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2013—2015年廊坊市环境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廊坊市臭氧浓度的日变化特征、超标规律以及气象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浓度的日变化特征明显,为"1谷1峰"型,每日07:00—08:00左右达到谷值,15:00—16:00达到峰值;臭氧超标只集中出现在春季、夏季与秋季的部分月份,1—3月、11—12月不存在臭氧超标情况,超标现象日变化特征明显,主要出现在11:00—20:00。气象因素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很大,风向为西南风与东南风时臭氧超标率较高;臭氧超标时,地面天气类型主要为高压后部或高压底部,高空天气类型主要为脊前西北气流或平直西风环流;臭氧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温度、日照呈显著正相关。

  • 标签: 臭氧 特征 气象因素
  • 简介:利用包头市达茂旗气象站1971-2009年38a的日逐小时风向、风速的地面观测资料,对达茂旗风区地面风的平均日变化、月变化、季变化、年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971-2009年的年平均风速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全年较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4月份平均风速最大;从小时平均值变化曲线看出,00-13时风速逐渐增大,到13时风速达到最大后逐步减小;此外,利用位于该风区内70m测风塔小时数据分析了风速垂直变化曲线,并根据风机发电对风速的要求,分析了有效风速百分比的日变化曲线.

  • 标签: 地面风场 垂直变化 有效风速
  • 简介:利用多普勒雷达和4DVAR反演的0.5-5.0km中低层风场资料及地面、高空、区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对2016年6月8日秦皇岛地区一次致灾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风暴的生成和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多单体风暴的短临预警.结果表明: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条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地面辐合线和露点锋是秦皇岛地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区域自动气象站风场和温度的突变对风暴单体的出流阵风锋具有指示作用.当风暴加强为超级单体并与阵风锋接近时,在超级单体的中低层(0.5-5.0km),出流与入流形成的辐合上升运动位于回波强度为15-30dBz的边缘区域,而低层较强回波区域多为下沉气流,上升和下沉运动的分离确保了超级单体可以维持长时间的发展,出现传播运动;出流阵风锋远离成熟风暴单体后侧,在其后侧约15.0-20.0km处触发生成新的对流单体,导致对流系统的后向传播运动.通过传播运动矢量方向的估算可以提前预判风暴单体的发展区域,预警时效可以提前30min,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密度持续大于4g·m-3对2-5cm大冰雹的预报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 标签: 4DVAR 超级单体 阵风锋 后向传播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密度
  • 简介:摘要:利用神木县1957--2011年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神木县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四季中冬季气温升高趋势最显著;年降水量呈缓慢下降趋势,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9月,降水量主要分布在200~600mm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降水偏少,空气湿度低,气候以干旱为主。

  • 标签: 神木县 气候特征 农业生产 指导
  • 简介:利用2000--2009年阎良机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阎良机场雾的基本特征。结果发现:秋、冬季是同良雾的多发季节,12月雾发生频率最高为19.6%;06时雾发生的频率最高为23.9%.10时雾消散的频率最高为16.0%。分析雾发生时地面气象要素的分布区间与雾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地面为西风、风速为0~2m/s、相对湿度为80%~90%、近地面气温为0~6℃时雾的发生频率较高。

  • 标签: 变化特征 温度 相对湿度
  • 简介:1998年6月21日上午到22日下午南平市自北而南先后出现大暴雨,部分特大暴雨的天气.22日南平市有8个县市日雨量(20~20时)超过100mm,其中光泽(255.4mm)超过200mm.过程全区10个县市24小时最大雨量均超过100mm,其中有3个县市(光泽、武夷山、邵武)超过200mm,以光泽290.5ram(21日14时至22日14时)为最大.光泽从21日19时到22日08时连续13个小时每小时雨量均在13mm以上,雨量达266.5mm,为历史罕见。由于过程降水强度大.范围广,前期又连续暴雨、大暴雨:水位居高不下。造成南平市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全区普遍受灾。损失惨重.本文着重对过程的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用雷达回波作短时预报的能力.

  • 标签: 雷达回波特征 特大暴雨 南平市 日雨量 降水强度 连续暴雨
  • 简介:利用1990--2009年西安市酸雨观测站的酸雨观测资料并结合当时的气象条件(风、降水、雾),分析了20a来西安市酸雨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气象条件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安市发生酸雨的频率为27.4%,季节变化明显,其中12月最高,10月最低;酸雨pH值波动幅度1998--2004年最大,2005--2009年最小且趋于平稳;大雨天气、风速≤3m/s或有雾时易发生酸雨;出现酸雨时,风向以东北风居多。

