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长骨扩展症极为少见,病因不明,又称蒲艾氏病,为家族性干骺发育不良,系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家族性异常病变。我院于2007年10月16日收治对称性长骨扩展症患者1例,报告如下。

  • 标签: 长骨扩展症 对称性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 简介:  胃平滑肌瘤起源于胃的平滑肌组织,主要起自胃壁肌层,少量起自黏膜肌层或血管壁肌层,临床少见,资料表明约占胃肿瘤的1%,其诊断主要靠X线检查.现将我院X线诊断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胃平滑肌瘤9例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例胃 平滑肌瘤 线诊断
  • 简介:先天性腹膜后横结肠是一种罕见的腹腔脏器先天性异位。由于横结肠的异位,使其它脏器或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异常。我们在行胃大部切除术时曾遇到一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32岁,上腹部规律性疼痛10年,加重1年,伴有喛气、返酸。经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窦炎,于1992年3月2日入院。体检:T36.5℃,P70次/min,BP16/10kPa。心肺(一),腹软,剑突下深压痛,肝、腺未触及。血常规、肝功能检查均正常。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于1992年3月5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结肠前胃

  • 标签: 切除术 硬膜外麻醉 慢性浅表性胃炎 上腹部 胃窦炎 胃镜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该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一般规律及特征,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收集整理的159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按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最多,共69例占43.40%;静脉滴注方式引起ADR99例占62.26%.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普遍,共81例占50.94%.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特别应注意观察老年人用药过程,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分析 报告
  • 简介:泪小管断裂是眼睑挫裂伤中最常见的眼病,主要表现为溢泪。我院于1999年3月至今共收治87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均有明确眼外伤史,女31例,男56例,均为单眼,其中右上睑3例,左上睑1例,右下睑37例,左下睑46例,年龄11个月~57岁。1.2治疗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术区皮肤,铺盖无菌巾。1%丁卡因表面

  • 标签: 泪小管断裂 吻合术 泪小管闭塞 硬膜外导管 手术显微镜 丁卡因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2月-2006年10月的LC126例临床资料。结果除7例术中困胆囊三角区粘连致密无法解剖、胆囊息肉合并有右肝叶前缘血管瘤中转开腹外,其余119例均在LC下完成,1例术后出血行二次剖腹探查,另1例术后梗阻性黄疸进行性加重,行2次胆肠吻合手术治愈。结论LC创伤小、恢复快,是胆囊良性病变的首选方式。

  • 标签: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iDa)发生的特点,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08年至2010年收集的38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采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89例报告中,60岁及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有201例(占51.67%);女性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较男性高;涉及的药品中,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循环系统用药、抗微生物药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各占22.88%,22.88%,12.85%);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反应最多(28.79%);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5例(1.29%);好转303例,治愈86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循环系统用药、抗微生物药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点,临床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监测 合理用药 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式较多。本组病例行全胃切除或保留幽门近端胃次全切除后,取回盲部肠段代胃消化道重建,并进行术后观察,取得较好的疗效与生活质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行胃癌全胃或近端胃次全切除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52岁。胃体部癌12例,胃底癌6例,残胃癌2例,皮革胃2例。随机分为2组。A组保留幽门的近端行胃次全

  • 标签: 保留幽门 回盲部 消化道重建术 胃次全切除 回盲肠 倾倒综合征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我院2012–2016年临床各科室收集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共计718例ADR监测报告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结果:718例ADR中,临床医护人员填报率28.41%,药学人员填报率71.59%;发生ADR患者女性(54.04%)略高于男性(45.96%);患者平均年龄(63.4±1.1)岁,老年患者发生率高;涉及的药物分类中,抗感染药物所致ADR发生率高(315例,37.59%),其中头孢类抗感染药物最多(134例);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所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8.77%;ADR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占比最多(47.59%)。结论:我院ADR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临床提供了ADR方面的相关信息支持,进一步达到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收集的114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4例ADR中,青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60.5%(69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2.1%(105例);抗菌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65.8%(75例);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33.1%(56例)。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展开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统计 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本院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本院2012年1~12月临床各科室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ADR61~80岁年龄段多发,静脉给药导致ADR占绝大多数,抗微生物药尤其头孢菌素类是引起ADR的高危药物,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结论重视ADR工作,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的用药。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抗微生物药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