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锁骨上皮修复头颈部缺损术后患者的肩功能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锁骨上皮修复头颈部缺损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4例,女性2例,年龄35~74岁,记录皮面积、分型、供区切口是否裂开和感染等近期并发症情况。并应用快速上肢功能障碍简式评分表(quick 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Quick-DASH)对符合纳入肩部、上肢临床功能评价标准的43例患者进行评价,对比锁骨型和肩峰型皮患者术后上肢功能障碍情况,并选取43例中同期行双侧颈部淋巴清扫的患者30例,供区(观察组)和对侧(对照组)进行双侧对比评价。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结果获取锁骨上皮面积(4~10)cm×(10~18)cm,3例(5%)患者供区缺损宽度为8~10 cm,无法直接拉拢缝合,制取局部皮修复肩部缺损,其他病例均直接缝合;3例(5%)患者术后肩峰区切口裂开,局部换药2周后愈合。随访时间为6~43(27±14)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外形不满意。43例患者中锁骨型28例(65%),肩峰型15例(35%);肩峰型运动能力值、Quick-DASH值均高于锁骨型[(14.4±4.7)分比(11.8±3.1)分,t=2.105,P=0.048;(16.9±11.6)分比(12.2±7.1)分,t=2.284,P=0.033]。30例同期行双侧颈部淋巴清扫的患者,观察组运动能力值、局部症状值及Quick-DASH值均高于对侧对照组[运动能力值:(13.4±5.8)分比(9.8±4.2)分,t=3.024,P=0.004;局部症状值:(4.1±1.0)分比(3.4±1.0)分,t=2.537,P=0.014;Quick-DASH值:(15.6±14.7)分比(5.2±11.1)分,t=3.106,P=0.003]。结论锁骨上皮术后存在肩功能障碍,且与皮分型相关。

  • 标签: 外科皮瓣 锁骨上动脉 Quick-DASH 供区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和分析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膊镶术(Lasek)后,角膜上皮成活的影响因素。方法对Lasek治疗的24例(46眼)手术后1,4,7天,1,2,4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角膜上皮观察。结果22例(44眼)角膜上皮成活,视力恢复达术前最佳矫正水平,成活率占95.65%。未成活两例(2例)其中1例(1眼)为上皮破裂,1例(1跟)为上皮丢失,占未成活率4.4%。结论Lasek术后角膜上皮成活与否,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也决定了Lasek的临床疗效,其中术前麻醉剂使用不当,角膜制作时阔过长,粗暴,使上皮边缘不整.破碎,对位不良。角膜制作过大,术中术后患者不合作等是其主要原因。

  • 标签: Lased 准分子激光 角膜上皮瓣 成活率
  • 简介:目的:为临床应用锁骨上动脉岛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20侧经锁骨下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溶液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颈横动脉和锁骨上动脉的分支情况、起始位置、行程、长度和管径进行观测,观察其回流静脉情况,并在尸体标本上模拟皮制备。结果:颈横动脉由甲状颈干或锁骨下动脉分支而来,在锁骨中1/3上方分为深支和浅支。锁骨上动脉由颈横动脉浅支发出后行向后外,越过斜方肌浅面和锁骨的肩峰端,走行于三角肌筋膜的浅面,并逐渐发出细小分支穿过深筋膜,进入锁骨上和肩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颈横动脉起点至锁骨上动脉起点距离平均为(4.31±0.64)cm,锁骨上动脉起点至其发出分支穿深筋膜点的距离平均为(3.62±0.42)cm。颈横动脉起点处外径平均为(2.71±0.33)mm,锁骨上动脉起点处外径平均为(1.10±0.17)mm。2条锁骨上动脉伴行静脉分别回流入颈横静脉和颈外静脉。结论:以锁骨上动脉为营养血管的锁骨上动脉岛状,适于转移修复口腔颌面颈部组织缺损,也可以颈横动脉为吻合血管,制作游离皮

  • 标签: 锁骨上动脉岛状瓣 颈横动脉 锁骨上动脉 应用解剖
  • 简介:目的:探讨去上皮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Epi—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169眼高度近视患者施行去上皮Epi-LASIK,术后随访6mo。观察术后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屈光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程度(haze)。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主诉明显疼痛,仅表现有轻中度的异物感、畏光、流泪。角膜上皮愈合时间3~4d。术后6mo,全部86例169眼术后等效球镜均在±1.00D以内,未见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3眼(13.6%)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术后1mo,142眼(84.0%)角膜haze为0级,27眼(16.0%)角膜haze为0.5级;术后3mo,2例4眼不明原因出现3级haze;术后6too,所有患者角膜haze均为0级。结论:去上皮Epi—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个别患者在术后发生不明原因的迟发性haze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上皮瓣 高度近视