  • 标签: 酸雨 PH值 酸雨频率 气象条件
  • 简介:利用青海省38个测站1960~2006年4~10月冰雹、雷暴日数资料,其中24站有连续的温度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分析了青海冰雹、雷暴的时空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发现:47a来38站平均雷暴、冰雹日数的年内分布都为单峰型分布,雷暴和冰雹日数都在7月达到峰值;年平均冰雹、雷暴日数均具有明显的线性下降趋势,平均冰雹、雷暴日数空间分布特征呈南多北少的纬向分布;年冰雹日数在海南地区、玉树西北部和海西西部地区(负变化)与其它地区呈反位相变化关系;年雷暴日数在海西北部大柴旦地区、海北祁连和海东西宁地区(正变化)与其它地区呈反位相变化关系,变化敏感区位于年平均冰雹、雷暴日数大值区。7月份海东、海西及果洛地区冰雹、雷暴日数与其温度无显著的相关性,海南、海北地区冰雹、雷暴日数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黄南和玉树地区冰雹日数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冰雹 雷暴 气候响应
  • 简介:利用瓦里关1994年8月~2001年12月地面臭氧资料,分析了地面O3年季变化,以及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洁净地区地面O3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呈缓慢的上升趋势,春季浓度明显高于冬季,最高值出现在每年夏初,而最低值在12月左右.与低纬的Izana站相比,瓦里关地区地面O3浓度变化趋势与之比较相近,而且,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天气条件下,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地面O3浓度变化不尽相同,晴天和多云天,春、夏、秋季的地面O3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春秋季,晴天O3值高于多云天和降雨天,而冬季和夏季则不明显,说明晴空天气虽然有利于O3浓度的增加,但并不是重要因子之一.各季节降雨、雪天O3浓度的变化情况来看,地面O3在春、秋、冬三个季节变化不大,而夏季与其它季节明显不同,变化幅度很大,日较差在四个季节中为最大,这与雨、雪的冲刷关系很大,并且可能存在雨、雪以及降雨强度的差异.

  • 标签: 地面臭氧 天气条件 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
  • 简介:利用青藏高原81个气象台站近30a来年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气候线性趋势分析以及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OF分解的前三个主向量的累积方差贡献占总方差的42.8%,地形特别是高原主体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对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影响显著;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在缓慢减少的过程中未发生突变现象;青藏高原年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类型可分为高原中部区、西藏北部区、青海东部区、柴达木盆地区、高原东北区、中北部边缘区、高原西北区、西藏南部区、东南区共9个区.其分区丰要受地形和高原低涡的影响较明显。

  • 标签: 年降水量 时空分布 EOF分解 青藏高原
  • 简介:太阳辐射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立地环境,目前主要依靠公式计算获取,因此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是必要的。论文通过比较国内外5种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结果与太阳辐射观测值,其方差平均值大小顺序为:孙治安经验公式〈朱志辉经验公式〈左大康经验公式〈翁笃鸣经验公式〈埃斯屈朗方程,因此选择孙治安经验公式Q=Qn[c+(1-c)s]为浙江省太阳总辐射的最佳计算公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浙江省年太阳总辐射在4332.19~4870.66MJ·m-2之间,东部沿海多,北部、西部少;多年平均年变化值呈双峰型变化,7月最大,12月或1月最小,6月份为一相对低值;以杭州站为代表分析其气候变化,发现太阳总辐射平均每10a下降20MJ·m-2。浙江省年光合有效辐射在2060.16—2310.07MJ·m-2之间;多年平均年变化呈单峰型或弱双峰型变化,分布特征与太阳总辐射类似,年际间光合有效辐射波动较小,趋势变化持平。

  • 标签: 太阳总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 气候变化 浙江
  • 简介:基于2001~2010年TRMM3B43降水资料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用回归模型+残差的方法,对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近10a的TRMM3B43降水数据进行降尺度运算,并结合研究区6个雨量站的观测值,对TRMM3B43降尺度结果进行精度检验,在此基础上定量研究了临夏回族自治州近10a的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TRMM3B43降尺度降水量数据整体上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比地面台站的观测值偏小;甘肃临夏州年降水量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且降水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两者相关系数为0.82;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基本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其中6月降水量最大,12月降水量最小。

  • 标签: 降水特征 TRMM 3B43 降尺度 临夏
  • 简介:本文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2006年5B8日发生在闽北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有利的高低空环流作用下,江淮流域的MCC东移加上高空弱冷空气的南下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强的垂直风切变、低层的低空急流辐合、近地层的暖式切变和地面的低压环流引起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这次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同时通过对卫星云图扣雷达回波资料的分析,认为这次强对流天气是由具有中气旋特征的超级单体风暴造成。

  • 标签: 冰雹 T-LogP图 MβCS 中气旋 超级单体风暴
  • 简介:2000年之后,余慈地区霾年际变化呈现出波浪式下探态势。霾的出现频率有着明显的季节差异,秋冬季高发,春夏季低发,它和当地的月降水量有着很好的负相关关系,和大气环流、天气形势以及余慈地区地处东海之滨这一特殊地理环境有关。余慈地区霾的气象要素特征有:海平面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10hPa以上时,几乎不会有霾出现,在地面高压条件下,容易形成霾;有3/4的霾日,14时的相对湿度在40%~70%之间;弱的降水不会减少霾出现的几率,即便是明显的降水也不能完全排除霾出现的可能;霾日微风居多。

