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自发冠状动脉(SCAD)是非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SCAD主要发生在中青年女性,病因尚不清楚,其典型心血管危险因素发生率低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患者。近年来伴随冠状动脉造影和高分辨冠状动脉腔内成像应用的增加,SCAD的诊断和研究数量激增,极大提高了对SCAD认识。该文综述了SCAD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发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于2006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自发冠状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结果。结果13例患者行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1例因导引导丝未进入血管真腔而放弃介入治疗,改行开胸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另有2例仅行药物治疗而未行介入干预。成功行介入治疗患者随访3个月至1年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活,未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类心脏事件。结论自发冠状动脉行介入治疗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降低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存活率,可作为临床治疗自发冠状动脉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血管闭塞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自发冠状动脉(SCAD)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罕见致病原因,但其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仍然不清,临床管理和治疗策略仍有待完善。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分别就此发布了科学声明,在此我们对SCAD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病理生理 治疗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19岁,因“发作性胸痛1年,再发3个月余”于2018年6月17日入院,缘患者1年前劳累后出现心前区闷痛,阵发性,每次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未予以重视。3个月前胸闷痛再发,性质程度较前加重,遂就诊于省人民医院,查心电图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脏彩超提示:EF28%,冠脉造影提示:LAD自发夹层,未予以支架植入,以抗血小板、逆转心肌重构及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后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症状时有发作.

  • 标签: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青年男性 病例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不同类型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ISMAD)治疗体会。方法8例患者均经CT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诊SISMAD。根据Sakamoto分型:Ⅰ型2例,Ⅱ型1例,Ⅲ型2例,Ⅳ型3例。结果4例保守治疗;4例行血管腔内治疗: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1例行腔内自膨式裸支架植入术,2例采用覆膜支架植入术。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瘤样扩张。结论SISMAD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尽早CT检查不仅有助诊断及了解病情,而且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影像学支持;血管腔内治疗SISMAD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

  • 标签: 夹层 肠系膜上动脉 分型 治疗结果
  • 简介: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的报道越来越多,其治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腔内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但目前尚未达成相关共识。因此,笔者通过文献复习,就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诊断与治疗方案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对消化道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 标签: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分型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自发动脉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为尿路感染,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报道1例自发动脉患者,经肾动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肾动脉 肾梗死 尿路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ISMAD)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7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8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和(或)DSA检查。患者明确诊断后行药物保守、腔内介入或剖腹探查及血运重建术治疗。观察指标:(1)临床特征。(2)治疗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出院后1、6、12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内容为腹痛症状复发情况,CTA检查肠系膜上动脉(SMA)夹层变化或支架置入术后SMA变化及夹层重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平均数(范围)表示。结果(1)临床特征:①临床表现:80例患者中,75例有症状,5例无症状为健康体检时发现。75例有症状患者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均无腹膜刺激征,腹痛以脐周及腹上区为主,14例伴恶心、呕吐,4例伴血便。②影像学检查结果:80例患者均经CTA检查明确诊断为SISMAD。CTA检查表现为SMA局部增粗、真假双腔形成、动脉真腔变细并可见内膜瓣影、假腔形成血栓,其中77例第一破口位于距肠系膜开口1~6cm以内,3例位于主干中远段。80例患者均未发现主动脉。(2)治疗情况:75例有症状患者中,53例药物保守治疗有效,有效率为70.7%(53/75),症状缓解平均时间为5d(1。12d);22例行支架置入术,均取右侧股动脉入路,置入自膨式裸支架或覆膜支架,其中21例成功,1例失败,手术成功率为95.5%(21/22),支架置入术失败患者予药物保守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无行剖腹探查及血运重建术患者。5例无症状患者嘱其院外有效控制血压,定期随访,未作其他干预。(3)随访情况:75例有症状患者均获得随访�

  • 标签: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放射学 药物治疗 外科手术 支架置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56排CTA在自发颈部动脉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2016年12与之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自发颈部动脉诊断的70例患者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256排CTA检测,观察CTA检测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256排CTA检查能够较好的显示颈部动脉情况,256排螺旋CTA能够较为显示出髂动脉的扭曲状况,在手术之后,支架腔的结构显示良好。结论256排CTA扫描方式能够准确的显示出颈部动脉情况,对主动脉与重要分支血流状况进行仔细评估,以及患者器官受累的情况,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具备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256排CTA 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 正念疗法对自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应激、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方法 :选 68 例 择期行介入治疗的 SCAD 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 34 例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 正念疗法 干预,比较两组患者 SAS 、 SDS 、 PQSI 评分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 。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 SAS 、 SDS 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PSQI 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 。 结论: 在 SCAD 介入患者中应用 正念疗法 可有效的减少不良情绪,从而可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改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 。

