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复杂肾脏残余结石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共选取了复杂肾脏残余结石患者100例,选取时间在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这些患者均接受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观察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取得了显著的二次成功排石率,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对复杂肾脏结石患者实施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保证治疗安全性,临床可以考虑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复杂肾脏残余结石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治疗顽固脂肪组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我院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腹部肥胖女性患者中,从中选择了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按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45例,前者接受体外冲击治疗仪治疗,后者则接受针灸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价,观察组为91.11%,对照组为73.33%相对较低,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皮下脂肪厚度分别为(1.90±0.20)cm、(1.89±0.22)cm;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皮下脂肪厚度分别为(1.51±0.14)cm、(1.62±0.17)cm,两组数据的比较结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体外冲击治疗顽固脂肪组织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的病情症状,创伤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顽固脂肪组织 体外冲击波治疗仪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治疗顽固脂肪组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我院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腹部肥胖女性患者中,从中选择了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按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45例,前者接受体外冲击治疗仪治疗,后者则接受针灸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价,观察组为91.11%,对照组为73.33%相对较低,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皮下脂肪厚度分别为(1.90±0.20)cm、(1.89±0.22)cm;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皮下脂肪厚度分别为(1.51±0.14)cm、(1.62±0.17)cm,两组数据的比较结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体外冲击治疗顽固脂肪组织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的病情症状,创伤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顽固脂肪组织 体外冲击波治疗仪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21年4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114例尿路结石患者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7例)和观察组(n=5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生物反馈 电刺激 盆底肌锻炼 产后盆底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体外冲击碎石在输尿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择的样本对象为5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所有样本均为我院在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期间内收治。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25例纳入常规手术组,其余25例纳入观察手术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cm以上、1cm以下的结石)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手术组患者1cm以上结石的手术时间、1cm以下结石的手术时间相较于常规手术组患者而言均更短,且该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患者,结果对比后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取体外冲击碎石对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明显降低,且该手术能够有效缩短治疗时长,患者手术后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效果理想。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 输尿管结石 并发症 临床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由各种原因造成肘部活动功能丧失,统称其为肘关节僵硬。其中造成肘关节僵硬的主要原因就是创伤,其造成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关节囊挛缩、关节紊乱或骨性阻挡等,并会对患者的关节功能造成影响,相关报道可知约有10%~15%的患者在肘部创伤后会发生肘关节僵硬。近年来,体外冲击治疗因其无创、方便的特点被广泛运用于骨骼肌肉疾病。该研究便利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某院收治应用体外冲击治疗肘关节僵硬的患者52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肘关节僵硬 体外冲击波 康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外冲击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74例肩周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单用组单一开展关节松动术(37例),联合组在单用组治疗基础上实施体外冲击治疗(37例),比较2组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炎症反应、疗效、肩关节活动度。结果:联合组治疗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评分及肿瘤细胞因子(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单用组,其康斯坦特肩关节功能评分表(Constant)得分明显高于单用组;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用组;联合组治疗后肩关节屈曲、外旋及外展的活动度均大于单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联合关节松动术可显著减轻临床肩周炎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其功能及活动度。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关节松动术 肩周炎 肩关节功能 活动度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施行冲击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所研究的对象为本院2023年8月-2024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参考组及实验组,每组各50例。其中参考组采取超声波治疗。实验组采取冲击治疗。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可见,实验组明显更高(P<0.05)。对比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见,实验组更优(P<0.05)。结论: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施行冲击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标签: 肱骨外上髁炎 冲击波治疗 治疗有效率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上治疗泌尿系结石常用的治疗方案之一即是体外冲击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此方法具有简便、快捷、安全、高效等诸多优势。在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期间,予以科学的护理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基础。本文对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的护理展开综述,为临床制定标准化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泌尿系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泌尿系结石患者实施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8月 -2019年 8月期间收治的泌尿系结石患者( n=70)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进行 1:1比例分组。