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超声下胆道引流多用于胆道恶性狭窄的治疗。本文报道了1例肝包虫病相关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病例,经胃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后症状缓解快,无并发症发生,诊疗结局良好。

  • 标签: 超声检查 胆道引流 肝包虫病 胆道良性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检查对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治疗方案的指导作用。方法对普通检查发现的直径超过1.0cm的结直肠粘膜隆起性病变62例患者进行超声小探头检查,根据超声提示的病变层次、结构、粘膜下层的完整性等综合指标,确定隆起性病变的治疗方案。结果常规检查发现的结直肠粘膜隆起性病变直径大于1.0cm的病灶80个,肿物直径1.0cm~1.5cm者54个,1.6cm~2.0cm者18个,2.0cm以上者8个。粘膜下层结构完整者71个,粘膜下层累及者9个。适合下治疗的71个病灶,除2人拒绝在治疗外,其余均在内下予以EMR、ESD。在判断病灶性质方面,小探头超声对息肉的诊断准确率96.3%,对癌的诊断准确率100%(均为晚期);在判断与粘膜下层关系方面,直径在1.5cm以下病灶小探头超声的准确性达96.3%,直径在1.6cm~2.0cm组小探头超声的准确性为88%,直径超过2cm者,小探头超声的准确性只有77.8%。结论小探头超声对结直肠隆起病变的性质、起源层次具有很好的分辨,对病变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于病灶超过2cm以上者,应该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

  • 标签: 结直肠隆起病变 小探头超声 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单纯超声引导下行哑铃样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消化镜中心2015年10月至2018年7月58例因胰腺假性囊肿行哑铃样金属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临床资料。11例单纯超声引导下行哑铃样金属支架置入术为病例组;47例X线联合超声引导下行哑铃样金属支架置入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手术操作时间及手术成功率。结果病例组手术成功率为100%(11/11),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100%(47/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手术操作时间(15.82±5.528) min,显著短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22.62±7.820)min(P<0.05)。结论单纯超声引导下置入哑铃样金属支架成功率高、手术操作时间短、无X线暴露,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X线 胰腺假囊肿 超声检查 哑铃样金属支架置入术
  •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下胰管穿刺引流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 pancreatic duct drainage, EUS-PD)是ERCP胰管插管失败后的重要补救措施。本文报道一例十二指肠乳头癌切除术后出现复发性胰腺炎,经超声诊断为胰管内占位性病变,ERCP插管失败后行超声引导下会师术(EUS-guided rendezvous,EUS-RV),术中成功取出胰管内占位性病变,获得病理诊断,并解除胰管梗阻,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腔内超声检查 胰腺炎 穿刺术 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下睫状体光凝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聊城市中医医院眼科收治的12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男66例,女54例,年龄(59.87±2.33)岁,年龄范围为49~72岁。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小梁切除组(n=56)与联合手术组(n=64),小梁切除组实施小梁切除术治疗,联合手术组给予下睫状体光凝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眼压变化、角膜内皮细胞水平、视力矫正情况,同时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眼压比较、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水平比较、术前视力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小梁切除组眼压[(15.98±3.27)mmHg,1 mmHg=0.133 kPa]低于术前[(25.14±4.56)mmHg],联合手术组眼压[(13.55±4.37)mmHg]低于术前[(25.20±5.14)mmHg],且联合手术组眼压低于小梁切除组;联合手术组细胞面积变异系数[(37.25±5.40)%]、六角形细胞比例[(55.43±4.27)%]、平均细胞面积[(409.87±50.33)μm2]均低于小梁切除组[(43.10±5.33)%、(62.66±5.69)%、(553.50±46.25)μm2],角膜内皮细胞密度[(2 310.93±320.96)个/mm2]高于小梁切除组[(1 750.58±226.34)个/mm2];联合手术组视力矫正情况优于小梁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1.6%(1/64)]低于小梁切除组[17.9%(1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下睫状体光凝治疗青光眼可有效帮助降低眼压,改善视力,保障角膜内皮细胞结构的完整性,且治疗期间无明显并发症,安全性高。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内镜下睫状体光凝术 青光眼 白内障
  • 简介:摘要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是门静脉高压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但该方法技术难度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故临床推广受到限制。超声引导下肝内门体分流术如以人体自然腔道为入路,有望通过超声的精准定位放置肝内门体分流支架。本文报道国内首例该技术的动物实验过程,为该技术的可行性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腔内超声检查 肝内门体分流术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调研主要分析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后紧缩当中使用全程护理产生的效果。方法:使用随机选取的方式选取我院在 2018年 10月份到 2019年 9月份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医治的 50名病患作为调研对象,并将他们随机分为常规组以及调研组。常规组病患使用的是常规护理模式,而调研组病患则是使用全程护理模式,在护理结束之后比较两组病患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调研组病患的各项数据,均由于常规组的病患。结论:在对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手术医治病患进行医治的过程当中,使用全程护理模式来进行辅助护理操作能够提高病患的手术成功率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全程护理配合 超声内镜引导 细针穿刺活检术 应用价值
  • 简介:背景:超声(EUS)已成为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对胃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的鉴别十分困难,目前有学者尝试利用Photoshop软件鉴别容易误诊的疾病。目的:探讨Photoshop软件对胃间质瘤与胃平滑肌瘤EUS图像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的118例胃间质瘤和42例胃平滑肌瘤的EUS图像,利用Photoshop软件分别测定两组病灶的灰度平均值(代表回声强度)和灰度标准偏差平均值(代表回声均匀度),分析其鉴别价值。结果:胃间质瘤组和胃平滑肌瘤组EUS图像灰度平均值分别为71.94和4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EUS图像灰度标准偏差分别为16.63和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US下,胃间质瘤的回声强度高于胃平滑肌瘤,而胃平滑肌瘤的回声更均匀,EUS联合Photoshop软件通过分析EUS图像的灰度平均值和灰度标准偏差有助于鉴别胃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

