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维生素D与布拉酵母菌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增用维生素D与布拉酵母菌,比较实际疗效。结果  观察组各症状改善用时均短于对照组(P<0.05),IL-2、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及布拉酵母菌联合治疗,有助于提升实际疗效,促进症状消退,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 标签: 轮状病毒性肠炎 布拉酵母菌 维生素D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患者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探讨。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2年11月时段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分别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两组进行对比,实验组心、肾指标水平、并发症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患者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急性肾衰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四君子汤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疾病-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115个靶点为四君子汤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的共同基因靶点。结论:四君子汤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有着多靶点调控、多方面作用的特点。

  • 标签: 四君子汤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细菌感染与小儿病毒感染患者开展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的价值。方法纳入本院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接收的小儿感染患者(n=300)作为研究对象,以感染类型为基准,分为试验组(n=150)、对照组(n=150),病毒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细菌感染患者为试验组,均开展血常规检验、C反应蛋白检验、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评估阳性检出率、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结果试验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C反应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白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细菌感染与小儿病毒感染患者开展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显著,可准确区分感染类型,提高临床阳性检出率,值得借鉴。

  • 标签: 血常规 C反应蛋白 小儿细菌感染 小儿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免疫检验方法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检测的效果。方法:以我院在2019年7月-2021年7月所收治的500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血清后分别采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的检验效果。结果:CLIA检验的准确率为98.55%,而ELISA检验准确率为85.33%,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种方法对于核心抗体(HBcAb)及表面抗体(HBsAb)相应检出率对比不明显(P>0.05),而在表面抗原(HBsAg)、 e 抗体(HBeAb)及e 抗原(HBeAg)等标志物检出率方面,CLIA比ELISA明显偏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ELISA,CLIA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的检验更为准确可靠,对乙肝患者的病情监测及治疗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乙肝病毒 血清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在传染病定点医院预检分诊新冠肺炎中运用PDCA改善工作质量。方法:以接受预检分诊的患者为例,均接受3次质控检查,运用PDCA做出改进和调整。结果:前后调查3次显示,一级、预检分诊各项均显著提升(P

  • 标签: 传染病定点医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PDCA 预检分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00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EB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于重庆市永川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000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血清学检测,分析该疾病患儿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不同年龄组之间的NA-IgG、VCA-IgG、VCA-IgM、EA-IgM以及 EBV-DNA 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A-IgG以及VCA-IgG阳性率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性率越高。VCA-IgM、EA-IgM以及EBV-DNA中,12岁以下,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性率越高;但在13岁以上,这三种指标的阳性率显著降低。结论: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多合并EB病毒感染,可通过EB病毒血清学检测能够有效鉴别该疾病患儿有无感染EB病毒

  • 标签: 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血清学检测 EB病毒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乙肝后肝硬化抗病毒方案治疗效果。方法 7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采取替诺福韦酯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AS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乙肝 肝硬化 病毒方案 肝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乙肝后肝硬化抗病毒方案治疗效果。方法 7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采取替诺福韦酯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AS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乙肝 肝硬化 病毒方案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质量控制措施对漏检率及假阳性率的影响。方法:以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间我院检验科检验的1000份已灭活咽拭子标本、200份阳性质控稀释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以2021年8月至2021年10月检验的500份已灭活咽拭子标本、100份阳性质控稀释样本作为参照组,以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检验的500份已灭活咽拭子标本、100份阳性质控稀释样本作为研究组,参照组采取常规检测,研究组在核酸检测过程中行质量控制措施,对比两组漏检率与假阳性率。结果:经过对比分析,研究组漏检率、假阳性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且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核酸检测过程中采取质量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漏检率、假阳性率,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核酸检测 质量控制 漏检率 假阳性率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了冠状病毒防疫期间危重症患者院内防控的护理管理实践经验,主要包括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防控知识、应急预案、制度流程,重点加强物资管控、个人防护及病区清洁消毒、患者收治及健康宣教以及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专案管理团队、危重症患者的防控管理、医务人员的防控管理等,以期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危重症患者护理人员配置及护理模式分析提供参考。

