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正>“意境”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熟识了,可是目前谈论它的仍非常多。看来人们对“意境”是既熟识又陌生,用别林斯基的话来说,意境还是个“熟识的陌生人”。我们所以对“意境”感到既熟识又陌生,那是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向抽象化倾向演变,使它犹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司空图语)以致我们想要碰到它不难,而想抓住它却又不易。有一种广为大家所接受的看法,认为“意境”是:作者主观之“意”(思想感情)与现实生活之“境”(生活形象)的辩证统一。李泽厚在《美学论文集·“意境”杂谈》中,又更早地详说为:“‘境’和‘意’本身又是两对范畴的统一:‘境’是‘形’与‘律’的统一;‘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在情、理、形、神的

  • 标签: 王国维 司空图 人间词话 别林斯基 境界 思想感情
  • 简介:意境是艺术家把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的生活形象融为一体后形成的艺术境界。从主观方面看,好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表现。艺术家独特的观察事物角度、独特的情趣、性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构筑了作者意境的个性化。从客观方面看,好的意境总是对艺术家独特的生活环境或直接或曲折的反映,因此作品中的意境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同时代的文艺作品意境的表现不同,同一时代艺术家作品中的意境也是互异的。屈赋中的意境既表现了伟大爱国诗人的个性,又反映了屈原独特的生活环境,因此这种意境必然有它的特质。

  • 标签: 意境 屈赋 文艺作品 生活环境 艺术家 审美体验
  • 简介:美学现代化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时代文艺美学家们的一项重要使命。当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继承与发展”的理论来整体性地审视中国美学现代化这一历史性课题时,我们有理由从两个方面去分而言之,即中国古代美学话语亟待完成的现代性转换和中西诗学文化传统在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交流。然而,这两个方面并非是孤立、割裂的,而是互相包容、互相渗透的。实际上,我们往往在论述前者的同时已经在言及着后者,而反之亦然,其差别只是在于实施这一现代化工程时所选择的突破口不同而已。在通过对中西古代美学思想发展历史进行一番匆匆的巡礼之后,我们发

  • 标签: 艺术审美 意境 境界美 审美特征 掌握世界 美学思想体系
  • 简介:何其芳前期的散文,风格华美典雅,意境空灵精致。方敬曾这样评论:“无论从思想感情或者艺术表现来看,同他的诗都很相似——他的早期散文,有些可以说是不分行的诗或者散文诗,也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在众说纷纭中,何其芳的散文似乎徘徊于“诗”与“文”的边缘。

  • 标签: 散文意境 诗歌意境 何其芳 审美特征 艺术表现 思想感情
  • 简介: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是北宋词坛上雅俗共赏的婉约派词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评:"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①较准确地归纳出少游词情感深挚、韵味含蓄的特点。

  • 标签: 秦观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意境 纯美 苏门四学士 雅俗共赏
  • 简介:"书为心画,诗为心志",书法和诗词有着深厚的渊源与联系,对于书法创作诗词,更是有着深化艺术内涵的重要重要。高水准的书法创作,应将文字内容与艺术效果相统一,书写的情感与诗词的情感相和谐,才能达到"词翰双美、诗书共韵"的境界,苏轼《寒食帖》的创作为我们提供了诗、书高度融合的经典样式。

  • 标签: 诗词 书法 情感 融合 意境
  • 简介:2015年是《宋元戏曲史》首个单行本发行的第100个年头。1913年初,王国维完成了《宋元戏曲史》的撰写,并于当年在《东方杂志》上连载,直至1915年,商务印书馆才首次将其结集出版。书中,王国维引入“意境”来探析元曲之美,历来颇受赞誉。一百多年以来,王氏所建构的“戏曲意境”理论也已深入人心,且影响深远,但也曾一度在特殊时期遭受忽视,甚至被批判、被利用,直到新时期之后,才得到重新认识和公正评价。在这一百年的研究过程中,学界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王国维“戏曲意境”说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不断丰富和延展,但依然在许多方面存在空白,许多问题依然值得继续深入。兹将百年来学界关于王国维“戏曲意境”说的研究按照时间线索进行梳理,分三个时间段——回顾、评述,以期对近百年的王国维“戏曲意境”说研究有一个良好的整体把握。

