载了改造人性的信仰。他作品中的现代看似恍惚暧昧,实则站在了中国新文学的大合唱当中,回应着世界。

  • 标签: 现代性 沈从文 湘西 审美
  •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观念、文学形式等因素生成、嬗变的主要动力大多不是来自文学内部,而是主要来自现代社会制度、现代文化形态等外部世界的变革力量及影响。特别是在巨大历史变革时期,文学旨向、文学功能乃至叙事形式都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思想意识等社会话语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

  • 标签: 现代性转型 文学功能 历史变革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 现代社会制度
  • 简介: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一首典型的现代主义诗歌,其现代主要体现在以下意识流技巧的运用上:内心独白、碎片并置、自由联想、时空倒置。意识流技巧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表现时空,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 标签: T·S·艾略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现代性 意识流
  • 简介: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加剧使现代危机日益加深。市场逻辑的泛化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续颠覆,但又从另一面表现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依赖和召唤: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永恒眷注,成为消解现代危机下肉体和精神二元分裂的根本原则;传统文化以"仁善"为核心的群体观念,对于现代人伦危机具有拯救价值;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提供了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致思取向。

  • 标签: 现代性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 价值重估
  • 简介:摘要美国教育家杜威以现代“民主”概念与“职业”意义为基础,主张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综合化,职业教育实施途径多样化。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表现出鲜明的现代

  • 标签: 杜威 职业教育 教育思想 现代性
  • 简介:现代品质是现代设计之功能—美感的集中体现。在功能、物感、意义三要素中,设计现代的品质特征是物感的凸显。由于中国现代设计的学科意识和设计理念是从西学移植而来,移植的视野屏蔽导致在设计理解上对中国传统设计的物感、意义混淆不清。由此之故,大量的"中国风"将物感设计误识为符号挪用,从而使大面积的"中国风"变成了晒古董。这也决定了是物感而不是符号,才是中国式现代品质的设计基础。现代物感的出场是一个中国人无法后退、无论挪"古"还是挪"西"都难以代替的艰难的创造过程。在后现代世界的物序格局中,中国式柔性物感的创造出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标签: 设计基础 品质特征 现代性 中国式 中国风 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