  • 简介:目的探索锁定加压钢板联合带血管蒂的胸大肌锁骨移植治疗锁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骨折不愈合的患者24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最短的10个月,最长22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联合带血管蒂的胸大肌锁骨移植治疗。结果24例锁骨骨折不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7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及骨髓炎,患者全部达到骨性愈合。结论锁定加压钢板联合带血管蒂的胸大肌锁骨移植治疗锁骨骨折不愈合,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锁定钢板 胸大肌锁骨膜瓣 不愈合 锁骨
  • 简介:目的:探讨后踝上皮的解剖特点,总结后踝上皮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为后踝上皮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8—10月收集8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胫后动脉在小腿下段内侧的皮穿支及其营养腓肠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的情况;观察腘窝外侧皮动脉穿出部位、走行、分布及与胫后动脉踝上穿支吻合情况,测量腘窝外侧皮动脉长度及直径。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2年6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采用后踝上皮移植修复的15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8~49岁,平均33岁;创面位于小腿下1/3段3例,足踝部7例,足底负重区5例。15例患者均采用后踝上皮移植修复;术后观察患者皮成活情况,创面完全愈合后1个月,有骨折者骨折临床愈合后3个月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8侧下肢标本观察示,胫后动脉在小腿下段发出2~4支肌间隙皮动脉,均有分支向外上方走行,供应腓肠神经及腓肠外侧皮神经,并与腘窝外侧皮动脉间有确定的吻合支;均见腘窝外侧皮动脉,起于股骨内外髁连线上方(1.8±0.47)cm处,于腘窝后正中线外侧(1.1±0.14)cm处穿出深筋膜并沿腓肠肌外侧头表面下行;腘窝外侧皮动脉均与腓肠外侧皮神经伴行,腘窝外侧皮动脉全长(14.21±3.89)cm、直径(1.23±0.24)mm。临床应用后踝上皮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5例,移植皮全部成活13例,2例远端部分坏死。12例患者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皮质地及外观良好,术后踝关节功能优8例,良4例。结论后踝上皮血管蒂位置相对隐蔽,外伤后不易损伤,且修复范围大,成活率高,是治疗足踝部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后踝上皮瓣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ASIK术后角膜下植入上皮清除手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633例(5134眼)LASIK术后发生角膜上皮植入的19例(32眼)的处理及预后情况,对清除上皮植入术后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结果本文中LASIK术后发生角膜上皮植入的19例(32眼)占0.72%(0.62%),通过对清除上皮植入术后上皮植人消失或静止。结论护理工作贯穿LASIK整个手术的各个环节,其中心理护理是关键.它是促使病人能主动配合手术、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并获得良好的视觉结果,保障手术成功及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 标签: LASIK 角膜瓣 上皮 植入 清除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和桡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在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16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3例,女3例,年龄(39.76±8.88)岁,年龄范围为21~56岁。根据选择皮的不同分为尺动脉组(n=6)和桡动脉组(n=10)。分别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和桡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修复。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密切观察皮的成活率、色泽、温度、毛细血管充盈反应和皮的感觉恢复情况。