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水库是水利事业重要设施,其能够有效防洪,满足农业具有的灌溉需求,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但当前部分水库不具备良好的泄洪能力,无法对汛期进行有效应对,导致汛期时出现水灾,并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为提高水库防洪能力,防止汛期对社会经济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将施工准备工作、大坝混凝土浇筑及灌浆作为切入点,以此对汛期水库防汛减灾施工措施进行分析,以期可以为水库防汛减灾施工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 标签: 汛期 水库 防汛减灾 施工措施
  • 简介:摘要:我国有着非常广阔的海域,且水文气象环境十分复杂,这也使得对海堤的管理工作变得非常困难。在海堤的管理工作中,其汛期的安全管理工作无疑是重中之重。如果在汛期,海堤安全出现问题,必然会对其周边的城市产生非常大的威胁,甚至造成非常巨大的人员伤亡。为了更好地保障海堤在汛期的安全,就需要相关部门对海堤安全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并采取科学的措施,强化对海堤的安全管理,从而更好地保证周边城市的安全。

  • 标签: 海堤 汛期 安全管理 分析
  • 简介:摘要:利用岢岚县40年降水资料,采用线性拟合、滑动平均、气候倾向率、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等方法分析了岢岚县多年降水变化特征,结果发现:近40a年降水量整体上呈稳定增加的变化趋势,但增加的趋势并不明显。40a主汛期降雨量占到了汛期总降雨量的64%,汛期约每10年可增加10.0降水量。相应的,40a的年平均降水日数为85.9天,近 40a年的降水日数整体上也呈缓慢增长的趋势。降水量年变化曲线呈单峰型,主汛期为7~8月份,汛期旱涝与全年旱涝呈很好的对应关系,汛期旱涝对全年旱涝起着决定性作用。暴雨全部发生在汛期,暴雨直接导致涝灾的发生。

  • 标签: 汛期 降水量 特征
  • 简介:摘要:铁路汛期防洪安全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铁路是贯穿我国东部、中部和西北地区的铁路干线,车辆段辖正线657542公里。全面加强汛期防灾工作,坚决杜绝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保障旅客生命财产安全。

  • 标签: 铁路汛期 行车乘务员 安全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一般中小河流,根据所属流域及相邻流域内有无实测的非汛期流量、径流资料采用不同方法计算非汛期施工导流流量,供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混凝土防渗墙是土石坝加固的一种行之有效、应用广泛的方式。按照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可以把混凝土防渗墙分为普通混凝土防渗墙(刚性墙)和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塑性墙)。所谓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就是用黏土和膨润土取代普通混凝土中大部分水泥,而砂石等用量基本不变的一种柔性墙体,它的特点是抗压强度较低(-般为1~2MPa),弹性模量比较低。

  • 标签: 黏土心墙 坝汛期施工 防护设计 可靠度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热带雨林气候区域桥梁修复施工进行理论研究、技术探索、实际施工验证,形成了热带雨林地区汛期桥梁抢修施工工艺,利用项目所在地废弃集装箱构建围堰体系对桥梁桥台结构进行修复施工,有效解决了汛期受损桥梁修复施工的各项难题,达到了高效、可靠、经济的施工效果。

  • 标签: 桥梁抢修 围堰施工 集装箱
  • 简介:摘要:河流沿岸的堤防结构是抵抗水灾的第一道防线,是世界上最早广为采用的一种重要防洪工程。受季节性降水和冰雪融化的影响,都会遭遇定时性水位上涨的时期,汛期水位高涨,水流速度提高,河道过水面增大,都会直接影响河道堤防结构的稳定性。以防为主,关注堤防结构在运营前后的稳定性和安全状况,做好堤防工程的汛前检查鉴定与安全评价,是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

  • 标签:
  • 简介:摘要:观音岩水库承担了攀枝花市城区和长江中下游(与金沙江水库群联合调度配合三峡水库承担)的双重防洪任务,是其汛期调度的一大特点,本文通过对观音岩水电站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拟定采用预泄方式实施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的安全泄量。

