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儿童结核病仍是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传染性疾病,抗结核治疗是其最主要治疗方法。儿童抗结核治疗疗程一般较长且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使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明显升高,因此儿科医师掌握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对于儿童结核病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儿童抗结核治疗较常见不良反应有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皮肤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药物热、球后神经炎。对于不良反应轻、可耐受患儿,应对症处理并继续抗结核治疗;如不良反应严重或者不能耐受,应及时停药。如不良反应复杂、严重或者罕见,应进行多学科讨论,做出最优临床决策。

  • 标签: 抗结核药物 药物不良反应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规范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提高患者抗感染治疗水平。方法归纳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做好药物不良反应预防与及时治疗工作。结果准确把握适应症,合理选择药物及剂量、给药途径;详细询问患者家族过敏史、过敏体质及药敏史、预防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交叉过敏、做好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用药前皮试工作。

  • 标签: 头孢菌素 不良反应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乳腺增生常用药物药理及其不良反应情况。方法本次研究共对284例对象进行观察与分析,全部为2017年4月到2019年2月在本医院接受药物治疗乳腺增生患者,按照服用药物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n=142,乳癖消)与实验组(n=142,三苯氧胺)。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指标对比,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治疗乳腺增生常用药物效果与安全性存在一定差异,中成药(乳癖消)安全性更高,但治疗效果较差,西药(三苯氧胺)治疗效果更好,但安全性差,所以使用何种药物治疗乳腺增生,要参考患者药物耐受情况与病情。

  • 标签: 常用药物 乳癖消 乳腺增生 三苯氧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8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计30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抗菌药物类引起15例(50.0%),中药制荆类引起12例(40.0%),其他3例(10.0%)。结论结合老年患者生理特点加强临床用药管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可以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 标签: 老年人 临床用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对一些常见药物产生不良反应,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儿童身体健康。本文对儿科临床用药过程中常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保证儿童科学合理用药,以供参考。

  • 标签: 儿科临床 药物不良反应 原因分析
  • 简介:目的对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防治对策进行探讨和剖析。方法以我院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一年间所接收服用他汀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时间及不良反应表现。结果60例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32(53.33%)例,60岁以下患者28(46.67%)例,其中56(93.33%)例患者在服药后三个月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肝脏损害、肾脏损害、肌病、胃肠道反应、认识功能改变、神经系统损害。结论他汀类药物临床上不良反应相对较多,且对患者造成较大不良影响,因此要严格掌握他汀类药物用药指征,保障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预防对策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机理以及合理使用方法。方法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人体多种脏器和某些组织均有不良影响。结论通过加强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认识和了解,进而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 标签: 氟喹诺酮 不良反应 合理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肺结核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方法对247例行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肾功能损害,消化道症状和中枢神经症状等;年龄超过50岁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低于50岁者(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使用抗结核药治疗应加强督导和随访,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时有效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 标签: 肺结核 药物治疗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分布规律和临床特点进行探讨和研究。方法选择100例于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间产生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在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中,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属于主要临床表现。41至6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及恢复时间较长,同其他年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段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1至60岁年龄段患者为发生不良反应主要年龄段,与其他年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降低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必须全面掌握和了解不良反应分布规律和临床特点,从而为做好相关预防工作提供必要依据和指导。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58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在病人性别、年龄及药品种类、合并用药、剂型、不良反应具体表现等方面对抗感染药物ADR展开分析、研究。结果年龄、性别因素中以老年人、女性发生不良反应为多;剂型中,以静脉注射粉针剂不良反应为最高,占到57%,明显高于其他剂型。结论抗感染药物ADR同药品种类及剂型等多种因素相关,临床医师当予以高度关注,以促进用药安全。

  • 标签: 抗感染药物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1日~2011年11月5日上报17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0例ADR中,以儿童和中老年人群占比例较大。42.4%ADR是由抗感染药物引起,64.12%ADR是通过静脉滴注给药。ADR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多,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反应。结论应加强ADR监测,确保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分析 抗感染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和规律,引起人们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对抗生素不良反应重视。方法对林西某医院2011年11月—2012年3月收集到142例抗菌药物ADR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ADR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142例ADR报表中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最多;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过敏反应和胃肠道反应,其次是神经系统反应;静脉给药是引起ADR主要给药途径。结论应重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 标签: 抗菌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和分析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总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50例ADR中,抗菌药物占37.33%,中成药占21.33%。静脉给药引发ADR最多,占83.33%;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居首位,占总数38%;ADR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儿科用药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以及有效防治方法。方法收集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患儿共13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良反应表现及用药种类间关系,探讨有效防治方法。结果儿科用药不良反应会随着患儿年龄增长而降低;不良反应多表现为消化系统反应;且大部分不良反应由抗生素引发。结论在儿科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低龄儿用药,在对其使用抗生素时应做到合理、科学、适量,确保用药安全。

  • 标签: 用药不良反应 儿科 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