  • 标签: 余慈 特征 分析
  • 简介:1前言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短历时降水的研究在气象部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这里说的短历时降水是指1小时或2小时内的降水量。就时间尺度而言属于中尺度,开展短历时降水气候的研究,不仅是降水气候研究本身的需要。而且将可为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研究和短历时天气预报提供气候背景及预报着眼点。为人工增雨指挥决策工作提供依据。我省已开展此项研究,揭示了我省不同地形环境下的短历时降水气候的统计特征,填补我省这方面基础研究的一个空白。为了更好地将有关成果提供用户使用,

  • 标签: 短历时 降水量 显示系统 气候特征 福建省 汛期
  • 简介:本文选择天山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巴音布鲁克和大山口2个水文站1957—2011年的日径流量观测资料,采用年最大值法(AM)抽取径流序列样本,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ttitt检验分析年最大日流量、春季最大日流量和夏季最大日流量序列的变化规律;并运用广义极值分布(GEV)对标准他的最大日流量序列进行拟合,分析洪水频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提取的6个最大日流量序列均不存在明显的趋势性,且突变点不显著,其中巴音布鲁克站年最大日流量、春季最大日流量和大山口站年最大日流量序列近似服从Frechet分布,而大山口站春季最大日流量、夏季最大日流量和巴音布鲁克站夏季最大日流量序列则服从Gumbel分布。1980年代以来,开都河流域洪水的发生频次明显增加;巴音布鲁克站夏季洪水次数持续增加,大山口站春季和夏季洪水次数均呈增加趋势,且春季洪水出现时间均有所提前。春季显著升温与冬季降水增加,是春季融雪性洪水出现时间和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夏季降雨量和降雨频率显著增加,是夏季洪水形成与频率变化的主导因素。

  • 标签: 气候变化 洪水 GEV分布 内陆河
  • 简介:基于广西罗城气象站1958—2011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累积距平、Manna—Kendall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罗城日照时数年际和四季变化、突变分析以及周期性变化特征,并对影响Et照的气象、非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罗城年日照时数有下降趋势,下降倾向率为31.98h/10a,变化幅度较大,峰值和谷值相差786.4h;日照时数还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季变化较明显,秋、冬季次之;年日照时数在1991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54a日照时数存在多个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在25a、15a尺度上,显示出强周期位相结构;同时,罗城全年、四季的日照时数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 标签: 日照变化特征 线性趋势 Manna—Kendall法 小波分析 广西罗城
  • 简介:利用察右中旗1961-2010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对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平均值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根据统计结果探讨引起当地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在此基础上,还对旱涝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1)近50a来察右中旗的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989年后上升幅度达0.67℃.(2)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匀,近50a来降水总量有减少的趋势,减幅明显,达14mm.年降水总量在年际之间差别较大,最多的年份可为最少的年份的2~3倍,旱年数多于涝年.(3)全球的气候变化和当地生态的人为改变是造成气温升高的可能因素.

  • 标签: 气温 降水 气候变化 特征分析
  • 简介:湿地—大气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并相互作用形成特有的区域小气候特征,本文采用小气候梯度观测法对比分析了2015年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与同纬度锦州地区玉米旱地的近地层(0—30m)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年平均气温为9.91℃,比玉米旱地年平均气温低0.58℃,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具有降温作用,冬季具有保温作用。芦苇湿地和玉米旱地年平均气温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7.50—12.92℃、6.16—15.59℃,芦苇湿地平均气温振幅和层次间气温差小于玉米旱地,玉米旱地存在明显的逆温现象;芦苇湿地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4.58%,比玉米旱地年平均相对湿度高7.97%,芦苇湿地月相对湿度主要受水文和植被蒸腾作用的综合影响,芦苇湿地和玉米旱地平均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51.78%—74.38%、41.00%—73.00%,二者均存在逆湿现象但高度不同;芦苇湿地春季风速为玉米旱地的两倍以上,风速随高度升高呈指数增大,芦苇生长季湿地具有较高的粗糙度,随高度降低风速下降明显,挡风作用明显好于玉米旱地。太阳辐射影响地表湍流是玉米旱地风速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芦苇湿地风速日变化体现了海陆热力差异的特点。芦苇湿地由于地表有水层覆盖,植被蒸散能力较强,叶面积指数较高,减小近地层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速率,可有效降低风速,调节区域小气候的生态功能比玉米旱地强,本文研究可为辽河三角洲湿地对区域气候形成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 标签: 芦苇湿地 玉米旱地 近地层 小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