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对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45例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45例周围肺癌患者,全部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强化特征。结果两组患者在平扫和静脉期CT的净值增的比较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动脉期和总CT净值增的比较上,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组明显比周围肺癌组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肺癌的CT征象和强化基于大小的不同,均存在明显差异,临床上应该强化综合分析,抗感染后的短期影像学随访对于不能确诊患者的治疗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 周围型肺癌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SCT三维定位导向下射频消融(RFA)治疗周围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周围肺癌进行了MSCT三维导向下射频消融治疗。术前常规MSCT三维导向下经皮穿刺活检获取病理学诊断,腺癌25例,鳞癌20例,腺鳞癌8例,大细胞癌5例,未分化癌2例。全部瘤体直径均<9cm,其中33个病灶直径<5cm。结果全部病例手术顺利,术中并发少量气胸者3例,液气胸2例,大量气胸行闭式引流者1例。术后分别在3~9个月CT复查,显示60个病灶中55个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的进行性缩小,肿瘤内部均出现大片不规则低密度区;3例患者病灶体积无变化,边缘有环状强化,提示肿瘤复发。结论MSCT三维定位导向下经皮穿刺RFA治疗周围肺癌,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成像 肺肿瘤 导管消融术 放射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探讨其与周围肺癌病灶的鉴别。结论肺炎性假瘤具有一定的CT影像特点,CT能准确定位,结合临床资料,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价值。

  • 标签: 肺内炎性假瘤 CT诊断 周围型肺癌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周围肺癌治疗中,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周围肺癌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化疗、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治疗周围肺癌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周围型肺癌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反向剪切、由下游剪接供体与上游剪接受体相连接,形成一个共价闭合环路结构的非编码RNA。它既没有5′-7甲基鸟嘌呤的帽结构,也没有3′-腺苷酸尾结构,不被核酸外切酶水解,在细胞、组织、唾液及外泌体中稳定存在。circRNA可以通过"海绵"miRNA直接参与基因转录、转录后及剪接过程,可作为模板直接翻译成多肽或蛋白质等发挥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ircRNA在非细胞肺癌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非细胞肺癌诊断、治疗及预测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生物学标记 环状RNA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非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非细胞肺癌患者42例,根据患者自愿选择的术式不同分为1组和2组,1组18人,选择常规手术方法,2组27人,选择胸腔镜微创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和炎性因子变化情况。结果2组在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和炎性因子变化情况上均要优于1组,但手术时间较长于1组,(P<0.05)。结论胸腔镜微创术在非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机体免疫性,通过提高医生的手术操作熟练度,可以逐渐减少手术时间。

  • 标签: 不同手术方法 胸腔镜微创术 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目的通过上皮钙黏蛋白(E-cad)在人非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的检测,探讨其与肺癌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非细胞肺癌组织中E—cad的表达,并取10例炎性假瘤患者作为对照。结果62例非细胞肺癌组织中E.cad阳性表达率为56.45%(35/62),其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及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肺癌分化程度降低而呈下降趋势。E—cad在是否有肺癌淋巴结转移及不同TNM分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cad表达下调在肿瘤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这个因子可成为潜在的判定因素。检测E-cad的表达对非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情评估、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上皮型钙黏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64排螺旋CT诊断早期中心肺癌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早期中心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通过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诊断,对患者肺叶以及肺部支气管的病变状况进行观察,同时和手术期间的病理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对比,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64排螺旋CT对早期中心肺癌患者进行诊断,能够对患者的肺叶以及肺部支气管部位的病变情况进行有效排查,并且具有无创伤的优点,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的诊断方法,在早期中心肺癌的诊断中,临床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

  • 标签: 64排螺旋CT 早期中心型肺癌 临床价值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诊断早期中心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早期中心肺癌90例,均经由手术治疗,术前接受CT扫描,术后接受病理检查,分析对比CT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CT扫描支气管壁及支气管腔异常率分别为71例(78.89%)、77例(85.56%),诊断肺气肿及肺部炎症发生44例(48.89%);病理检查确诊支气管壁及支气管腔异常率分别为73例(81.11%)、80例(88.89%),诊断肺气肿及肺部炎症发生46例(51.11%);CT及病理在诊断支气管壁及支气管腔异常、支气管壁及支气管腔异常、肺气肿及肺部炎症方面之间数据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院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诊断早期中心肺癌的临床效果较好。

