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后措施。方法:以我院 2017 年至 2019 年收治的急性梗死后出血转化的患者 68 例进行病例资料,对引发出血转化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并确定危险因素。结果:急性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抗凝药物史等。结论:急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治疗中,应从相关危险因素中入手,及时监测与控制危险因素的标准水平,形成较好的预后措施,减少患者病情恶化,降低出血转化率。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出血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后措施。方法:以我院 2017 年至 2019 年收治的急性梗死后出血转化的患者 68 例进行病例资料,对引发出血转化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并确定危险因素。结果:急性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抗凝药物史等。结论:急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治疗中,应从相关危险因素中入手,及时监测与控制危险因素的标准水平,形成较好的预后措施,减少患者病情恶化,降低出血转化率。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出血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在急诊科室内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的有效对策。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98例,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这些患者进行急诊抢救,并实施护理,对照组中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中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在经过抢救及护理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可以达到93.9%,对照组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只有81.6%;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观察组中患者得到的护理满意率为95.9%,对照组中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83.7%,两组患者差异明显。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急救中应用急诊护理方式得到的效果比较理想,可以提升抢救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在实际临床护理中可以对这种护理模式优先选择。

  • 标签: 急诊 急性心肌梗塞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专科护士治疗急性梗死的护理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涉及的患者例数一共为 20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尿激酶神经动脉溶栓治疗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措施。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巴氏指数数据差异极小 ,而护理后 ,观察组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 ,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康复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标签: 脑梗死 神经介入 疾病预后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强化降脂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Killip分级分层随机分配方案分为观察组53例及对照组4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降脂治疗方案,观察组则采用强化降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左心功能、左心室内径大小及LDL-C水平。结果观察组共发生10例心血管事件,比例为18.87%;对照组共发生21例心血管事件,比例为42.96%。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LVEF、LVDD、LVSD及LDL-C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患者介入治疗采用强化降脂方案可有效减少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LDL-C水平,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强化降脂治疗 急性ST段抬高 心肌梗塞 介入治疗
  • 简介:在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基础上,静滴参麦注射液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组对照作临床观察,治疗组36例,对照组3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二者虽无显著的差异(P>0.05),但治疗组显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在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基础上,静滴参麦注射液合复方丹参注射液不仅能提高疗效,而且能缩短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

  • 标签: 中西医结合疗法 参麦注射液 复方丹参注射液 急性心肌梗塞
  • 简介:本工作我们观察了采用结扎冠脉左前降支造成30只家兔急性心肌缺血的实验模型,电针内关、曲池穴能显著提高急性心肌缺血早期的室颤阈值。电针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根大差异(P<0.001)。另一方面,表明逃走神经结构的完整能保证电针内关、曲池的针效。作者认为电针提高室颤阈值可能主要与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有关。

  • 标签: 电针 室颤阈值 急性心肌缺血 早期 内关 实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