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特异性结核病抗体的诊断价值和对肺炎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73例结核病,1054例肺炎及93例正常儿童进行血清特异性结核抗体检测,用PPD皮试作对照。结果结核组、肺炎纽及正常组的PPDlgG/IgM阳性率分别为65.75%、10.91%及3.22%。肺炎组与正常组比较X^2=5.47、P<0.05肺炎组符合儿童结核病诊断者17例、占1.01%占肺炎组结核抗体阳性病例的14.78%。ELISA法的敏感性为0.658特异性为0.968,阳性预测值为0.941,阴性预测值为0.782。结论检测血清PPPlgG/IgM有辅助结核诊断价值肺炎患儿的结核感染高于正常儿童,故应作为结核的重点防治对氛注意从中发现结核病患儿。

  • 标签: 肺炎 血清 结核病 PPD 正常 结核抗体
  • 简介:目的通过对TORCH—IgM、IgG检测,找出引起育龄妇女宫内感染的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弓形虫(TOX),在我市育龄妇女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和流行规律,探讨导致先天性缺陷的高危因素,探索不同层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与医疗保健机构可持续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内容、途径、方法、规范和支撑条件,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工作机制,从而建立起覆盖广、多层面、力度强、协作好的出生缺陷干预模式,研究出生缺陷干预对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促进作用,为制定本市未来人口发展的目标模式和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有力证据。方法TORCH—IgM采用捕获法,IgG采用双抗夹心法。2003~2005年共检测4572例。结果TORCH-IgM阳性分别是:CMV78例、RV53例、TOX50例,阳性率分别是:1.71%、1.16%、1.09%。TORCH-IgG阳性分别是:CMV3045例、RV3168例、TOX2569例,阳性率分别是:66.60%、69.29%、56.19%。结论对孕妇的产前TORCH筛查诊断,采取相应防治措施,这对优生优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TORCH IGM IGG 检测 育龄妇女 优生优育
  • 简介:摘要:机械设备是企业生产的坚实基础,有了设备的良好运行,才能保证工艺生产的连续稳定。凭借生产操作稳定、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等优点,IGM龙门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铁路装备行业。为使

  • 标签:
  • 作者: 孟鑫 吕静静 冯艺 窦璇 赵雪 梁晓峰 王富珍 徐爱强 颜丙玉 张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管理所 山东省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济南250014,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济南250012,中华预防医学会,北京10002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北京100050,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管理所 山东省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济南250014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济南25001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疫苗(HepB)初次免疫正常及高应答婴儿初次免疫后10年的抗体持久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9年8—9月,以山东省济南、潍坊、烟台和威海市为研究现场,按照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838名按照“0-1-6”程序完成5 μg重组酵母HepB初次免疫的正常应答及高应答[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100 mIU/ml]的7~12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基线调查时(T0),采集研究对象静脉血3 ml,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婴儿的月龄、性别、出生体重、是否早产、出生胎次、分娩地点以及母亲HBV感染状况等信息。分别于2014年6—7月(随访5年)、2019年6—7月(随访10年)(T1),采集对象静脉血2 ml,采用CMIA方法检测抗-HBs、抗HBc,对抗-HBs<10 mIU/ml者采用CMIA法检测HBsAg。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T1时抗-HBs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的影响因素。结果1 838名研究对象进行10年随访,共随访到1 359名对象,随访率为73.94%(1 359/1 838);其中,男童占51.15%(625名)。研究对象抗-HBs阳性率由T0时的100.00%降为T1时的53.44%(95%CI:50.59%~56.26%),降幅为46.56%,年均递减率为6.07%;研究对象抗-HBs GMC由T0时的607.89(95%CI:579.01~642.62)mIU/ml降为T1时的16.44(95%CI:15.06~18.00)mIU/ml,降幅达97.29%,年均递减率为30.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相比,未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的T1时抗-HBs 阳性率较低,OR(95%CI)值为0.25(0.07~0.71);与T0时GMC<1 000 mIU/ml者相比,GMC≥1 000 mIU/ml者的T1时抗-HBs 阳性率较高,OR(95%CI)值为2.29(1.76~2.97)。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相比,未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的T1时抗-HBs GMC较低,β(95%CI)值为-0.50(-1.24~0.24);与T0时GMC<1 000 mIU/ml者相比,GMC≥1 000 mIU/ml者的T1时抗-HBs GMC较高,β(95%CI)值为0.81(0.62~1.05)。结论5 μg重组酵母HepB初次免疫正常及高应答婴儿免疫后10年抗体水平有所下降;抗体持久性主要与是否及时接种首针疫苗、初次免疫结束时抗-HBs水平有关联。