  • 标签: 汛限水位 动态控制 防洪 安全泄量
  • 简介:摘要:利用2011-2020年广元市暴雨资料以及代表站广元站的逐日与逐时气温、地温、气压、水气压、相对湿度等地面气象要素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对广元市暴雨及地面气象要素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降雨量与地面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汛期5-9月强降雨主要集中在凌晨至上午时段,盛夏7-8月午后至傍晚也易出现强降雨。日降水量与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气温日距平、日平均地面温度、日最高地面温度、日变温、日平均地气温差显著负相关,与日平均水汽压、水气压日距平、日平均相对湿度、日最小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暴雨日日平均气温均较前一日明显下降,日平均地气温差达到谷值,日平均相对湿度达到峰值,暴雨前日平均水汽压不同程度上升。暴雨日当天,早间至中午地气温差上升幅度较平时平缓,峰值较平时明显偏低,初始水汽压较平时相同时段偏高,暴雨结束后下降至与平时相当水平,凌晨至上午持续维持高的相对湿度。

  • 标签: 暴雨 地面气象要素 相关性
  • 简介:摘要:在“双碳”目标和背景下,通过对水电站实施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来提高汛期发电水头,可以减少汛期弃水和改善机组运行情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电站调峰能力,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本文通过对观音岩水电站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 标签: 汛限水位 动态控制 防洪 洪水资源
  • 简介:【摘要】 目前,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正在逐渐加深,加大了资源县山地环境脆弱性导致的地质灾害风险,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通过分析资源县的地质灾害监测点的当前状况和防范措施,重点剖析汛期监测点面临的风险点,利用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方法,提出防范地质灾害的解决措施。

  • 标签:
  • 简介:【摘要】:前急救是急诊患者临床救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急救护理时,医护人员需要尽快完善病史询问、体征检查等,从而协助临床救助,为后续院内急救提供支持。但是由于急诊患者突然发病,发病场所不固定,加上部分患者出现意识不清、语言障碍、昏迷等症状,医护人员很难获得患者相关信息,影响救治效率。前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可以提前做好急救准备,妥善安排救助措施,确保临床救治措施的有序开展,缩短急救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文章主要针对前急救护理流程在前急救中的作用展开分析。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 护理流程 院前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强前急救护理管理在前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急救中心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304例前急救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2例。观察组男80例、女72例,年龄(38.49±2.47)岁;对照组男78例、女74例,年龄(39.28±2.64)岁。对照组采取常规前急救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加强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急救所需时间、病死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观察组转移回时间、达到患者处时间、出车反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6.28±2.12)min比(12.26±2.84)min、(7.64±2.18)min比(13.51±3.51)min、(2.12±0.57)min比(3.20±0.68)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01、4.632、5.102,P=0.016、0.013、0.024);观察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92%(9/152)比27.63%(42/152)](χ2=25.657,P<0.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8.68%(150/152)比75.66%(115/152)](χ2=36.033,P<0.001)。结论通过加强前急救护理管理可有效缩短急救所需时间,降低病死率,提升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院前急救 急救所需时间 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 病死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急救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前急救中的运用价值和意义。方法:80例行院前抢救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按数字表法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实施前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抢救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 急性脑卒中 院前急救 有效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前急救是对病危、重病、急病患者实施的紧急抢救,为患者提供特别的治疗,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但在医院的急诊过程中,如果急救人员对急救过程中的操作和注意事项不熟悉,不仅不能及时进行抢救,还会延误抢救的时机。前急救在急诊医疗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突发疾病、意外创伤时,更是重中之重。那么,前急救原则和特点是什么?医院的急诊护理应怎样进行?下文将详细说明。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前急救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前急救中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3~2022.3期间我院急诊科接收的5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来院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由家属送至急诊科,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为120接诊,应用前急救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救治成功率和致残率。结果 救治成功率:研究组更高(P<0.05);致残率:研究组更低(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应用前急救护理模式效果显著,可促使救治成功率得到有效提升,并可降低致残率。

  • 标签: 脑卒中 院前急救护理模式 常规护理 救治成功率 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