  • 标签: 正念疗法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介入治疗 心理应激 睡眠质量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35例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保守组(n=24)和手术组(腔内支架组+开放手术组,n=11)。其中保守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腔内支架组(n=10)患者采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开放手术组(n=1)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内膜剥脱术+成形术+回肠切除术治疗。分析保守组和手术组患者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腹痛时间以及YOO分型、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角、住院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以上,随访结束时对两组间的肠系膜上动脉的血管重塑率进行分析。此外,对肠系膜上动脉腔内支架的一期通畅率及二期通畅率进行研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组患者YOO分型中的IVS型显著多于保守组;而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腹痛时间以及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保守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要显著短于手术组。腔内支架组患者均无肠坏死发生。随访24个月,手术组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重塑率高于保守组;腔内支架组患者的一期通畅率为87.5%,二期通畅率为100%。1例保守组患者随访12个月出现了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瘤,转行腔内治疗。结论临床上大部分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患者经保守治疗可以治愈,但对于腹痛持续加重同时YOO分型为IVS型患者,如果不伴有腹膜炎的严重表现,建议尽早行腔内支架置入开通血运,同时,肠系膜上动脉支架具有较理想的远期通畅率及血管重塑率。

  • 标签: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血管重塑 支架 通畅率 肠系膜上动脉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目的总结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ISMAD)的疾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及预后,并对药物保守治疗及腔内治疗的近中期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2007年12月至2017年12月住院治疗的SISMAD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选择、随访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本组共纳入124例SISMAD患者,主要症状为突发腹痛,影像学分型以YUN分型Ⅱ型为主。保守治疗的近期有效率为80.73%,随访症状缓解率为90.9%;腔内治疗近期有效率为96.59%,随访症状缓解率96.55%。保守治疗及腔内治疗近中期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多数SISMAD患者,保守治疗安全有效,应为其首选治疗方式;腔内治疗提供了较好的近中期疗效,但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在合并腹膜炎体征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以期改善其预后。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临床特点 治疗 预后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80岁,主因“间断性胸闷2年余,再发1h”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脂血症、脑梗塞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20/6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双肺未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53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为QS型。头颅CT:脑内多发陈旧性缺血灶。

  • 标签: 桡动脉途径 冠状动脉介入术 脑梗塞病 湿性啰音 缺血灶 支架内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发颅外段椎动脉分离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1月至2019年12月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自发颅外段椎动脉分离患者,根据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组和非缺血性卒中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自发颅外段椎动脉分离患者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9例患者,男性14例(35.9%),女性25例(64.1%),年龄(51.51±14.98)岁,其中16例(41.0%)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组存在双腔征和闭塞管腔内膜瓣征(37%对4%;P=0.013)以及具有特异性临床首诊症状(56%对9%;P=0.003)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缺血性卒中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腔征和闭塞管腔内膜瓣征(优势比47.951,95%可信区间26.284~87.478;P<0.001)以及特异性临床首诊症状(优势比19.232,95%可信区间10.695~34.587;P<0.001)与自发颅外段椎动脉分离患者缺血性卒中独立相关。结论双腔征和闭塞管腔内膜瓣征以及特异性临床症状是自发颅外段椎动脉分离患者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椎动脉夹层分离 卒中 脑缺血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的自发动脉(AD)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935例临床诊断为自发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资料)。按伴有高血压(617例)与不伴有高血压(318例)分为两组。依据Stanford分型标准,将AD分为A型(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和B型(夹层仅累及左侧锁骨下动脉开口远段的主动脉)。结果①高血压组有167例(27.1%)患者表现出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头晕43例(7.0%),晕厥38例(6.2%),一侧下肢感觉障碍35例(5.7%),昏迷16例(2.6%),下肢单瘫16例(2.6%),截瘫13例(2.1%),偏瘫8例(1.3%),头痛8例(1.3%)。两组患者间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A型AD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伴有高血压者晕厥的发生率高于不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比5.2%,P〈0.05)。有神经系统症状的AD患者中,A型AD比率显著高于无神经系统症状患者A型的比率(75.7%比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型AD是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85,95%CI:2.415~4.473,P〈0.001)。高血压不是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65,95%CI:0.961~1.938,P=0.082)结论高血压合并AD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常见,夹层累及升主动脉为导致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并非造成神经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主动脉瘤 动脉瘤 夹层 高血压 神经系统症状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