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小鼠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模型,并探讨SGB对脑皮质血流量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30只,8~9周龄,体重23~27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6):对照组(C组)、左侧SGB组(L组)、左侧生理盐水组(SL组)、右侧SGB组(R组)及右侧生理盐水组(SR组)。C组不予任何处理;L组和R组采用0.25%罗哌卡因0.08 ml行经皮后入路SGB;SL组和SR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SGB前(T0)及SGB后10、30、60、90、120 min(T1~5)时,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检测脑皮质血流量。结果L组和R组小鼠均出现阻滞侧上睑下垂,提示小鼠SGB模型制备成功。C组、SL组和SR组各时点脑皮质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和R组阻滞侧脑皮质血流量T1时降低,T2时开始升高,T3时达峰值,T5时降低,但仍高于T0时(P<0.01);与C组和SL组比较,L组左侧脑皮质血流量T1时降低,T2~5时升高(P<0.01);与C组和SR组比较,R组右侧脑皮质血流量T1时降低,T2~5时升高(P<0.01);C组与SL组间、C组与RL组间各时点脑皮质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小鼠经皮后入路SGB模型。单侧SGB可对阻滞侧脑皮质血流量产生影响,表现为短暂降低之后持续性升高。

  • 标签: 星状神经节 神经传导阻滞 模型,动物 脑血管循环 大脑皮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对术后肠麻痹(POI)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购自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POI组和β受体阻滞剂组,每组8只。POI组和β受体阻滞剂组大鼠开腹后暴露腹腔,但不进行任何手术操作,暴露3 h后关腹,建立POI模型;对照组大鼠仅作麻醉处理。β受体阻滞剂组大鼠分别于术前2 h和术后12 h给予5 mg/kg的酒石酸美托洛尔灌胃;对照组和POI组大鼠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实验过程中监测大鼠的心率变化,并在术后24 h进行炭末推进实验后取小肠组织标本,检测肠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浓度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术前2 h对照组、POI组和β受体阻滞剂组大鼠心率分别为(335±18)、(341±19)、(338±17)次/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08,P>0.05);手术开始、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 POI组大鼠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28±17)次/分比(303±15)次/分、(379±21)次/分比(337±17)次/分、(389±21)次/分比(331±19)次/分、(397±21)次/分比(333±16)次/分,t=2.728、3.838、4.887、5.861,P<0.05],但β受体阻滞剂组心率在各时间点均低于POI组,且在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1±18)次/分比(379±21)次/分、(359±18)次/分比(389±21)次/分、(365±20)次/分比(397±21)次/分,t=2.542、2.617、2.664,P<0.05]。对照组、POI组和β受体阻滞剂组大鼠炭末推进率分别为(65.13±7.06)%、(41.20±4.64)%、(54.04±6.29)%,POI组和β受体阻滞剂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6.939、2.874,P<0.05),β受体阻滞剂组明显高于POI组(t=4.020,P<0.05)。POI组较对照组大鼠肠道炎性因子浓度明显升高[TNF-α:(182.13±17.45) pg/g比(98.35±10.98) pg/g、IL-1β:(66.27±4.88) pg/g比(52.33±4.49) pg/g、IL-6:(138.18±12.82) pg/g比(72.50±9.60) pg/g,t=9.953、5.147、10.049,P<0.05]、MPO活性明显增强[(37.56±3.95) U/g比(22.61±3.32) U/g,t=7.093,P<0.05];β受体阻滞剂组较POI组大鼠肠道炎性因子浓度明显降低[TNF-α:(121.99±13.11) pg/g比(182.13±17.45) pg/g、IL-1β:(56.04±4.83) pg/g比(66.27±4.88) pg/g、IL-6:(85.83±10.73) pg/g比(138.18±12.82) pg/g,t=6.750、3.647、7.672,P<0.05]、MPO活性明显减弱[(29.47±3.49) U/g比(37.56±3.95) U/g,t=3.757,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可增强POI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功能,减轻术后肠道炎性反应,有助于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功能的早期恢复。