  • 标签: 肝炎疫苗,乙型 婴儿 正常及高应答者 抗体持久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预防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经鼠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Con-A)建立小鼠AIH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预防组Con-A注射前1 h经鼠尾静脉注射途径给予20 mg/kg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对照组注射200 μL PBS。分别于Con-A或PBS注射后3、8、12和24 h取血清,通过比色法检测血清AST、ALT水平。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6、IL-1β、IFN-γ、IL-4、IL-17A、IL-10和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水平。于Con-A或PBS注射后12 h取肝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浸润至肝脏的淋巴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盒子转录因子(TBX21)、GATA结合蛋白3(GATA3)、RAR相关孤儿受体C(RORC)和CXCL10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脏CXCL10表达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预防组Con-A注射后8、12和24 h的血清ALT、AST、IL-1β、IFN-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45.8±190.3) U/L比(865.8±237.7) U/L、(947.6±267.9) U/L比(1 448.0±403.5) U/L和(508.6±131.1) U/L比(976.6±207.6) U/L;(620.7±132.0) U/L比(952.9±106.8) U/L、(801.6±212.0) U/L比(1 424.8±236.0) U/L和(632.1±117.8) U/L比(1 008.3±187.5) U/L;(31.38±10.12) ng/L比(48.12±11.53) ng/L、(39.34±11.40) ng/L比(60.00±14.17) ng/L和(29.49±8.22) ng/L比(46.89±5.50) ng/L;(432.93±66.82) ng/L比(674.66±97.88) ng/L、(655.09±169.17) ng/L比(937.90±166.36) ng/L和(263.40±54.97) ng/L比(410.74±86.64)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0、2.308、4.263,4.374、4.860、3.806,2.440、2.541、3.939,4.560、2.660、3.210;P均<0.05)。预防组Con-A注射后3、8、12和24 h的血清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 075.79±303.77) ng/L比(1 914.48±317.80) ng/L、(1 945.97±271.85) ng/L比(2 100.80±378.42) ng/L、(1 578.60±504.54) ng/L比(2 525.40±406.55) ng/L和(1 020.64±280.03) ng/L比(1 582.00±311.96)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6、2.903、3.267、2.994,P均<0.05)。预防组Con-A注射后3 h的血清CXCL10水平和肝脏组织CXCL10 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Con-A注射后3和8 h肝脏组织中T-bet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1 755.8±148.1) ng/L比(2 102.0±334.0) ng/L,7.20±3.00比27.60±1.90,6.94±2.29比15.20±3.48和9.38±3.48比18.17±4.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6、2.623、4.427、3.673,P均<0.05)。预防组与对照组Con-A注射后3、8、12和24 h的血清IL-4、IL-17A和IL-10水平,以及GATA3和RORC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在小鼠AIH模型中具有一定预防效果,其可能通过拮抗TNF-α减少肝脏CXCL10表达,使Th1和CD8+T淋巴细胞向肝脏浸润减少,同时通过减少炎性因子对T淋巴细胞的活化来降低T淋巴细胞对肝细胞的损伤而发挥预防作用。

