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补充对早产儿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160例医院收治缺铁性贫血早产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静脉补充。观察组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以及红细胞比积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各指标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补充在早产儿缺铁性贫血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纠正患儿的贫血情况,从而确保患儿的健康发育。

  • 标签: 静脉补充铁剂 早产儿 缺铁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右旋糖酐铁片和蔗糖注射液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右旋糖酐组(22例)50mg,3次/d,饭后口服。蔗糖组(22例)100mg,每周2次,静脉滴注,总量1000mg后改为100mg,每周1次,观察2个月。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血清铁蛋白的变化。结果蔗糖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血清铁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右旋糖酐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血清铁蛋白较治疗前虽有升高但不明显,升高幅度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不良反应静脉补铁组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口服补铁组偶有口腔不适感和恶心、呕吐等症状。结论蔗糖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贫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静脉补铁比口服效果更好。

  • 标签: 血液透析 口服补铁 静脉补铁 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静脉对产后贫血患者输血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61例产后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入选的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29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蔗糖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补血情况及输血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补血效果显著优于口服,且能有效降低输血率,在产后贫血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口服铁剂 静脉铁剂 产后贫血 输血率
  • 简介:目的观察纠正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效果,为开展老年入缺铁性贫血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招募缺铁性贫血的老年人62例(男性16例,女性46例),年龄60-79岁,每日口服一包营养包(主要成分为焦磷酸和富马酸亚铁,含元素8mg),连续服用6个月,分别于干预前、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贫血相关指标,血清铁蛋白及C反应蛋白测定观察补铁效果,同时进行膳食调查。结果经过6个月干预,老年人血红蛋白水平由112.5g/L上升至114.4g/L,血红蛋白达标率(32.3%)、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浓度、血清铁蛋白达标率(83.9%)基线调查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期间老年人能量及有关营养素摄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6个月每日补充8mg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缺铁性贫血。

  • 标签: 铁剂 缺铁性贫血 老年人
  • 简介:慢性肾功能衰竭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肾性贫血(renalanemia,RA)。贫血的原因主要是肾单位损害导致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tin,EPO)能力下降,缺乏也参与了贫血的发生。缺乏也是造成病人对EPO治疗反应不足的主要原因。以往均采用口服补铁的方法来纠正缺,改善贫血,可达到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暂时升高。

  • 标签: 肾性贫血 铁剂 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补充治疗缺铁性贫血(IDA)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IDA患者68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人70名作为健康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及研究组采用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代谢标志物、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治疗前研究组和健康组及研究组治疗前后IgG、IgA、Ig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研究组患者Hb、血清、铁蛋白水平低于健康组,转铁蛋白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治疗后各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研究组CD3+、CD4+水平低于健康组,CD8+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治疗后各值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缺铁性贫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损伤,补充治疗后可改善患者贫血状态和免疫功能。

  • 标签: 铁剂 缺铁性贫血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用蔗糖及口服硫酸亚铁对尿毒症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采用同期对照研究,将尿毒症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采用蔗糖铁针100mg,静脉注射,2次/周。对照组采用口服硫酸亚铁片2片/次,3次/天。在此基础上均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bHct及血清铁蛋白(SF)都有提高,治疗组明显高于口服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静脉用蔗糖治疗尿毒症肾性贫血疗效优于口服补铁,且可节省促红细胞生成素。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孕早期补充小剂量在妊娠期贫血方面的预防价值。方法80例孕早期孕妇分为补充小剂量的实验组以及未采取的对照组,各40例。干预8周后对比两组孕妇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变化情况以及贫血发生率、用药安全性情况。结果实验前,两组孕早期孕妇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结果对比P>0.05。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对比,P>0.05差异不明显。实验后两组血清铁蛋白水平对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实验组贫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孕早期补充小剂量可以有效预防贫血并改善血清铁蛋白,且无严重不良事件。

  • 标签: 血红蛋白 血清铁蛋白 妊娠期贫血 小剂量铁剂
  • 简介:摘要: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取得最佳的运动成绩至关重要。是氧化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微量营养素,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功能成分 , 对运动能力至关重要。基于前几届冬奥会的研究资料,冬季项目运动员在营养状况评估研究中发现代谢的问题非常突出。女性运动员一般满足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的要求,除外。强化食品已经成功应用于普通成年人群体,用于增加机体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水平,并降低缺乏的风险。对膳食疗法的硏究较药物性补充的研究少,而且通过膳食改善女性运动员状态的结果说法不一。

  • 标签: 膳食铁 缺铁 铁代谢 女运动员
  • 简介:肾性贫血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治疗既要合理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又需要补充[1]。全国肾脏基金会/肾性贫血的诊断原则(NKF-K/DOQI2000)及贫血临床实践指南(EBPG2004)均推荐静脉补充[2]。近年来静脉广泛用于临床,