  • 标签: 64排螺旋CT 早期中心型肺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排螺旋CT诊断早期中心肺癌价值。方法: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法,以我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间39例早期中心肺癌患者为样本研究。对比患者行多排螺旋CT诊断和手术病理检查间的差异,总结出前者优势。结果:一方面,经多排螺旋CT检查,所有患者影像学图像中均会显示肿瘤、支气管壁显著增厚,10.26%患者会出现支气管远端黏液栓塞,38.46%患者出现支气管腔狭窄或阻塞。另外,多排螺旋CT检查检出率略低于手术病理结果,但对比显示P>0.05。结论:多排螺旋动态CT检查无创伤性、检测速度快、分辨率高,效果好,因而在临床上具有积极运用价值,能帮助患者尽早采取预防措施,改善预后效果。

  • 标签: 多排螺旋CT 早期中心型肺癌 影像结果 检出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中心肺癌诊断中64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对象为本院病例确诊的早期中心肺癌患者,总计例数为20,收集时间起点为2021年1月,终止于2021年12月。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判断早期中心肺癌诊断中64排螺旋CT的应用价值。结果 患者接受64排螺旋CT检查,在支气管壁/管腔以及肺炎/肺气肿检出率上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早期中心肺癌选择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扫描时能够细致了解肺叶、肺段支气管中存在病变和病灶情况,且检查安全性较高,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具备临床推广优势。

  • 标签: 64排螺旋CT 早期中心型肺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 完全胸腔镜下与传统开胸肺癌根治术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抽选我院收治的 非细胞肺癌患者 150 名,将样本随机分配到参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通采用 完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参照组通过 传统开胸肺癌根治术进行治疗 。 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等优于参照组,且观察组术后超敏 C 反应蛋白与生活质量更高( P<0.05 )。 结论 完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比 传统开胸肺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更好,且手术风险更低。

  • 标签: 胸腔镜 开胸 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I125植入在52例周围肺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对52例中晚期周围肺癌在CT引导下行I125粒子植入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植入粒子12~122枚,粒子活度0.60~1.60Ci,肿瘤周边匹配剂量110~150Gy。随访3~36个月,局部有效率79.12%,中位局部控制时间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1年局部控制率71.1%,2年为59.1%,3年为49.3%,1年生存率44.8%,2年为25.7%,3年为17.9%。结论CT引导下行I125粒子植入用于中晚期周围肺癌治疗,疗效显著,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CT引导 I125粒子 周围型肺癌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周围肺癌应用X线平片与多层螺旋CT诊断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本院在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期间收治的49例周围肺癌患者,分别采用X线平片与多层螺旋CT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影像检出率,并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方式不同分期诊断准确率。结果 周围肺癌的毛刺征、胸膜凹凸征、厚壁空洞、肺门与纵膈淋巴结肿大等影像,多层螺旋CT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P<0.05),其余征象两种诊断方式检出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多层螺旋CT总准确率为93.88%,高于X线平片的61.22%(P<0.05)。结论 X线平片与多层螺旋CT均可应用于周围肺癌的诊断,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率更高,可作为主要诊断方式加以推广。

  • 标签: X线平片 多层螺旋CT 周围型肺癌 影像检出率 不同分期
  • 作者: 候鹏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2-15
  • 出处:《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杂志》2023年8月
  • 机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 河南 洛阳)  邮编:47100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动态适形弧技术在周围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0例行体部立体放射治疗的周围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0例,采用传统动态适形弧技术(CDCA)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观察组150例,采用新型动态适形弧技术(MDCA)行立体定向放射,对两种治疗方式的剂量学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方式在靶区Dmin、Dmean、适形度指数(CI)、梯度指数(GI)等参数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在双肺Deman、肋骨、大血管Dmax、HT的Dmean等参数方面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束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机器调数方面比较则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在周围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CDCA及MDCA计划均能取得一定效果,但相对而言MDCA计划的效果更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周围型肺癌 立体定向放射 传统动态适形弧技术 新型动态适形弧技术
  • 简介:摘要: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加速 康复外科 (enhanced I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治疗提高临床疗效的报道越来越多,目的是通过围术期给予患者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优化治疗措施,旨在减少手术对患者生理、心理创伤,促进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因此,本研究对早期细胞肺癌围术期 患者采用 ERAS治疗与传统治疗术后康复情况比较,旨在探讨 ERAS流程在早期细胞肺癌围术期管理 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使更多的患者术后加速康复 。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管理,应用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手术后早期细胞癌的临床护理相关因素以及临床护理方法,从而为肺细胞癌术后的康复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方法:选择 10例我院所收治的哮喘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017年 2月至 2019年 6月作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对这些患者的生理指标以及相关的护理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优化护理观察和分析,促进患者的病情好转。结果:对于早期细胞肺癌患者进行良好的术后护理可以有效的推动患者的身体健康恢复,让患者的生理指标趋于平稳,效果良好,患者的满意度相对较高。结论:在对手术后早期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要有效的结合患者的生理指标来跟踪进行,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重建修复优化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护理 修复 观察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