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前路融合TSRH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侧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目的:介绍运用TSRH(TexasScottishRiteHospital)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胸腰段或腰段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999~2000年用TSRH前路内固定系统治疗15例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步骤和体会进行重点介绍。15例病人中,特发性脊柱侧凸14例(其中KingⅠ型12例,单纯腰弯2例),麻痹性脊柱侧凸1例。比较15例患者手术前后冠状面、矢状面Cobb's角变化和躯干移位矫正、顶椎旋转度数改变,并对前路矫形内固定的方法进行回顾比较。结果:术前冠状面侧弯角平均为55.8°(35°~78°)。术后平均为14°(4°~33°),矫形率为74.8%。未固定融合的胸侧弯,术前平均为35.9°(26°~51°),术后为21.8°(10°~42°),矫形率为40%。腰段侧弯矢状面弯曲术前为27.9°(-6°~55°),术后为25.7°(19°—33°)。术前躯干移位TS13.4mm(5~28mm),术后3.5mm(0~7mm),术前顶椎偏离平均47.8mm(21~69mm),术后平均10.8mm(3~20mm),C7/CSVL(Centersacrumverticalline)术前19.5mm(6~42mm),术后11.3mm(0~32mm)。术前顶椎旋转均为3°,术后10例正常,4例1°旋转,1例2°旋转。本组病人未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损伤,无感染等合并症。1例病人主诉侧弯凹侧方下肢发凉,考虑手术侧交感神经受影响,引起同侧下肢血管扩张,有发热感。术后3月随诊时症状消失。结论:如果适应症选择得当,TSRH内固定系统用于脊柱侧凸前路矫形固定时,具有良好的矫形效果,同时又保留腰椎矢状面生理弯曲,手术并发症少的特点,为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手术方法的良好选择。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美中国际创伤杂志》 2003年2期
出版日期 2003年02月12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