  • 标签: 肝炎,自身免疫性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 趋化因子CXCL10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双抗原夹心法化学发光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诊治的65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患者血清标本开展本次试验研究,65例标本均分别进行间接法检测(对照组)和双抗原夹心法检测(观察组),比较两组检测效果。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检测灵敏度均为100%,组间比较无差别(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检测特异度分别为92.63%和98.4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 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过程中应用双抗原夹心法化学发光检测能够获取到更好的检测效果,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高,可以为患者后续治疗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双抗原夹心法 化学发光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化学发光法酶免疫分析(CLIA)与胶体金法检测丙肝抗体(HCV-Ab),因其快速﹑灵敏﹑操作简便﹑得到广泛推广,在全国大部分实验室得到推广应于,丙肝病毒抗体(HCV-Ab)输血前筛查检测。用两种方法对我院2012年-2014年入院患者输血前筛查,收集116例弱阳性HCV-Ab标本,S/CO值在1.5~11.0间的阳性血清标本,即临界值附近的阳性血清标本然后用CLIA法和胶体金法同时检测,对比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结果CLIA法检HCV-Ab阳性标本116例,灵敏度为100%,而胶体金只检出19例阳性标本,S/CO值在6.1~11.0时胶体金的灵敏度为16.4%,S/CO值≤6.0时胶体金法则无法检出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CLIA,胶体金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感染肝炎(HBV)、丙型病毒感染肝炎(HCV)患者血清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875例HBV、563例HCV、488例体检健康者(HC)的抗核抗体谱(ANAs)阳性分布;根据病毒性肝炎患者抗核抗体谱结果情况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肝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纳入有完整资料的患者为456例。结果HBV患者的ANAs阳性率为18.40%,HCV患者为11.90%,HC患者为4.10%,病毒性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的ANAs阳率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毒性肝炎组的ANAs阳性率与H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的抗体有:抗dsDNA抗体、抗Nucleosome抗体、抗Histone抗体、抗SSA/Ro60抗体、抗SSA/Ro52抗体、抗SSB抗体、抗AMA-M2抗体、抗CENP-B抗体。最常见SSA/Ro52抗体阳性;病毒性肝炎组ANAs性别比较,阳性组女性多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肝炎患者ANAs阳性组AST、ALT、GGT、TBI均高于阴性组,白蛋白ALB水平低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性肝炎患者ANAs阳性组IgG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检测病毒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多项抗核抗体谱,有助于了解机体的免疫状况,对疾病的临床诊疗和转归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抗核抗体谱 乙型病毒感染肝炎 丙型病毒感染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母亲婴儿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及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血清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anti-HBs)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新生儿科收治的母亲HBsAg阳性、生后进行HBIG及乙肝疫苗联合免疫且在联合免疫后24 h内进行乙肝五项检查的新生儿,收集母亲及新生儿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联合免疫后24 h内血清anti-HBs结果将患儿分为低免疫状态组(anti-HBs<100 mIU/ml)和高免疫状态组(anti-HBs≥100 mIU/ml),比较两组母亲HBeAg状态、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载量、围产期相关因素及婴儿7月龄时乙肝五项随访结果。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207例,联合免疫后24 h内98.6%(204/207)血清anti-HBs水平>10 mIU/ml,81.2%(168/207)血清anti-HBs水平≥100 mIU/ml。单因素分析显示,高免疫状态组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低于低免疫状态组,母亲年龄>35岁、母亲HBeAg阳性及母孕28周血清HBV-DNA载量≥108 IU/ml比例高于低免疫状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是影响HBsAg阳性母亲婴儿生后24 h内血清anti-HBs滴度的相关因素。HBsAg阳性母亲婴儿7月龄时anti-HBs水平与联合免疫后24 h内血清anti-HBs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BsAg阳性母亲婴儿联合免疫后24 h内血清anti-HBs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与7月龄血清anti-HBs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肝炎,乙型 免疫,主动 免疫,被动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与血清MP-IgM抗体滴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儿科确诊的MPP患儿共146例,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症组85例和重症组61例;另根据血清MP-IgM抗体滴度分为低滴度组48例(MP-IgM 1︰80)、中滴度组51例(MP-IgM 1︰160、1︰320)和高滴度组47例(MP-IgM≥ 1︰640)。比较不同病情程度组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NLR、血清抗体滴度,比较不同血清MP-IgM抗体滴度组患者CD64指数和NLR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D64指数、NLR水平与血清抗体滴度的相关性。结果重症组患者CD64指数、NLR、血清MP-IgM抗体滴度[(8.2 ± 1.7)、(5.8 ± 1.2),血清MP-IgM抗体滴度1︰80者12例(19.7%)、1︰160者13例(21.3%)、≥ 1︰320者36例(59.0%)]均显著高于轻症组[(5.3 ± 1.1)、(4.1 ± 0.6),血清MP-IgM抗体滴度1︰80者36例(42.3%)、1︰160者26例(30.6%)、≥ 1︰320者23例(2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11.633、10.576,χ2 = 15.676,P均< 0.001)。高滴度组患者CD64指数和NLR水平分别为(8.03 ± 1.69)和(5.94 ± 1.35),均显著高于中滴度组[(6.42 ± 1.53)和(4.68 ± 0.87)]以及低滴度组[(5.26 ± 1.08)和(4.02 ± 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3.321、44.226,P < 0.001);中滴度组患者CD64指数和NLR水平高于低滴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4.653、3.961、P < 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D64指数、NLR水平与血清MP-IgM抗体滴度均呈正相关(r = 0.611、0.608,P均< 0.001)。结论CD64指数、NLR与血清MP-IgM抗体滴度呈正相关,随着MPP患儿病情加重,3项指标水平均升高,同时检测3项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MPP患儿病情,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标签: 肺炎支原体肺炎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抗体滴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的精密性和方法学符合性。方法用CLSI(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EP12-A2和EP15-A2文件两种方法评估试剂精密性。制备C50、C50-20%、C50+20%浓度样本,每个浓度样本重复检测40次,验证C50±20%是否在C5~C95区间之外。选择3个浓度的样本,每个样本每天重复测定4次,持续5 d,计算总不精密度。方法学比对参考EP12-A2文件,与临床诊断标准比对,计算灵敏度和特异性;与同类ELISA法进行方法学比对,计算符合率和Kappa值。结果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的总不精密度小于6%。C50±20%浓度在C5~C95区间之外,精密性验证通过。以核酸为临床诊断标准,灵敏度为95.2%(95%CI:77.3%-99.2%),特异性为98.0%(95%CI:95.6%-99.1%),Kappa值=0.839(P<0.05)。与酶联免疫法同类产品的阳性符合率为53.3%(95%CI:40.9%-65.4%),阴性符合率为:93.9%(95%CI:95.0%-98.4%),总符合率为91.3%(95%CI:88.4%-93.6%),Kappa值=0.574(P<0.05)。结论全自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精密性良好,与临床诊断标准符合率高于与同类ELISA方法试剂的符合率,可满足临床应用需求。