  • 标签: 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症患者 感染 护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采用更昔洛韦与阿昔洛韦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研究,时间为2020年6月到2022年6月。根据患儿的住院号尾数进行分组,单数42例为参照组接受阿昔洛韦进行治疗,双数42例为研究组联合更昔洛韦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研究组优于参照组(P<0.05);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研究组均少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采用更昔洛韦与阿昔洛韦联合用药进行治疗的效果更为确切,不仅可以很好的改善患儿的病情,还能够促使患儿的临床症状更快得到控制,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小儿病毒性脑炎 更昔洛韦 阿昔洛韦 临床症状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7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组,另同期选择70例宫颈炎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参照组,患者临床数据资料给予整合分析,行回顾分析,统计研究组与参照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应用比较分析法对相关临床数据给予数据对比。 结果:研究组中宫颈癌患者的HPV阳性率为89.29%,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的HPV阳性率为60.00%,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的HPV阳性率为66.66%,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HPV阳性率为90.90%,参照组宫颈炎患者的HPV阳性率为17.14,经分析发现恶性程度越高,HPV 阳性率也就越高,P<0.05。结论:HR-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有着正相关关系,临床上,阻断HR-HPV感染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宫颈癌。

  • 标签: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宫颈癌 癌前病变 HPV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维生素D与布拉酵母菌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增用维生素D与布拉酵母菌,比较实际疗效。结果  观察组各症状改善用时均短于对照组(P<0.05),IL-2、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及布拉酵母菌联合治疗,有助于提升实际疗效,促进症状消退,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 标签: 轮状病毒性肠炎 布拉酵母菌 维生素D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时,探究所用药物中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的实施效果。方法:电脑随机法指导下,将符合本研究入组条件的72例患儿分组,主要包括:对照组、实验组,两个组别抽取患儿检查后,在临床上明确为:病毒性脑炎,入院时间方面,介于2021年9月至2023年4月;其中,阿昔洛韦为对照组提供,更昔洛韦为实验组提供,比较最终效果。结果:关于总有效率,病毒性脑炎患儿在阿昔洛韦治疗后的计算数据为75.00%(27/36),更昔洛韦治疗后的计算数据为94.44%(34/36),比较结果得出:后者高于前者,实验组更具优势,P<0.05。结论:临床治疗阶段,相较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效果确切,有利于减轻病毒性脑炎患儿疾病症状,促进总有效率提升,可推行、使用。

  • 标签: 小儿病毒性脑炎 总有效率 阿昔洛韦 更昔洛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妊娠合并艾滋病治疗中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80例自2021.10-2022.9期间收治的妊娠合并艾滋病孕妇,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孕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40例/组,对照组孕妇采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齐多夫定+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新生儿HIV感染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感染HIV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运用到妊娠合并艾滋病患者临床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HIV感染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切实保障母婴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妊娠合并艾滋病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mRNA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宫颈病变患者,研究总例数200例,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1日-2016年2月10日之间,总例数采取抽签分组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实施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mRNA检测)、对照组100例(实施TCT检测),将两组的阳性率、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宫颈病变患者阳性率85.00%显著高于对照组阳性率(P<0.05);观察组宫颈病变患者宫颈病变患者灵敏度82.00%和特异度79.00%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mRNA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具有较高的阳性率、灵敏度和特异度。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mRNA检测 宫颈病变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公共卫生领域卫生健康标准之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应用效果。方法:明确新冠肺炎防控中所所涉及到的公共卫生领域卫生健康标准,将涉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各类防疫标准与国家相关指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常规标准都为国家指南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但国家指南更具有针对性,符合新冠病毒肺炎防疫的实践工作。结论:应当着重执行国家指南,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各领域标准以起到更好的防疫效果。

  • 标签: 公共卫生领域 卫生健康标准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