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分别采用排石汤与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碎石排净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碎石排净率为 97.14%高于对照组的 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14%与 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泌尿系结石患者实施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可提高碎石排净率,不良反应率低,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泌尿系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碎石排净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下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03月期间诊治的80例下尿路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输尿管镜下弹道碎石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下尿路结石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下尿路结石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体外冲击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肩周炎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选用体外冲击联合关节松动术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选用关节松动术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联合关节松动术在肩周炎的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关节松动术 肩周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泌尿系结石体外冲击碎石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105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体外冲击碎石治疗;根据是否采取综合性护理进行分组;对照组44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6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性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术前肠道和膀胱准备、排石体位指导、饮食指导、并发症处理;对比两组患者的48h结石清除率、1个月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再次治疗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48h结石清除率、1个月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再次治疗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1.94%,大于对照组的75.00%,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可协同提高体外冲击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效果,促进结石排出,减少并发症发生,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泌尿系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 综合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对我院从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0名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人,给予对照组患者采取保髋治疗方案,而观察组患者采取体外冲击治疗方案,治疗结束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采取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针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治疗中,采取体外冲击疗法比对保髋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冲击波 股骨头坏死 早期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尿管结石患者采用体外冲击碎石术(ESWL)治疗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310例采用ESWL治疗的输尿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排石成功、排石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本组310例患者中有222例完全排空结石,结石排净率达到71.6%,其余88例治疗失败。患者的体型、病程,结石的位置、负荷、横径、长径、粒数以及是否合并肾绞痛等情况都会对ESWL治疗效果产生影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段结石,结石的负荷、横径、长径等较大是影响输尿管结石患者采用ESWL治疗效果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因素会影响输尿管结石患者采用ESWL治疗的效果,结石位置、结石大小是影响输尿管结石患者采用ESWL治疗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 治疗疗效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肩袖损伤常导致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当损伤的肩袖肌腱尚未出现连续性中断时,多采用非手术治疗。由于日常生活中肩关节使用频率高,肩袖肌腱组织血液供应差、自我修复能力较弱,故肩袖损伤一般表现为逐渐加重,最终进展为肩袖完全性撕裂。为逆转肩袖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促进受损的肩袖肌腱修复,临床上对肩袖损伤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体外冲击疗法(ESWT)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但ESWT促进肩袖修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仍不明确。因此,笔者就ESWT治疗肩袖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临床应用现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ESWT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回旋套 物理治疗方法 分子生物学 体外冲击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冻结肩患者采取放散式冲击联合肩关节运动治疗的效果。方法:52例冻结肩患者取自2022年6月-2023年6月期间。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参考组及实验组,其中前者采取放散式冲击治疗,后者在此基础上采取肩关节运动治疗,每组26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有效率显示,实验组显高(P<0.05)。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发现,实验组显高(P<0.05)。结论:冻结肩患者采取放散式冲击联合肩关节运动治疗效果显著,可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产生。 

  • 标签: 放散式冲击波 肩关节运动 冻结肩 治疗有效率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电磁式及液电式冲击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情况,以求为肩周炎的治疗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且患者依从性高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于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或者住院接受肩周炎相关治疗的患者88例(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39例,年龄45~75岁),简单随机均分成采用电磁式冲击源(研究组)及液电式冲击源(对照组)进行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3次,并均辅予常规功能康复。评定并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2、3周后的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计量资料组内治疗前后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的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分别为(2.11±0.25)分、(0.89±0.43)分和(2.54±1.02)分、(1.02±0.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7)。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的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分别为(2.03±0.29)分、(0.90±0.35)分和(2.55±1.15)分、(1.01±0.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4)。研究组和对照组组间在治疗过程中的3个时间点(治疗1、2、3周后),其组间的疼痛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磁式和液电式冲击在治疗肩周炎方面有相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电磁式冲击的磁场及能量输出稳定且不产生电火花及噪声,因此更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电磁式 液电式 肩周炎 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液压扩张联合放射式体外冲击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选取肩周炎患者1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液压扩张组、冲击组、联合组,每组44例。液压扩张组采用液压扩张治疗,冲击组采用放射式体外冲击治疗,联合组在液压扩张治疗基础上增加放射式体外冲击治疗。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评估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者的肩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价生活能力,检测血清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β-E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95.45%)高于液压扩张组(70.45%)、冲击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增加,JOA肩关节功能评分、ADL评分、β-EP水平升高,VAS评分和PGE2、IL-6、TNF-α水平降低(P<0.05)。联合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程度优于液压扩张组、冲击组(P<0.05)。治疗期间,3组患者未发生关节内感染、皮肤红肿、麻木、心悸等不良事件。结论液压扩张联合放射式体外冲击可有效治疗肩周炎,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改善PGE2、β-EP、IL-6、TNF-α水平,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肩周炎 液压扩张 放射式体外冲击波 肩关节功能 疼痛 炎症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