  • 标签: 戏曲意境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述评 《东方杂志》 时间线索
  • 简介:<正>艺术实践是美学理论的“物化形态”,美学理论是艺术实践的“观念形态”,二者形态各异,但又互为表里。从实践上讲,中国的古代艺术是以“诗”为主,“诗中有画”;西方的古代艺术是以“画”为主,“画中有诗”。从理论上讲,中国的古代美学以“言志”说”开端,发展为“意境论”;西方的古代美学以“摹仿说”开端,发展为“典型论”。前者从抒发主观的意志开始,最终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后者从再现个别的物象开始,最终实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二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出发,共同完善了古代美学的和谐理想。“摹仿”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摹拟、仿制,它是西方以再现为主的古典主义艺术所不容通避的理论问题。“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

  • 标签: 典型论 古典主义 个性与共性 物化形态 现实世界 意志
  • 简介:1.王维受到佛教的熏染,把"寂静"理解为自然与人类即世界的本质.他提出"色即是定"的命题,为看空的感知活动设定了认识论基础.作为一种审美静观,它构成了中国传统与印度传统的完美融合,并为意境的诞生创造了条件.2.王维的山水小诗意境,置自然于刹那直观之下,教会了中国人如何从自然获得纯然清寂的观:王维达到了纯粹看和纯粹听;诗歌意象终于深化为纯粹现象.3.陶渊明、谢灵运和王维,推动着一个以二位一体的感知自然和体认自我为要旨的诗歌运动.王维的山水小诗,一方面退出陶潜田园诗对自然的亲和及其自然主义背景,另一方面退出谢客山水诗对自然的觉悟及其意象主义背景,终于转到了对自然作纯粹直观的美学立场上.

  • 标签: 王维 纯粹看 纯粹听 山水小诗 意境美学 纯粹直观
  • 简介:从1954年到今天的六十五年,除去插队和徐州十年,王安忆在上海弄堂居住了五十多年。对一个作家来说,这个极其宝贵的生活素材宝库,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她小说创作的观念①。如此看,弄堂生活哲学不光涉及作品人物,还暧昧曲折地折射着作家看世界和生活的角度。

  • 标签: 生活哲学 小说人物 王安忆 弄堂 外观 1954年
  • 简介: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小学生的作文训练時,应当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如何在小学作文训练中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 标签: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培养观察能力
  • 简介:总是从外部角度谈诗歌,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是个危险,这表明,要么这个研究者对诗歌的内部是缺少敏感性的,要么干脆就是缺少进入诗歌内部的能力。但从另一方面说,这样谈论又有某种不得已的因由,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艺术问题都社会化了,所以免不了要从外部角度进行辨析和观察。本文主要以对2007年诗歌的阅读为感受基础,从几个现象出发,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 标签: 诗歌 地理 艺术问题 研究者 敏感性 社会化
  • 简介:<正>一、不可“一以意造”,应“神与万物交”苏轼曾以酿酒、烹饪等力例,指出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制作出来的东西其“美恶不齐”却可以相差很远。这是为什么?他说此中有是否掌握了规律的问题,还

  • 标签: 个性特征 客观事物 苏轼论 吴道子 创作态度 精神面貌
  • 简介:周明全是近几年涌现出的青年批评家。他早年学美术,当过媒体记者,后来投职出版业,饱尝人间冷暖,生活阅历丰富,既不是大学文学专业的名门高徒,也不是正规学院派出身。明全从不耽溺于文学批评的理论深度幻觉,也没有堆史料、弄考据的癖好。他的观念有些“复古”,那就是对“文学性”的执着追求。他的批评实践更奇特。

  • 标签: 文学批评 周明 杂家 游牧 文坛 “文学性”
  • 简介:一多年前,我曾经读过柳冬妩的几首诗,感觉这是一个有精神秘密的人,他对生活的切入方式,带着记忆和痛感,也带着一种面对自我的赤诚。他对语言的运用,沉着、缓慢,但用词谨慎、思路清晰,文字并不嚣张,

  • 标签: 整体观察 打工文学 沉默 切入方式
  • 简介:白驹过隙.倏忽之间,新世纪的脚步已走到2004年.回顾这几年来华文散文诗坛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无论是躁动、跃动、律动,还是低迷、沉思、清醒,我们不能不讶异于这段历程之中的变数.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日常、人与心灵及人与人之间等等因素的相互关联驱使下,尤其是在世俗化和商品化的大潮席卷下,新世纪以来即近年来的散文诗坛依然是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而今,即使站在2004年的坐标点上,某些结果似乎还是难以断言或过早下结论.

  • 标签: 华文散文诗 大众文化 审美意识 艺术风格
  • 简介:岁月更替,时光荏苒,仿佛一眨眼之间,2013年就将成为过去。回顾这一年的中国文学创作,依然有很多中国作家把他们的写作精力投注到了长篇小说之中,长篇小说第一文体的地位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保持。

  • 标签: 长篇小说 小说写作 小说文体 多样化 侧面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