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结构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世界文学”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与“语言”具有类似性质的结构系统,分为具体的“世界文学”结构系统和抽象的“世界文学”结构系统,前者主要由“民族文学”构成,是具体的文学创作层面的结构系统;后者主要是以“比较文学”形式存在的“世界文学”结构系统,它体现出具体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动态关系,是抽象的跨越民族的阅读方式。“世界文学”的结构系统是一个有欠缺的、不断会有新文本加入的结构系统,“比较文学”更是赋予了“世界文学”以不断发展更新的动力,使得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文学”成为一种动态的“文学间系统”。

  • 标签: 结构主义 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
  • 简介:王阳明和贝克莱虽然都主张事物只能存在于心内,但两人对心物关系的看法却存在很大的不同。两人都把心看作本体,王阳明把心看作道德的本体,贝克莱把心看作世界的本体;两人都从主体性的角度解释物,王阳明把物解释为事,贝克莱把物解释为观念的集合;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强调要实现心理合一只能在心上下工夫,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强调只有心灵能够支撑事物的存在。因为东西方哲学的差异,王阳明的哲学走向了道德形而上学,贝克莱的哲学走向了客观唯心主义。

  • 标签: 王阳明 贝克莱
  • 简介:摘要认知控制(cognitivecontrol)即是根据目标和计划对任务无关信息及相应加工活动加以控制的能力,这种控制过程保证符合目的或计划的任务相关信息得到顺利加工。其中ACC与PFC成为了相关认知控制研究中很热门的一个研究点。

  • 标签: 认知控制 ACC PFC
  • 简介:中国现代文学绵延着一种对抗双重压抑结构的母题。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以本真性爱为手段,对双重压抑性结构实施了颠覆和超越,从而使小说具有了超越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 标签: 本真性爱 压抑结构 颠覆
  • 简介:本文主要针对韩国史书以及文人对欧阳修散文的评价进行一番解说与评述,希望能借此使中国学界更多地了解韩国历代研究欧阳修的有关情况。同时,在此基础上,对中韩之间有关欧阳修散文研究的一些异同之处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 标签: 欧阳修 散文研究 中外文学关系 文人 史书 希望
  • 简介:新批评的“文学性”概念重在分析文学文本语义结构的多重性及其所产生的朦胧之美。新批评的基本理论术语“隐喻”、“张力”、“悖论”、“反讽”、“复义”、“多层结构”等等都是为揭示语义结构的朦胧性和复杂性这一基本目标而服务的。是否具有语义叠加、语义冲突、语义交织、意义复杂等特征成为新批评区分文学文本和其它文本最根本的标准。

  • 标签: 文学批评 文本语义结构 审美意识 语义结构
  • 简介:本文将结构主义谱系研究分为三种模式:法国模式、东欧一西欧模式、雅各布森模式,并以雅各布森模式为基础,探讨结构主义思想范式的出现与19世纪德国学术思想的广泛联系。

  • 标签: 结构主义 谱系研究 雅各布森模式
  • 简介:<正>《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4期上发表了《略论“不平衡关系”与“意识形态论”——对一个学术问题的友好探讨》(以下简称《友好探讨》)一文,这篇文章对拙作《体系框架中的意识形态论》的一处观点提出了意见,认为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看法,是不对的”.对这种坦诚的商榷或批评,笔者十分欢迎.

  • 标签: 不平衡关系 意识形态论 同一性 马克思 意识形态性 《导言》
  • 简介:一、文本的“快感”从关注作者意图到重视作品本身,是20世纪西方文论最显著的变化。而在20世纪末,作为重要流派的后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的继续和变体),为文论在21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读者批评。

  • 标签: 后结构主义理论 快感 巴特 罗兰 西方文论 20世纪
  • 简介:摘要本文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发展与完善的条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和“远离平衡态”是其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推动应急管理系统发展与完善的动力,应急管理系统的“创造力”是其发展与完善的内部动因。

  • 标签: 耗散结构理论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系统 发展与完善
  • 简介:摘要持卡人使用信用卡在特约商户处进行购物消费、接受服务等行为时,双方形成商品买卖或者劳务供应关系

