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民族作品中存在着由于些作者性别、种族差异等特点呈现出表述方式多样性的特点。女性民族作者文本中更多采用复调式的叙述方式来建构一种让渡式作者权威,特别在少数族裔女性学者民族文本中,常采用第一人称复数的主体表述,给予受访人声音的同时,也将女性身份与族裔身份相关联,具有明显的实验性写作特征。

  • 标签: 第一人称复数 复调 民族志作品
  • 简介:摘要人并不仅仅受理性的支配,还会受行为和思维的制约。而行为规范其实就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习惯,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外化向内化的转变。因此,在对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时,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来加强对小学生的教育,使得小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入接受这种养成教育,从而将其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 标签: 小学生 德育教育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 简介:1968年,王润华教授在威斯康辛大学受业于周策纵先生门下,其时他已有诗集《患病的太阳》和散文集《夜夜在墓影下》行世,显露出不俗的创作天赋。周先生欣赏弟子写诗为文的才华,但又不免对其做学术研究的潜质暗自担忧。然而,他很快就发现其担忧是多余的;第二年,王润华教授仅用了两个学期就完成了《郁达夫在新马和印尼》的硕士论文,展示了他良好的学术研究的禀赋,并从此开始了他的诗人和学者的生涯。3年后,还是在这里,王润华教授从早晨到午夜,以图书馆为家,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司空图的生平及诗学理论》。1973年,他到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任教,正式踏上了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不归之途,并以其诗人的才情,澹趣的心境,稳健扎实而不事夸饰的治学作风在唐代诗歌、明清小说、比较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及世界华人文学等诸多领域,广采博纳,阐幽发微,屡有新见。

  • 标签: 诗人 比较文学 华人文学 夸饰 唐代诗歌 为文
  • 简介:前些年有人提出“大散文”的观念,主张“散文乃一切文章”。之后虽有不少人赞同,但近来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锡庆树起了“艺术散文”大旗与之抗衡,他认为“大散文”主张是“对‘现代散文’(文学四体之一)的一种否定和倒退”,其最大弊患是“使散文的‘范畴’无从界定,‘审美特征’无法规范,使它继续成为除诗歌、小说、戏剧之外驳杂纷乱文体的一个‘收容所’和‘大杂烩’”。“再这样‘大散文’地纠缠下去,散文必死无疑”。刘锡庆认为,“散文欲提升,文体宜净化”。他所提倡的“艺术散文”是把杂文、随笔、报告文学、史传文学都排除在外的这么一种散文,他认为上述那些文体都应当从

  • 标签: 艺术散文 艺术观照 心灵世界 散文集 “大散文” 刘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