  • 标签: PHOTOSHOP软件 胃间质瘤 胃平滑肌瘤 超声检查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NCXIZ-Ⅲ型自动清洗超声雾化消毒机在常规消毒时间可将胃镜管表面细菌杀灭99.9%以上,但是,仍不能保证全部杀灭致病性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之进行有效的消毒,以避免发生医源性感染。

  • 标签: 内镜消毒机 胃镜 铜绿色假单胞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超声治疗的胰腺癌患者以阶梯式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胰腺癌患者82例,全部接受的超声治疗,随机分成:对照、观察两组(各41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阶梯式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并发症、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阶梯式康复护理之下,将降低胰腺癌术后的并发症,对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

  • 标签: 阶梯式康复护理 超声内镜治疗 胰腺癌 并发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在超声微探头辅助治疗消化道息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4月我院消化内科胃息肉(息肉直径小于5mm)患者162例,采用随机分组法生成观察组(81例)和对照组(81例)。对照组使用超声微探头辅助光学内窥镜对患者病灶区息肉进行钳除治疗,观察组在同样治疗方式上增加康复护理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症状(围术期出血、围术期腹痛)率、康复护理满意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不良症状出现,观察组的不良症状率(2.46%)低于对照组(14.81%)(P<0.05);观察组对康复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2.59%)高于对照组(76.54%)(P<0.05)。结论 康复护理在消化道息肉围术期有效降低了不良症状率,减少患者对息肉治疗的恐惧感,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康复护理 超声 微探头 内镜 围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治疗工作中采用改良法超声引导下的精准治疗模式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方法:研究目标选取我院进行食管胃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的患者60例,根据手术采取的方式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的治疗采用了改良法超声引导下的精准治疗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如再出血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临床表现。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术后发生再出血的情况得到了轻度的减少(P>0.05);观察组中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更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对于自身所受治疗更为满意(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手术临床表现更为良好(P<0.05)。结论:采用改良法超声引导下的精准治疗模式在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治疗工作中起到了提升治疗效率,降低治疗并发症发生几率,优化患者康复效果的作用,对于提升治疗满意水平、降低治疗理风险情况有着充足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食管胃静脉曲张 改良法超声内镜引导 精准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超声联合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在诊断胆总管结石自发排石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2月时段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通过影像学等检查首诊为胆总管结石,入院拟接受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手术。观察患者EUS、ALP和CGT结果,评估EUS、ALP和CGT诊断胆总管结石自发排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00例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腹痛情况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复查ALP、GGT检查发现指标都呈现下降,较入院下降>2倍纳入A组,较入院下降<2倍纳入B组;ALP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0%,93.21%,GGT为90.21%,特异度62.32%;EUS诊断的灵敏度为96.12%,特异度为86.02%。结论:ALP和GGT检查可以帮助预测患者可能发生排石,并且通过EUS检查可以更加准确地确认是否有自发排石,三者进行联合可以更好地判断胆管结石的自发排石情况,避免了不必要的有创手术。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自发排石 超声内镜 血清碱性磷酸酶 γ-谷氨酰转移酶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帽状息肉病的临床、特征,并评价其内下切除治疗效果,对2017年6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帽状息肉病的14例病例(共56枚息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男8例,女6例;年龄14岁~74岁,其中<60岁7例,≥60岁7例;7例(50.0%)伴消化道症状;息肉多发4例,单发10例(71.4%);息肉位于直肠42枚(75.0%),乙状结肠13枚(23.2%),横结肠1枚;山田分型Ⅰ型44枚(78.6%),Ⅱ型3枚,Ⅲ型5枚,Ⅳ型4枚;下息肉表面可见明显白色帽状覆盖物41枚(73.2%)、明显充血发红23枚,其中两者均可见8枚;2例行ESD治疗、12例行EMR治疗,均完全切除,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7例伴消化道症状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缓解;11例(78.6%)随访期间完成肠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由此可见,帽状息肉病无性别、年龄发病差异,息肉多单发,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形态以山田Ⅰ型为主,表面多有白色帽状覆盖物,患者可无明显消化道症状,下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肠息肉 