  • 标签: 肾功能衰竭 血液透析 贫血 铁剂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不同补铁给药方式对于纠正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收集我院4年间IDA患者117例如,分为口服补铁组及静脉补铁组,通过评估每周持续检测治疗后4周内血红蛋白变化趋势并评估不良反应等,对两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轻度贫血组患者不同给药途径后血红蛋白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异。中、重度贫血组静脉组血红蛋白恢复幅度、起效时间等均明显优于口服补铁组。结论除了轻度贫血的患者,中、重度IDA贫血患者使用静脉治疗,将更为有效,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补充配合强化铁食物联合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100例儿童缺铁性贫血患儿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补充治疗,观察组给予补充联合强化铁食物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补充与强化铁食物治疗,可有效提高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纠正其贫血状况,使其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 标签: 儿科 缺铁性贫血 铁补充剂 强化铁食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大剂量静脉治疗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1例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PD)患者,采用足量低分子量右旋糖酐静脉滴注补铁,每次500mg,1周1-2次。观察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患者Hb(102.7±10.6)g/Lvs.(69.9±5.8)g/L、Hct(28.5±3.2)%vs.(19.7±4.2)%、SF(501.6±20.3)ng/mlvs.(215.8±15.3)ng/ml及TS(29.3±3.4)%vs.(11.4±4.5)%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输注大剂量低分子量右旋糖酐治疗PD患者缺铁性贫血安全、有效。

  • 标签: 右旋糖酐铁 腹膜透析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中采用小剂量的进行补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自愿参加本研究的854例4个月~2岁的婴幼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7例,其中对照组对婴幼儿的饮食采用常规的膳食指导,干预组婴幼儿在常规膳食指导的基础上配合小剂量的定期给予,经过同疗程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缺铁性贫血疾病发生率。结果统计数据显示,干预组婴幼儿的贫血发生率为8.9%,对照组患儿的贫血发生率为14.8%,干预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比较具有统计意义(P<0.05),同时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贫血病发病率逐渐下降,各年龄段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两岁以内的婴幼儿进行小剂量补充能够有效改善婴幼儿的缺铁性贫血的疾病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使用。

  • 标签: 缺铁性贫血 铁剂 预防 婴幼儿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37-0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预防妊娠期贫血过程中应用孕早期补充小剂量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选择46例孕早期孕妇,观察组预防妊娠期贫血过程中补充小剂量+常规饮食干预,对照组预防妊娠期贫血过程中应用常规饮食干预。结果:对比对照组,观察组明显改善了生化指标(血清铁蛋白、总结合力、血清)、妊娠期贫血发生率,P<0.05。结论:预防妊娠期贫血过程中应用孕早期补充小剂量,作用显著,可取得理想应用效果。

  • 标签: 孕早期 补充小剂量铁剂 预防 妊娠期贫血
  • 简介:目的综合评价+维生素A与单纯补充对于改善营养状况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历年来发表在PubMed、ScienceDirect、Ovi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有关维生素A与营养状况的相关随机对照研究,并采用Stata10.0进行Meta分析。结果截至2010年3月,共纳入10个研究,680例参与者,其中维生素A联合治疗334例,单纯治疗346例。Meta分析中,5项研究显示维生素A联合治疗血清视黄醇升高高于单纯治疗(WMD=0.14,95%CI:0.04~0.23,P=0.006)。10项研究显示维生素A联合治疗血红蛋白含量的升高高于单纯治疗(WMD=4.18,95%CI:2.88~5.48,P=0.000)。5项研究显示维生素A联合治疗血清升高高于单纯治疗(WMD=1.33,95%CI:0.29~2.38,P=0.01)。5项研究显示维生素A联合治疗与单纯治疗血清铁蛋白改变的差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73,95%CI:-4.82~3.35,P=0.72)。5项研究显示维生素A联合治疗与单纯治疗转铁蛋白饱和度改变的差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2.51,95%CI:-0.22~5.256,P=0.07)。结论本文Meta分析提示,维生素A联合改善营养状况的效果优于单纯治疗,但需要开展更多研究探讨其机制。

  • 标签: 维生素A 铁剂 铁状况 META分析
  • 简介: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物质,的缺乏补充与预防对儿童的健康发育有着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98例患儿采用不同的补充方式观察,间歇补铁快速、有效且副作用少。

  • 标签: 贫血 间歇补铁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利用血透机自有肝素泵静脉泵入提高安全性的护理措施。方法对90例合并缺铁性贫血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利用血透机自有肝素泵进行静脉泵入的治疗,观察输入的安全性,有无空气进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90例患者1120例次利用透析机自有肝素泵泵入的治疗过程中,1109例次(99%)安全准确的完成输入。均无空气进入透析管路。仅1例出现过敏反应,其余未发生不良反应及凝血。结论利用血透机自有肝素泵静脉泵入,安全性明显提高,合理的护理措施在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血透机 肝素泵 铁剂
  • 简介:治疗时维持营养是重要的,特别是当患者进食困难时.医生和营养学家有时可以建议用食品补充,包括抗氧化。有些资料显示,抗氧化能预防心脏病和预防细胞被自由基损伤致癌。尽管人们信任抗氧化疗法,实际支持抗氧化预防或治疗癌的数据却很少或存在争论。

  • 标签: 食品补充剂 癌症治疗 抗氧化剂疗法 干扰 营养学家 自由基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