  • 标签: 信用卡持卡人 特约商户 审查义务
  • 简介:王阳明的心路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以龙场悟道为时间坐标,前期主要是从方法进入本体,自己如何证道悟道;后期则是从本体开出方法,旁助他人证道悟道。"良知说"学说作为晚年的思想总结,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本体与工夫打成一片。具体分析,约有四个层面:(一)"良知"(良知本体);(二)"致良知"(良知实践);(三)"良知教"(良知教育);(四)良知学说(良知理论)。四个方面上下贯通,内外一体,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整体结构。也就是说,在阳明的思想系统中,"良知"既是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道德活泉,也是天道流行发用意义上的宇宙本体,是一切价值产生最深层、最根本的源泉。"致良知"则是道德实践场域的开显与实现,一方面要即用见体,不断化除私欲造成的良知昏蔽现象,彻底证入良知本体,一方面又要依体起用,将良知本体之用扩而充之,使天下万事万物均呈显出价值与意义,最终将良知之知转化为良知之行。至于"良知教"显然是人间道德拯救活动的展开与落实,是"下学上达"的生命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根本的原则当为本体与工夫的一致、形上与形下的统一,从而重返生命存在的固有真实。人类的社会实践及其价值的真实到场当然需要理论形态的总结与升华,因而"良知说"既要强调良知的本体论意义,以确保人类道德实践活动形上根源的永不枯竭,也要重视良知的实践论价值,以防止形上本体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区隔,亦即无论本体论与工夫论,心性论与实践论,都必须上下、内外一起打通,同时纳入诚意、正心、致知、格物等一系列工夫系统,形成一个有体有用圆融究竟的理论系统,统合为足以安顿人的精神生命的广袤实践场域。

  • 标签: 王阳明 良知本体 致良知 良知教 良知说 四重结构
  • 简介:张新颖兄的新作<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经过4年时间的"艰难"写作,终于出版问世了.这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反复修改而成的.虽然其主要的思想路径和对于具体个案的精彩分析,笔者在平时与他的谈话中就已经有所了解,其中的大部分篇章在3年前初稿形成时即已拜读,但我在拿到这本完整的著作后,仍有一股重读的冲动,而且,一旦展开,便一口气读了下来,读完后的感受是,与初稿相比,这部论稿的思路更加完整、成熟,表述也更趋清晰,我不仅感到十分过瘾,而且还引发了许多思考.

  • 标签: 中外文学关系 比较文学 中国文学 重读 新颖 阐释
  • 简介:<正>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能够突破国家、时代和语言的界限,以各种途径流传到世界各地。最常见的途径是翻译。此外,有些民族的读者(包括介绍者、研究者)往往不满足于阅读它的译本,有时还要进行创造性的移植。而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必然带上自己民族、时代以及改编者个性的色彩。俄国

  • 标签: 主题比较 人物主题 名剧本——
  • 简介:明清章回小说、晚明拟话本小说与宋元话本,其叙事大多具有“楔子-正文”之结构。而自宋、金以来的戏曲,也多有“楔子-正文”之结撰模式。白话通俗小说的“楔子-正文”格式,受到了俗讲变文、押座文等讲经弘法模式之影响:而辽宗教剧、金院本、诸宫调、蒙元杂剧等则深受梵剧之影响。在古代中国小说和戏曲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互相取材,彼此影响。而佛家的弘法范式与梵剧的“楔子-正文”演出结构皆源自于古印度的说唱艺术,

  • 标签: “楔子-正文”结构 佛家讲经说法模式 梵剧 印度说唱艺术
  • 简介:作为“70后”乡土文学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家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细致真实地展现了“70后”一代复杂而又独具个性的乡村记忆和经验。“三部曲”既是作者有意识的依托乡村记忆对乡土风物的呈现和乡土精神的反思,又是作者承续千百年来的乡村集体记忆在作品中的无意识表达,还原展现作家自我内化的生命体验对乡土中国古老文明深层的关怀、投射和凝思。这极大地丰富了当下乡土文学表达的现代经验,拓展了乡土文学创作的多维空间。

  • 标签: 乡土文学 叶炜 乡土中国 集体无意识
  • 简介:回溯20世纪世界文论风风雨雨的演变历程.回看上一个百年各种“主义”众声喧哗的狂欢表演.“结构主义”之真正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论之旅,无疑是其中一道值得回味的思想景观。即便是在“后结构主义”似乎都已然远去的今天,纵然是在所谓“后理论时代”,“结构主义”文论依然是当代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文学理论所归属于其中的人文科学显然不可能是线性进化,不可能是一味的“新潮”将“旧浪”取而代之,不该是“旧话”就不应重提。实际上,在人文科学领域,一些话题,一些若明若暗的问题,恰恰需要再探。

  • 标签: 后结构主义 文学理论 跨文化 文论 主持人 人文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