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高龄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与护理策略。方法选择我院360例高龄脑出血手术患者参与实验,并根据术后有无DVT发生分组,Ⅰ组(n=58)术后有DVT发生,Ⅱ组(n=302)术后无DVT发生,分析两组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关的护理对策。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出血部位、烟酒史等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出血量、卧床时间、GCS评估值及血清Hcy水平等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DVT涉及的因素较多,临床应重视做好各项护理防范工作,以加强对术后DVT的预防,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脑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原因 护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两种护理方法对于预防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46例我科腰椎及下肢骨折术后需长期卧床的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23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下肢充气压力泵,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状况与疗效。结果充气压力泵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疼痛及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应用充气压力泵可以有效改善骨科术后长期卧床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 常规护理 充气压力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5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肢肿胀程度及表面温度、护理满意率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肿胀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能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相关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5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肢肿胀程度及表面温度、护理满意率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肿胀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能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相关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行早期系统功能锻炼,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系统功能锻炼。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天、第2天监测两组DVT形成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DVT形成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髌上10cm患肢周径术前和术后第1天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实施早期系统功能锻炼能够减轻THA术后DVT形成的症状和体征,对预防DVT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全髋关节置换术 术后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留置PICC后发生上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89例乳腺癌患者术后行PICC置管后发生15例上肢静脉血栓(UEVT)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经治疗及相应的护理干预后,13例UEVT患者经彩超检查血栓完全消失,无需拔管,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予以拔除PICC管,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行PICC化疗过程中UEVT的形成与PICC管直接相关,也与乳腺癌本身有无转移、药物治疗及患者活动度有关,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防止UEVT的发生。

  • 标签: PICC管 乳腺癌 UEVT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样本研究资料,共有80例。依照计算机表法处理为两组,试验组(n=40例)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n=40例)进行基础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试验组40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术中血流速度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远远优于对照组,形成明显的护理干预优势,呈现出P<0.05的最终结局,具有探讨研究价值。结论对妇科腹腔镜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效果,可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具有推广应用的实效性。

  • 标签: 护理干预 妇科腹腔镜术 预防 下肢静脉血栓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分析1例不典型川崎病并巨大冠状动脉瘤伴血栓形成的护理和观察。患儿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哭闹、保持大便通畅;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华法林、尿激酶联合用药溶栓时,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栓大小、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严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预防心肌梗塞、动脉瘤破裂、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不典型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 血栓 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D-二聚体(D-Dimer,DD)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一个DD水平的临界参考值,初步为临床提供一个参考标准。方法收集在我院就诊的下肢骨折并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患者为DVT组;术前、术后均未发现DV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于术前两天和术后三天检测DD水平并行超声检查。结果DVT组术前以及术后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术后DD浓度均有升高表现。ROC曲线结果显示,当取DD水平>3.7mg/L为临界值时,诊断效果最佳。结论本研究认为,当以血浆DD水平大于3.7mg/L作为临界值时可以较好的评价患者DVT形成情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将收入的64例患者,随机抽取入院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综合护理,术后1月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术后1月对照组7例发生DVT,发生率21.88%,而研究组术后经过早期护理干预,DVT发生2例,发生率6.25%,研究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科大手术后的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的康复速度与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 标签: 骨科大手术后 深静脉血栓 早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护理对普外科手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本院2008年1月~2012年4月资料完整的996例普外手术病例,发生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其中2011年3月以前病例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2011年3月以后对于高危病例,采用以穿弹力袜和使用腿部间歇梯度充气加压(双下肢压力波治疗)为主的血栓预防措施,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未采取预防性措施组病例575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3例;采取预防性措施组病例421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5例,采取预防性措施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采取预防性措施组(P<0.01)。结论对于普外科手术后后行以穿弹力袜和使用腿部间歇梯度充气加压(双下肢压力波治疗)为主的血栓预防护理是必要的。

  • 标签: 下肢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扁桃体摘除术后扁桃体窝血肿的发生原因并探讨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统计2011年2月至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扁桃体摘除术的90例患者在术后形成扁桃体窝血肿的发生率,随后分析发生扁桃体窝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过程,进而总结此类患者的致病因素并探讨出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90例行扁桃体摘除术的患者在术后有19例发生扁桃体窝血肿,因此发生率为21.11%;总结其致病因素主要是手术过程中止血不彻底、手术结束后患者因咽部强烈活动或剧烈咳嗽而导致手术缝合部位撕裂、创面感染等;针对发生扁桃体窝血肿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按压止血操作,与此同时给予止血药并维持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结论扁桃体窝出血形成血肿在扁桃体摘除术后的发生率较高,影响病情,因此在扁桃体摘除术中应止血彻底、操作得当,以降低扁桃体窝血肿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扁桃体摘除术 扁桃体窝血肿 致病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分析缺氧诱导肿瘤细胞BCL-2表达促进LPPCN样细胞核凝集的形成影响。方法选择B16黑色素瘤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CoCL2缺氧模型来模拟缺氧微环境,采用RT-PCR和Western进行BCL-2蛋白和RNA的表达影响,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BCL-2表达定位情况。结果正常氧条件下,BCL-2表达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缺氧条件下,BCL-2表达随着时间延长而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缺氧12h后,BCL-2定位于细胞质,缺氧36h时,正常氧条件下的BCL-2定位无明显变化,缺氧条件下的BCL-2可见细胞核表达。结论缺氧条件可促进肿瘤细胞形成LPPCN样细胞核凝集。

  • 标签: 缺氧 诱导 肿瘤细胞 BCL-2 LPPCN样细胞核凝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下称DVT)的效果。方法将126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下肢骨折护理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术前心理辅导、正确评估识别高危者、做好血管保护避免加重静脉内膜的损伤、健康宣教知识宣教;术后早期做深呼吸运动、人力挤压腓肠肌、主动功能训练。观察两组术后14天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DVT2例(3.17%),对照组发生9例(14.2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9)。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下肢骨折 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血栓(DVT)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妇科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DVT)的临床特点。结果发生DVT的高危因素有年老体弱、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术前脱水、术中输血、手术时间长、手术范围大、恶性肿瘤、长期卧床等。结论对有DVT高发因素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应加强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

  • 标签: 宫颈癌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用弹力袜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117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590例和对照组580例。实验组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加医用弹力袜。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分别观察、记录两组产妇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及发生DVT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两组疗效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医用弹力袜能安全有效的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医用弹力袜 剖宫产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