  • 标签: 呼吸道合胞病毒 IgM抗体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 EP12-A2 EP15-A2 性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成年人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初次免疫(初免)无应答者再次免疫(再免)后8年的抗体持久性。方法2009年8-9月选择济南市章丘区农村社区作为研究现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8~49岁、本地常住人口、既往无HBV感染史和HepB接种史、健康状况良好者。按照“0-1-6”程序完成3剂次HepB初免的无应答成年人进行3剂次再免,分别于再免后1个月(T1)、2年、4年和8年采集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抗-HBs、HBsAg和抗-HBc。结果再免后T1、2年、4年和8年时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5.12%(549/645)、60.60%(283/467)、55.90%(199/356)和55.09%(222/403),其中前2年、3~4年和5~8年的年均递减率分别为15.62%、3.96%和0.36%;抗-HBs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153.92、21.43、15.02和13.68 mIU/ml,其中,前2年、3~4年和5~8年的年均递减率分别为62.69%、16.28%和2.3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再免后8年抗-HBs阳性率和GMC均与T1时抗-HBs水平独立相关,与T1时抗-HBs GMC<100 mIU/ml者相比,T1时GMC为100~和≥1 000 mIU/ml者再免后8年抗-HBs阳性率(OR值分别为14.13和62.91)和GMC(β值分别为1.88和3.24)均较高(均P<0.001)。再免后8年无HBsAg阳转者,抗-HBc阳转率为14.14%(57/403)。结论成年人HepB初免无应答者3剂次再免后,抗体在前4年衰减较快,5年后进入稳定状态,再免后8年多数人抗-HBs仍维持在保护水平之上;抗体持久性主要与再免1个月时的抗体水平有关。

