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神奇美丽的杜尔伯特,是黑龙江省惟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早在4000年前,北方少数民族就先后游牧于此。公元13世纪,元太祖成吉思汗次弟咭布图·哈萨尔第十六世孙爱纳嘎率部游牧至此,以其分技次序为“四”,自称杜尔伯特部。清顺治5年改杜尔伯特部为杜尔伯特旗。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撤旗建立牡尔伯特蒙古自治县。

  • 标签: 黑龙江 牡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自然资源 经济发展
  • 简介:古代蒙古的思维与萨满教洪玉范文化是构成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的依据。古代蒙古人则以萨满教的教理作为遵循的精神力量和衡量事物、认识客观世界的依据。本文就萨满教与古代蒙古人的思维的心理文化作_.一探讨“1.遵天意的思维观在古代蒙古社会政权领域的体现。萨满...

  • 标签: 古代 蒙古族 萨满教 思维观 思维模式 宗教信仰
  • 简介:蒙古传统图案是结合生活体验创造出来的艺术,主要包括动物图案、植物图案、几何图案等类型,它是对游牧民族生活细节的艺术升华与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整合,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明显的包容性。本文分析了蒙古传统图案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艺术特点,希望能为当代美术设计提供借鉴。

  • 标签: 蒙古族传统图案 分类 艺术特点
  • 简介:在青海蒙古禁忌习俗中蕴含着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哲理,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 标签: 青海蒙古族 禁忌习俗 环保意识
  • 简介:社会规范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和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本文运用法社会学与民族法学研究方法,对蒙古古代历史上具有准法律意义上的忽里勒台制、氏族别乞制、祖先祭祀制、血亲复仇制、结安达与那可儿制与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问题进行了考述。提出了这些社会规范对蒙古民族自身的发展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国家的产生和制度的完善以及社会控制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的观点。

  • 标签: 蒙古族 社会规范 习惯法
  • 简介:萨都剌是元代杰出的蒙古诗人,元诗坛之大家。他主要生活于元代中后期,当时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官场黑暗,作为地方官吏,他具有不满现实,同情百姓疾苦思想,以其诗作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作了如实反映,被誉之为“诗史”。他出生于北方雁门(今山西代县),成长于江南,接受了传统汉文化教育,以清新雅丽诗作标帜于元诗坛;同时他作为蒙古人,本民族的心理性格,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使他创作了不少具有粗犷、豪放民族特点的诗作,为蒙汉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享有“有元一代诗人之冠”之美称。

  • 标签: 萨都剌 蒙古族 伊斯兰教 萨都刺 蒙古人 答失蛮
  • 简介:蒙古民间刺绣是牧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蒙古民间刺绣的创作观念反映了本民族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统一,是客观对象逐渐固定化为集体观念的产物。他们根据自己的心意和目的,以概括性的手法将题材大胆取舍,在省略简化的同时对造型进行提炼和夸张处理,使自身朴素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绣品中吉祥如意、辟邪纳福的题材和喜庆意味的艺术造型,为蒙古民间美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标签: 蒙古族刺绣 图案 吉祥纹样
  • 简介:黑龙江省是祖国东北边陲的一个多民族省份。世居于黑龙江的蒙古,有14万多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全省有1个蒙古寓治县,5个蒙古乡(镇),66个蒙古村。在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肇源县、泰来县和富裕县单设了蒙古学校,主要采取“汉语授课、加授蒙语文”和“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的两种形式。共有单设中小学97所,其中小学85所,在校生5734人;中学12所,在校生2823人;中小学教职工649人。非单设校小学蒙古在校生4830人,初中2513人,高中592人。蒙古在普通教育阶段学生总数占全省蒙古人口的17%。全省有1所多民族的师范学校,每年招收1个蒙古班,蒙古在校生180人,其中蒙语授课师范生39人。

  • 标签: 黑龙江 蒙古族 教育历史 民族教育
  • 简介:蒙古的祭敖包、祭天、祭火、祭苏勒德、祭祀祖先等宗教祭祀活动中,有许多针对女性的禁忌。其原因既有保护女性免受亡灵的侵扰,避免女性受到祭祀场面惊吓,也有防止女性泄露家族秘密的可能。至于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后在祭祀中出现的女性禁忌,也不排除有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意识在内。

  • 标签: 蒙古族 宗教 祭祀 女性 禁忌
  • 简介:蒙古民间舞蹈是蒙古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肢体语言展示了蒙古民族的审美观念。蒙古民间舞蹈的原型是牧民的日常生活,是蒙古生产生活中审美观念的反映。蒙古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丰富且各具特色。本文把蒙古民间舞蹈分为原始崇拜的舞蹈、宗教祭祀的舞蹈、民俗文化的舞蹈三类,分别从三个方面阐释其中体现的审美观念——“悲”。

  • 标签: 蒙古族 民间舞蹈 审美观念
  • 简介:“乌力格尔”,是蒙古曲艺(说唱艺术)的一种形式,汉译为“蒙语说书”。乌力格尔从说唱内容的来源上看,有说唱口头传说、英雄史诗和说唱书本故事两种;从说唱时使用的伴奏乐器和道具上看,过去人们一般分为“潮仁乌力格尔”(自用潮尔伴奏)、“胡仁乌力格尔”(自用低音四胡伴奏)、“伙瑞乌力格尔”(不用乐器伴奏、干说)三种。我们认为,对不用伴奏,拿着书本说唱的“本森乌力格尔”也应该加以探究。一、本森乌力格尔的含义与题材“本森”是汉语“本子”的谐音,“乌力格尔”是蒙语“故事”的意思。“本森乌力格尔”,除了上面所说的“不用伴奏,拿着本子说唱”的含义外,一些研究者和乌力格尔艺人(蒙语称“乌力格尔齐”)还赋予它另外几种含义:一、泛指说唱书本故事;二、指以不表演、不配曲、不即兴创作的方式给王公贵族或不懂文字的艺人读书本故事;三、指乌力格尔欣赏者对照原书本听故事。拿着书本说唱故事的“本森乌力格尔”又有三种情形,即照书本说唱,不看书本内容,随意拿一本书或一个本子做记忆提示三种。科尔沁的“本森乌力格尔齐”(艺人)演唱的书目内容均来自于书本故事(或手抄本)和口头传说。据不完全统计,常见的新旧书目有近300部...

  • 标签: 乌力格尔 本森乌力 格尔探源
  • 简介:雅托噶为蒙古传统拨弦乐器。《华夷译语》注作"牙土罕",亦译作"雅托噶",实则指蒙古筝而言。雅托噶在蒙古草原上流传的时间大约可追溯到13世纪初或更早一些。《元史·礼乐志》云:"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蒙古汗国、元朝时期,朝廷、民间和军队中已经开始使用十三或十四弦的筝。南宋赵珙《蒙鞑备录》中:"国王出师,亦以女乐随行,率十七八美女,极慧黠,多以十四弦弹大宫乐等曲。"可见雅托克自元以来一直为蒙古宫廷俗乐的主要乐器。

  • 标签: 传统乐器 蒙古草原 蒙古族 琴韵 弦乐器 13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