帽状息肉病 临床特征 内镜特征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注射针技术在消化诊疗操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消化诊疗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一共有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对患者采取常规技术,观察组对患者采取注射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临床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止血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消化诊疗操作当中采取注射针,可以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减少,使治疗成功率进一步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内镜注射针技术 消化内镜 诊疗操作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专职人员选择与岗位培训、强化专职人员工作责任心、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延长使用寿命减耗增效合理利用资源。方法加强专职人员选拔和理论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演练。结果有效提高了专职人员工作责任心及技术操作水平。加强维护保养、有效延长了使用寿命。以养代修减少了维修费用,利用有限医疗设备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 标签: 内镜专职人员选择 岗位培训与管理 延长内镜使用寿命 医疗资源效益最大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超声表现及下治疗效果。方法纳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下治疗的27例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超声表现、病理特征及下治疗效果。结果27例患者的病变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超声检查示病变长径(0.69±0.44)cm(0.32~2.00 cm),来源于黏膜下层14例(51.9%)、黏膜肌层8例(29.6%)、黏膜层5例(18.5%),诊断准确率92.0%。行内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6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21例,ESD术后出血发生率4.8%。术后病理为G1级20例(74.1%),G2级6例(22.2%),G3级伴淋巴管癌栓1例(3.7%)。术后随访3~36个月总生存率96.3%,对于局限于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神经内分泌瘤患者,EMR术后复发率较ESD高(33.3%比0,P=0.042);EMR与ESD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及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可用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术前诊断,对2 cm以内、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胃肠神经内分泌瘤ESD治疗复发率低于EMR。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腔内超声检查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疾病的表现和下治疗效果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接诊的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49例作为本次课题观察对象,对于所选49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全部通过组织标本活检或是手术切除流体病理检查获得明确诊断属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结果:49例病人中肿瘤处于低位直肠段20例,中段15例,下段14例,其中25例病人接受超声检查,显示19例病人在超声检查下诊断属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病人诊断属于间质瘤,3例病人诊断属于脂肪瘤,1例病人诊断属于平滑肌瘤。19例病人接受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17例病人接受下粘膜切除术进行治疗,10例病人接受经粘膜下隧道肿物剥离术进行治疗,1例病人接受电凝电切术进行治疗,2例由于不同原因没有通过上述治疗。结论: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中大部分属于男性人群,普遍出现在中低位直肠段,超声技术的成熟运用可以帮助准确判断疾病的病变性质和组织学起源,但是具有一定误诊率,最终需要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开展经治疗效果理想,治疗方法安全,可以提供完整病理学资料,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内镜下治疗 内镜表现
  • 简介:摘要2016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行内下治疗的阑尾腔息肉病例共6例,息肉直径0.3~1.3 cm。6例阑尾腔息肉均顺利完成下治疗,其中3例行内黏膜切除术整块切除、1例行内黏膜切除术分片切除、1例行内黏膜下剥离术切除、1例予活检钳冷钳除。6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和急性阑尾炎等并发症。3例术后复查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其余3例暂未复查结肠。以上结果初步证实,阑尾腔息肉行内下治疗安全和有效。

  • 标签: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阑尾息肉
  • 简介:摘要胃壁副脾病例临床罕见,本文回顾了一例胃壁副脾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胃镜、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顺利行内黏膜下挖除术(ESE),根据术中标本所见以及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为副脾。本例提醒临床医生,对于既往有脾脏手术或创伤史的患者,如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下表现与脾脏相似,则需考虑副脾可能,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 标签: 肿瘤 副脾 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