  • 标签: 乙型肝炎疫苗 无应答者 免疫 抗体持久性 成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线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qHBcAb)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其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0日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91例(HBV-ACLF组),并纳入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50例(CHB组)及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50例(HBV携带组)为对照,收集qHBcAb、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HBV DNA等基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qHBcAb、HBsAg和HBV DNA数据进行对数转换。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qHBcAb水平与生存结局的相关性;随访90 d,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qHBcAb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HBV-ACLF组基线qHBcAb水平为(4.83±0.42)IU/ml,高于CHB组[(4.59±0.54)IU/ml]及HBV携带组[(3.86±0.74)IU/ml](P均<0.05)。随访90 d后,HBV-ACLF组生存46例(50.5%),死亡45例(49.5%)。生存患者基线qHBcAb水平高于死亡患者[(4.93±0.22)IU/ml比(4.70±0.52)IU/ml,P<0.01]。生存和死亡患者在甲胎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抗凝血酶Ⅲ活性、血小板计数、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是否合并肝性脑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基线qHBcAb是患者90 d生存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HR=0.027,95%CI 0.001~0.696,P<0.05)。基线qHBcAb水平预测肝衰竭患者90 d生存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9(95%CI 0.525~0.752,P<0.05),截断值为4.89 IU/ml。基线qHBcAb≥4.89 IU/ml患者累积生存率高于基线qHBcAb<4.89 IU/ml患者(P<0.05)。结论基线qHBcAb水平与HBV-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可能作为预测HBV-ACLF临床结局的一种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当qHBcAb<4.89 IU/ml时,患者病死率较高。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式探针法在分析、分选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特异性B细胞以及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发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伯胺标记法制备HCV特异性探针;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选HCV特异B细胞,并体外通过单个B细胞抗体克隆技术从分选的HCV特异性B细胞中克隆表达抗体;应用ELISA技术和假病毒中和试验检测抗体的结合活性以及中和活性。结果探针法能有效地检测HCV特异的记忆性B细胞,HCV患者探针阳性细胞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U=0.0004, P <0.0001)。通过单细胞分选HCV特异的记忆性B细胞,体外克隆表达获得6个单克隆抗体,其中有5个与HCV膜蛋白具有结合活性,2个显示具有较强中和活性。结论伯氨标记法制备HCV特异性探针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探针制备方法,结合流式细胞术可用于HCV特异B细胞的检测以及分选。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中和抗体 探针 疫苗 记忆性B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阳春市3~6岁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免疫状况,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阳春市5个镇(街道)的5所幼儿园和10个村委会,每所幼儿园随机抽取学前、大、中、小班各1个,被抽中班级的儿童均为调查对象,另外在每个村委会抽取30名3~6岁学龄前散居儿童亦作为调查对象,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调查728名3~6岁学龄前儿童,HBsAg携带率为0.14%,抗-HBs阳性率为70.94%。有加强免疫史的儿童抗-HBs阳性率为92.90%(157/169),明显高于只完成基础免疫儿童的64.93%(348/536)(P<0.05);高年龄段(6岁)儿童抗-HBs阳性率41.18%(21/51)明显低于低年龄段(3~4岁)儿童73.10%(250/342)(P<0.05),而在有加强免疫的儿童中该差异则不明显(P>0.05);男、女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8.54%(292/426)和73.84%(223/302),有免疫史的农村、城镇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8.12%(282/414)和74.68%(233/312),有免疫史的托幼、散居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1.96%(272/378)和69.83%(243/3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阳春市3~6岁学龄前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率较高,抗-HBs阳性率还有待提高。抗-HBs阴性的儿童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

  • 标签: 儿童 学龄前 肝炎病毒 乙型 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HCV病毒载量及HVC抗体水平变化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医院诊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8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患者HCV-RNA病毒载量进行测定,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HVC抗体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研究中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HCV-RNA阳性37例,阳性率54.41%;②随着患者的HCV抗体S/CO值越高,HCV-RNA的阳性率越高,分别为11.76%、45.45%、86.21%(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HCV-RNA阳性检出率与其HVC抗体水呈正相关,随着患者的HCV抗体S/CO值的升高患者的HCV-RNA阳性率升高。

  • 标签: 慢性丙肝 HCV病毒载量 HCV抗体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分析我镇8~15岁年龄组的771名中小学生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抗体的情况,找出中小学生按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维持状况及规律,提出需要再次接种疫苗的指导性意见。方法采集指尖末梢血,用乳胶法(艾博生物医药杭州有限公司生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被检测的771名中小学生中,只有24人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其余747人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均为阴性,阳性率3.11%。结论我镇所属的县第三中学三至九年级中小学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较低,及时有效地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佳途径。

  • 标签: 中小学生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双抗原夹心法和间接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2月,选取对象:在无偿献血工作站抽取的血液标本1000份,对所有样本进行双抗原夹心法和间接法两种检测方式,以分析其阳性检出率以及准确性。结果:实施不同的检测法中,与确认试剂检测出的150例对比,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的敏感性为96.67%,特异性为99.41%,采用间接法检测敏感性为90.00%,特异性为98.23%;同时与间接法的阳性检出率90.00%相比较,双抗原夹心法的阳性检出率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