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TSRH脊柱固定系统用于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7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调查主体,对其使用TSRH,在完成治疗之后,分析其后Cobb角、伤锥后突角、矢状面指数情况。结果手术之后的Cobb角、伤锥后突角、矢状面指数相比手术之前有明显的改善。前后比较差异非常的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骨折患者使用TSRH固定可以发挥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TSRH脊柱内固定系统 脊柱骨折 治疗有效性
  • 简介:目的:介绍运用TSRH(TexasScottishRiteHospital)脊柱固定系统治疗脊柱胸腰段或腰段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999~2000年用TSRH前路固定系统治疗15例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步骤和体会进行重点介绍。15例病人中,特发性脊柱侧凸14例(其中KingⅠ型12例,单纯腰弯2例),麻痹性脊柱侧凸1例。比较15例患者手术前后冠状面、矢状面Cobb's角变化和躯干移位矫正、顶椎旋转度数改变,并对前路矫形固定的方法进行回顾比较。结果:术前冠状面侧弯角平均为55.8°(35°~78°)。术后平均为14°(4°~33°),矫形率为74.8%。未固定融合的胸侧弯,术前平均为35.9°(26°~51°),术后为21.8°(10°~42°),矫形率为40%。腰段侧弯矢状面弯曲术前为27.9°(-6°~55°),术后为25.7°(19°—33°)。术前躯干移位TS13.4mm(5~28mm),术后3.5mm(0~7mm),术前顶椎偏离平均47.8mm(21~69mm),术后平均10.8mm(3~20mm),C7/CSVL(Centersacrumverticalline)术前19.5mm(6~42mm),术后11.3mm(0~32mm)。术前顶椎旋转均为3°,术后10例正常,4例1°旋转,1例2°旋转。本组病人未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损伤,无感染等合并症。1例病人主诉侧弯凹侧方下肢发凉,考虑手术侧交感神经受影响,引起同侧下肢血管扩张,有发热感。术后3月随诊时症状消失。结论:如果适应症选择得当,TSRH固定系统用于脊柱侧凸前路矫形固定时,具有良好的矫形效果,同时又保留腰椎矢状面生理弯曲,手术并发症少的特点,为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手术方法的良好选择。

  • 标签: 脊柱前路融合 TSRH 内固定 治疗 胸腰段脊柱侧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TSRH联合AF固定系统应用于胸腰段创伤性脊柱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08月-2017年0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胸腰段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单纯予以AF固定系统治疗,观察组(n=30)给予实施TSRH联合AF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要长,而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明显观察组患者术后椎体的复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水肿、切口感染以及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TSRH联合AF固定系统应用于胸腰段创伤性脊柱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恢复其神经运动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实施。

  • 标签: TSRH内固定系统 AF内固定系统 胸腰段创伤性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SRH与AF联合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创伤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16例胸腰段脊柱创伤性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8例。对照组单纯应用AF固定治疗,研究组应用TSRH与AF联合固定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Cobb角、椎体后缘高度、椎体前缘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椎体后缘高度为(96.5±1.5)%、椎体前缘高度为(92.5±2.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5±1.8)%、(84.2±2.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Cobb角(3.5±1.5)°,低于对照组的(5.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RH与AF联合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创伤性骨折效果满意,适于临床应用。

  • 标签: 创伤性骨折 内固定 胸腰段脊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GSS联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术(PL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5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施行GSS联合PLF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0.5-6年,临床优良率92.8%,术后0.5-1.5年拍片,除1例老年患者因严重骨质疏松发生固定松动,植骨未融合外,其余均融合,融合率98.2%。结论应用GSS联合PLF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操作简单,复位满意,神经损伤并发症低的治疗方法。

  • 标签: GSS内固定系统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 腰椎滑脱症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ZPLATE和TSRH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胸腰段椎体结核16例,胸腰段肿瘤4例患者采用结核病灶清除和肿瘤切除加植骨后应用ZPIATE和TSRH固定术。结果:术后2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个月至2年,平均13个月。采用X线、CT及MRI检查,见固定位置满意,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4个月。有神经症状者症状均有所改善。结论:对于胸腰段结核和肿瘤患者,采用结核病灶清除,肿瘤切除加植骨后,应用ZPLATE和TSRH固定疗效满意。