  • 标签: 术后肠麻痹 胃肠动力 炎症 β受体阻滞剂 腹部手术
  • 简介:模型是将设计方案物化为与实物相似的形象直观的一种物体。模型制作既能增强技术设计的视觉感染力,又可帮助设计者通过反复观摩、推敲分析、不断修改完善设计方案的可靠性,进而求得最佳设计效果。模型是对设计理念的具体表达,是设计委托者与设计人员和使用者之间交流的“技术语言”,而这种“技术语言”是三维实体造型,展现了设计“物”的具体形态。

  • 标签: 模型制作 技术语言 设计者 形象直观 修改完善 最佳设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喉罩在神经阻滞麻醉阻滞不全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30例骨科上肢手术接受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两组,喉罩组和静脉麻醉组,观察两组患者常规监测BP、HR及SpO2。结果喉罩组患者术中MAP、HR及SpO2稳定。结论喉罩组保证了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及良好的手术环境。

  • 标签: 喉罩 神经阻滞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椎管内麻醉方法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0例行剖宫产术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160例产妇采用了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法(CSEA组),160例产妇采用了单纯的持续硬膜外麻醉方法(CEA组)。结果CSEA组的麻醉显效时间明显小于CEA组,肌松满意度优于CEA组,且麻醉10min后低血压例数明显低于CEA组(P<0.05);两组孕产妇手术麻醉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EA作为一种联合麻醉方法,有着较理想的麻醉效果,同时其术中镇痛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值得向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单纯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腰-硬联合阻滞与硬膜外阻滞两种方法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例剖宫产手术产妇,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实验组产妇应用腰-硬联合阻滞的麻醉方法,对照组产妇应用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方法。从麻醉平面达T6时间、骶神经阻滞不全率、低血压发生率、麻醉效果四方面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产妇的临床疗效更好,其麻醉平面达T6时间更短、骶神经阻滞不全率与低血压发生率更低,麻醉效果更优,经比较,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剖宫产手术产妇,应用腰-硬联合阻滞的麻醉方法,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腰-硬联合阻滞 硬膜外阻滞 剖宫产手术 临床效果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肩胛上神经阻滞联合痛点阻滞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00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并无差异(P>0.05),经肩胛上神经阻滞联合痛点阻滞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胛上神经阻滞联合痛点阻滞将有效缓解并减轻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并对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应当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并推广。

  • 标签: 肩胛上神经阻滞 痛点阻滞 肩周炎
  • 简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虽简单但在技术不很熟练、缺乏神经刺激器或B超辅助定位等情况下,阻滞失败率仍可能较高。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使用试验剂量的报道国内外多见,认为给予试验剂量并间断或持续追加局麻药是一种安全、有效并耐受良好的麻醉或镇痛模式,但迄今未见对试验剂量的敏感性和意义进行研究。

  • 标签: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 试验剂量 阻滞效果 预测价值 神经刺激器 辅助定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心脏传导系统,顾名思义是心脏的“通讯网络”,它能将窦房结形成的激动迅速传遍整个心脏,引发心肌协调收缩,维持心脏正常节律和排血功能。心脏传导系统由具有较高兴奋性及传导性的心肌纤维所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束支及浦氏纤维。

  • 标签: 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系统 心肌纤维 通讯网络 心脏正常 浦氏纤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模型教学成为继探究教学、概念教学之外更新的一种教学模式.建模与模型教学不仅仅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或手段,其本身也可为教学目标之一.同时,也要注意到两个局限性:模型的局限性,了解模型与真实事物之间的差异;建构模型的局限性,从而了解构建模型的多样性.

  • 标签: 模型教学 构建模型 探究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概念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不同角度多点阻滞与单点阻滞效果对比。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两年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差异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单点阻滞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不同角度多点阻滞,对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乙组的股外侧皮神经起效时间、闭孔神经起效时间以及股神经起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甲组和乙组的神经阻滞成功率进行对比,实践证明,观察组中股外侧皮神经成功率、闭孔神经起成功率以及股神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不同角度多点阻滞其优势明显,麻醉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髂筋膜间隙 多点阻滞 单点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