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邹先智,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兼职教授,湖南省中医药跨世纪人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崇尚治痰学派,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和各种老年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主张“痰瘀共治”。“怪病多由痰作祟,顽疾必兼痰和瘀”,像中风、冠心病和各风湿痹痛等各种老年疑难杂病,其病机多为痰瘀互结。受《黄帝内经》中关于“痰瘀同病”原因、相互关系和治疗的论述,以及30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邹先智名老中医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痰瘀共治”的学术思想。

  • 标签: 痰瘀同治 津血同源 气机 痰瘀 去菀除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1例,对照组制定常规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患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分别为2.44%、4.88%,均低于对照组17.07%、21.95%,P<0.05;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患者,给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脑血管介入手术 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效果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94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依次设置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围手术期全方位护理,观察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4%(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2±5.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8±5.5分(P<0.05);试验组患者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生理机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体健康评分为66.9±2.4分,高于对照组的46.5±2.7分(P<0.05)。结论围手术期全方位护理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时可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妇科盆腔手术 围手术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梗塞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的40例脑梗塞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40例脑梗塞患者,4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40例健康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I组、II组、III组,检测其内皮功能、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情况,并进行分析及比较。结果①观察组的内皮素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的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全血粘滞度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都促进脑梗塞的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是脑梗塞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脑梗塞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对ICU患者进行早期系统性护理干预,探讨研究其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的164名ICU患者参与研究,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和血液流变学。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患者的血浆黏度和全血高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CU患者进行早期系统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

  • 标签: ICU 下肢深静脉血栓 早期系统性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4月-2017年11月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组,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干预,实验组开展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护理前后患者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肢血流速、焦虑心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实验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肢血流速、焦虑心理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肢血流速、焦虑心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改善血液流变学,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轻焦虑心理,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满意度。

  • 标签: 预防性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护理联合疏血通注射液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自2015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骨科术后患者64例,按数字奇偶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实验组则给予中医护理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干预。干预后统计并对比两组DVT发生率,伤肢肿胀改善程度等情况。结果实验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4d伤肢肿胀程度均明显缓解,但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骨科术后患者,给予中医护理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干预,能够显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血液高度凝结状态,对预防DVT、缓解伤肢肿胀、减轻患者痛苦均有积极意义,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中医护理 疏血通注射液 骨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具体临床治疗方案,为骨科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2016年收治的50例下肢骨折创伤手术患者,根据有无深静脉血栓分为30例实验组以及2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实验对象病因、手术外在因素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实验对象内在因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验对象手术时间外在因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机械配合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综合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结论导致骨科创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较多,包括手术时间、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疾病等,需要在综合内外在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治疗方式以保证治疗效果。

  • 标签: 骨科创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 治疗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慢性脑积水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形成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6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未形成慢性脑积水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饮酒史、吸烟史、动脉瘤后循环、高血压病史、多发动脉瘤、动脉瘤侧左、脑室扩大、出血破入脑室、早期手术等相关单因素比较,χ2值分别为6.71、13.71、5.93、40.00、4.68、5.89、7.21、15.85、6.700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高龄等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R值分别为10.846、17.134、5.009、5.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饮酒史、吸烟史、动脉瘤后循环、高血压病史、多发动脉瘤、动脉瘤侧左、脑室扩大、出血破入脑室、早期手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高龄是aSAH后慢性脑积水形成的相关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医师应加以重视,采取有效治疗方法防止病情恶化,改善预后。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慢性脑积水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尿激酶微量泵泵入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并总结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笔者单位选择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使用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依据患者使用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入两组,即行微量泵泵入的40例研究组患者、行外周静脉注射的40例对照组患者。为两组患者进行溶栓效果与不良反应率的对比。并对影响溶栓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的溶栓成功率为92.5%,对照组的溶栓成功率为72.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为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22.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因素有①血压;②附壁血栓是否存在;③血栓形成时间。结论尿激酶微量泵泵入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有显著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但治疗效果容易因血压、血栓形成时间以及附壁血栓是否存在等因素而受到影响。

  • 标签: 尿激酶微量泵泵入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 疗效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与预防性护理联合用于ICU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03月至2017年07月我院ICU病房92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作对照组(n=46例)和实验组(n=46例),对照组行ICU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DVT风险因素评估表评估并联合启用预防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ICU患者的护理成效。结果对照组股静脉血流速(20.502.10)cm/s、腘静脉血流速(15.103.40)cm/s均低于实验组(27.003.20)cm/s、(21.703.30)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DTV发生率(32.61%)高于实验组(1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T风险因素评估表、预防性护理合并推行于ICU临床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肢静脉回流,避免DVT,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表 预防性护理 ICU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护理对侧卧位长时间手术患者急性压疮形成的影响。方法抽取120例于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侧卧位手术治疗的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每组6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术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压疮形成率(术后即刻、术后30min、术后24h)、压疮面积和术后舒适度。结果护理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0min、术后24h的形成率分别为3.30%、3.30%、5.00%,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0.00%、13.33%、20.00%,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压疮面积(6.30±2.10)cm2,小于常规组的(11.12±3.70)cm2,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舒适度为86.67%,护理组为96.67%,护理组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护理的实施及加强可显著减少长时间手术患者急性压疮的形成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术中护理 侧卧位 急性压疮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中出现下肢骨折的患者80例,根据护理的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实验组中使用常规的护理联合综合护理,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的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减少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来我院就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2016年11月22日到2017年12月11日),分组方法主要是根据随机颜色球抽取的方式(分2组)。分别进行基础性护理干预、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例数为3例,对照组为11例。数据之间明显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推广。

  • 标签: 集束化护理干预 缺血性脑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规范护理流程干预在预防腰椎疾病患者的围手术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的骨科进行择期手术的腰椎疾病患者,进行围手术血栓预防护理干预,并观察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在患者入院第2d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VTE发生情况,未出现DTE患者,入院当天进行检查发现2例患者出现肌间静脉血栓。结论针对腰椎疾病手术的患者进行规范流程干预,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VTE预防意识,有效地降低了血栓的发生率。

  • 标签: 规范护理 腰椎疾病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预见性护理在关节置换术患者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90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和试验组关节置换术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试验组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于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髋部骨折一种,临床上老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或者不愿意手术常采取保守治疗方法。采用保守治疗的病人普遍住院时间长,需要床上静养,长期静脉受压,血液回流不畅,血液高凝状态,常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用压力抗栓泵辅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保守治疗 压力抗栓泵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形成支架内血栓者应用替罗非班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间入院进行PCI的60例AMI患者进行本组研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直接实施介入治疗,观察组加用替罗非班辅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表现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概率明显比对照组低,且术后发生死亡的概率也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AMI患者在PCI中应用替罗非班辅助治疗,可显著减少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概率,可为再次PCI争取更多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支架内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