  • 标签: ZPLATE TSRH 内固定术 治疗 胸腰段 椎体结核
  • 简介:目的分析脊柱固定脊柱结核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在化疗的基础上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病灶清除10例,病灶清除加植骨16例,病灶清除植骨加固定39例.结果65例中失访3例,其余患者平均随访2.7年.所有患者切口甲级愈合,术后胸腰背痛均消失、活动障碍均获得明显改善.未行内固定的患者,脊柱融合率为57.6%(15/26),平均融合时间为6.8个月;行内固定的患者,脊柱融合率为95.0%(37/39),平均融合时间为3.2个月.患者的神经功能均获得明显恢复,术后Frankel分级为:B级5例,C级5例,D级20例,E级32例.主要并发症包括血气胸3例,脑脊液漏2例,固定断裂、脱出1例,术后复发1例,股神经激惹征4例.予相应治疗后均治愈.结论脊柱固定可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缩短融合时间,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结核 脊柱 内固定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AF系统固定治疗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7月收治的98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对其进行AF系统固定治疗,并将治疗前后的骨折位置各项指标作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比治疗前后的指标差异,分析AF系统固定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前神经功能分级A级27例,B级25例,C级30例,D级19例,手术后,未见A级患者,B级16例,C级35例,D级47例。患者手术后未见并发症产生,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高度差异明显(P<0.05)。结论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利用AF系统固定治疗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脊柱脊髓损伤,并且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效果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脊柱脊髓损伤 AF系统内固定 治疗效果 总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评价通用脊柱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的分析4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通用脊柱固定系统治疗手术前后临床体征、X线片和CT。结果本组46例均获得了6个月~2年的随访,Cobb’s角由术前平均23.5°恢复至术后2.5°。椎体前缘由术前43%恢复至96%,椎体后缘高度由64%恢复至99%,6个月后椎体高度平均丢失约2mm。神经系统症状均有所恢复。结论通用脊柱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复位准确,固定牢靠,操作简单等优点,特别适合胸腰椎骨折后路减压和复位固定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脊柱固定与通用型脊柱固定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通用型脊柱固定,观察组采用椎弓根螺钉脊柱固定。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和住院时间更短(P<0.05);两组术后Cobb角、椎体后缘高度、椎体前缘高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疗法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脊柱固定与通用型脊柱固定都可以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两者疗效相当,但椎弓根螺钉脊柱固定方法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患者满意度更高。

  • 标签: 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脊柱骨折若是急性暴力所致,多病情严重,可是全身复合伤的一部分,则应积极进行综合治疗,以挽救生命。如果是单纯脊柱骨折,则按骨折的分类和稳定性,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不稳定骨折或伴有神经损伤病人,多主张及时手术治疗,解除椎管内压迫,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 标签: 后路手术内固定 治疗 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固定手术中护理问题及对策。方法本研究对2013年1月至12月35例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固定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寻找手术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在2014年1月至12月的工作中实施。对比2013年和2014年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固定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率的差异。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2014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2013年,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2013年,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存在的问题对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固定手术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升护理工作质量。

  • 标签: 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 术中问题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单纯固定固定与伤椎植骨手术结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本次所选脊柱骨折患者88例均于2016年11月份-2017年11月份在我院接受治疗,将所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参照组44例患者单纯采取固定治疗,研究组44例患者联合固定与伤椎植骨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性。结果治疗后参照组患者观察指标对比研究组脊柱骨折患者显著改善,数据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患者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均发生显著的变化,研究组变化显著,与参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行内固定与伤椎植骨手术结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值得应用。

  • 标签: 内固定 伤椎植骨术 脊椎骨折
  • 简介:脊柱结核99%的病变发生在椎体,可见于任何年龄组.多发生在腰椎,其次是胸椎。病变可以导致脊柱的稳定性丧失.寒性脓肿、死骨等病理产物可以压迫脊髓致脊髓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截瘫。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普通的手术多采用病灶清除,虽可加速治愈结核但脊柱稳定性有所破坏。我科于2006至2008年共收治脊柱结核患者16例,采用病灶清除加植骨固定,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结核 脊柱结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后路手术固定手术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8例脊柱骨折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所有脊柱骨折患者均接受后路手术固定手术。结果38例脊柱骨折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Cobb‘s角明显低于手术治疗前,而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缘高度显著高于手术前,手术前后对比差异较大,统计学意义显示存在(P<0.05)。结论后路手术固定手术应用于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效果较为显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患处疼痛感,促进其骨折脊柱得以尽早复位。

  • 标签: 后路手术内固定手术 脊柱骨折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