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刊执行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依照参考文献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并于文献题名项后增加标注文献类型标志项目,如期刊文献标注[J]。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

  • 标签: 文后参考文献 著录格式 阿拉伯数字 著录规则 文献类型 期刊文献
  • 简介:本刊参考文献GB7714-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著录。参考文献必须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年主要文献为限,并由作者对照原文核定。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只占1页的文献,给出所在页即可。

  • 标签: 出版者 责任者 陈香美
  • 简介:目的:通过对线粒体DNA1555/1494突变耳聋文献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患者听力学特点,探讨影响耳聋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以“线粒体DNA1555/1494突变”和“感音神经性聋”为主题词,检索中文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英文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回顾。对线粒体DNA1555/1494突变耳聋患者病例进行基本信息和听力学相关信息统计,按照性别、基因突变信息、是否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药年龄、用药情况、发病间隔、发病年龄、单倍型、突变异质率以及耳聋程度等相关项目编辑excel表格,按需要导入SPSS19.0软件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符合要求的文献39篇,资料完整的线粒体DNAA1555G和C1494T突变携带者324例。线粒体DNAA1555G突变共285例,华裔254例,其他亚裔18例,非亚裔13例,线粒体DNAC1494T突变39例均为华裔。明确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230例,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使用发生耳聋92例。2例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药物1年听力正常。统计分析发现用药患者的耳聋程度较未用药患者重(X2=25.414,P<0.05)。无论是否用药,发病年龄与耳聋程度有显著的负相关,而用药后发病间隔与耳聋程度无相关(R=0.054,P>0.05)。另外,线粒体DNA1555/1494突变异质率与耳聋程度显著正相关(R=0.823,P<0.05)。结论多种因素影响mtDNAA1555G/C1494T携带者的临床表现。对于线粒体DNAA1555G/C1494T相关耳聋进行早期耳聋基因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突变携带者,严禁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 标签: 线粒体突变 耳聋 文献回顾
  • 简介:矮小症是儿科的一种发育性疾病,中医认为此病归咎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病因主要责之于脾肾,旁责心肝。在防治矮小症方面,无论中西医都基本达成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共识。同时有临床报道显示,中医辨证论治对于矮小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尚存在中医研究范围相对局限、临床经验尚未形成规范的辨证论治体系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 标签: 矮小症 中医药研究 文献计量学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去年诊断的1例平山病病例的临床表现、肌电图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结果患者为青年男性,呈单侧上肢远端无力伴萎缩,尺侧肌萎缩明显,上肢呈斜坡样改变,无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肌电图检查显示神经源性改变.屈颈MRI检查见下颈髓前移、硬脊膜外间隙增宽,T2像见新月形高信号影.结论平山病临床少见且易误诊,当青少年出现上肢远端不对称肌无力伴肌萎缩时,需进一步行肌电图和屈颈位MRI检查以提高平山病的确诊率.关键词平山病;肌萎缩;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22-02

  • 标签:
  • 简介:参考文献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参考文献在正文中首次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以角码注明,并按引用先后顺序排列于文末,一般不超过15篇。各条项目之间的符号(","和"."等)必须按要求使用(见下面的例子),三个以上作者保留3位再加",等"(中文文献)或",etal"(英文文献);期刊文献的格式举例:

  • 标签: 参考文献格式 著录规则 顺序编码制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顺序排列
  • 简介:为端正学术风气,保护科研原创成果和强化作者版权意识,提升学术修养,本刊正式启用“学术不端文献(期刊)检测系统(AMLC)”。该系统由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提供权威技术支持,实现在线检测各类学术文献,可以多维度统计分析雷同文字的比例和详细来源。望广大作者秉承严谨治学的态度,坚守学术底线,避免重复发表、自我抄袭、随意摘用、东拼西凑等行为,事实求是地发表学术成果。本刊检索到学术不良行为时,将向作者提出警告及修正意见、记录科研诚信档案。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来保护原创作者著作权,促进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

  • 标签: 学术成果 检测系统 学术期刊 文献 公告 不良行为
  • 简介:儒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但它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有着很深中国文化烙印的日本同样产生了儒医。通过对日本文献的梳理,从日本儒医产生的原因、对日本儒医现象的不同观点以及中日儒医现象的比较3个方面阐述了日本儒医的独特现象。

  • 标签: 儒医 日本文献 日本儒医
  • 简介: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未发表资料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对国内同行已发表的相关论文应充分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

  • 标签: 文后参考文献 论文 MEDICUS 阿拉伯数字 著录规则 著录格式
  • 简介:胶质肉瘸足一种罕见的颅内恶性肿瘤,是胶质母细胞瘤的一种亚型,是具有胶质和间质组织舣向分化的恶性肿瘤.属WHOIV级,发病率占胶质细胞瘤的1.8%~8.0%“。

  • 标签: 胶质肉瘤 病例讨论
  • 简介:<正>参考文献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参考文献在正文中首次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以角码注明,并按引用先后顺序排列于文末,一般不超过15篇。各条项目之间的符号(","和"."等)必须按要求使用(见下面的例子),三个以上作者保留3位再加",等"(中文文献)或",etal"(英文文献);期刊文献的格式举例:

  • 标签: 文后参考文献 期刊文献 著录规则 顺序编码制 格式 阿拉伯数字
  • 简介:<正>国外文献检索知识是文献检索课中的一部分内容。随着中医药研究逐步进入世界医药研究领域,刊登在国外刊物上有关中医药研究的文献资料日益增多,使得该部分内容在文献检索课中所占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但在中医药专业的部分学生中对此认识不足,因而在利用国外文献检索工具书时遇到不少困难,主要的一点是认为与本专业关

  • 标签: 检索知识 国外文献 教学体会 检索工具书 文献检索课 中医药研究
  • 简介: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规定,为便于文献的统计与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本刊已于2005年增加论文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分类如下: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识码。请作者投稿时务必根据以上分类注明该文文献标识码。关于增加文献标识码的要求@本刊编辑部

  • 标签: 增加文献 文献标识码 标识码要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瘤细胞呈立方状,    纵隔恶性间皮瘤首先应与纵隔转移性癌鉴别,恶性间皮瘤呈双向分化

  • 标签: 例文献 文献复习 纵隔间皮瘤
  • 简介:1文内引用参考文献的标注和著录原则与方法参考文献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最新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未公开发表的内部文件和资料、二次文献不宜作参考文献引用。按照《顺序编码制》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要求,文内参考文献标注按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并视具体情况把序号连同方括号作为上角标或按正文文字排列;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需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止序号;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著录引文页码。

  • 标签: 参考文献 著录格式 中医临床 文献引用 二次文献 引用文献
  • 简介:目的分析并探讨中药复方治疗寻常痤疮的组方及用药规律。方法从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图书馆检索1978年~21311年12月31日符合下列标准的临床文献:①方药药味完全列出,②临床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③治疗组患者≥30例,④有效率≥70%。结果从纳入的202篇文献中共筛选出方剂234首,用药167种,用药频次2485次。用药频次前4位的分别是黄芩、甘草、丹参、生地;167种中药分属于22类,以清热药最多;四气、五味分别以寒、苦为主;药物归经肝经居十二经之首。结论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的用药规律与中医基础理论对痤疮的认识相符合,且经临床观察疗效肯定。

  • 标签: 痤疮 寻常 治疗 中医药 用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