统计受区并发症情况,对术后手部功能、感觉功能及手部外观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的创面均修复成功,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厚度较厚,部分患者存在汗毛生长。尺动脉组中,1例患者术后第1天出现远端皮青紫现象,术后3 d恢复正常。桡动脉组供区静态两点辨别觉(S-2PD)方法[(9.09±0.38)mm]及受区S-2PD[(8.77±0.39)mm]、客观外观评分[(92.42±2.90)分]和主观外观评分[(86.45±1.11)分]均优于尺动脉组[(7.78±0.43)mm、(7.05±0.61)mm、(84.30±1.14)分、(82.06±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和桡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均可用于修复手部软组织损伤,其中桡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 桡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 皮瓣 游离皮瓣 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锁骨上岛状皮(supraclavicular fasciocutaneous island flap,SIF)在气管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及胸部外科应用SIF修复颈胸部肿瘤手术后气管缺损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27~73岁。其中喉气管腺样囊性癌2例,喉鳞癌2例,食管鳞癌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例,甲状旁腺腺癌1例;原发肿瘤均为T4期。分析10例SIF修复气管缺损的效果。结果设计SIF,皮面积(3~7)cm ×(6~10)cm,皮厚度8~11 mm,蒂部长度10~15 cm,10例皮血供均来自颈横动脉,肩部供区皮肤缺损均直接拉拢缝合关闭。术后随访1~60个月,皮全部存活,皮与气管愈合佳,肩部切口愈合可。结论SIF修复气管缺损厚度合适,制取技术简单,不需要显微外科技术,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气管缺损
  • 简介:目的介绍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和下行支皮的选择性应用。方法在13例手指皮肤缺损患者中,6例采用下行支、7例采用上行支为血管蒂的游离皮进行修复。结果术后12例皮成活,1例皮远端部分坏死,经植皮后成活。随访6—18月,皮质地、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临床治疗应根据手部皮肤缺损的长度,选择性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或下行支皮进行修复。

  • 标签: 指损伤 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 应用
  • 简介:因肿瘤切除引起的头颈部软组织缺损或畸形,常采用各种带蒂或游离组织移植,恢复其外形和功能。锁骨上动脉岛状因具有皮质地和颜色与头颈部相近、厚度适中、制备简便和供区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文对锁骨上动脉岛状的历史、应用解剖、组织设计和制备及其在头颈重建外科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锁骨上动脉岛状瓣 头颈部 缺损 重建
  • 简介:摘要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对5例2指软组织缺损,行桡动脉掌浅支皮联合尺动脉腕上皮支皮修复,5例皮完全成活,皮外形满意,质地与受区接近。桡动脉掌浅支皮与尺动脉腕上皮支皮联合修复2指软组织缺损,供区隐蔽,可恢复部分感觉,是一种修复2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 标签: 手指损伤 外科皮瓣 桡动脉掌浅支 尺动脉腕上皮支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微型皮修复手指C形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5月至2018年12月,我们采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微型皮修复手指皮肤C形缺损患者12例。缺损创面大小为1.8 cm×2.7 cm~3.3 cm×5.5 cm,皮切取面积2.0 cm×2.5 cm~3.5 cm×6.7 cm,C形缺损的形状均大于1/2周径,不超过4/5周径。5例供区直接缝合,7例予植皮。结果术后皮全部存活,9例未出现血管危象,2例出现远端淤紫,拆除缝线后缓解,3 d后淤紫逐渐褪去,1例手术当晚出现动脉危象,经过处理最终存活良好。所有病例供受区均未发生感染。术后随访时间为1.5~27.0个月,平均11.5个月。缝合神经者感觉功能恢复较好,两点分辨觉达8~11 mm;未缝合神经者恢复差,两点分辨觉15~25 mm。8例供区愈合后遗留线性瘢痕,无明显疼痛不适,4例供区取全厚皮片移植,植皮均成活良好。部分患者早期供区少许麻木感,半年后均好转。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优5例,良5例,可2例。结论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微型皮修复手指C形缺损,虽然需要吻合血管,但是对供区损伤小、受区外形较满意、功能恢复快,是一种修复此类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患者长期随访满意率高。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损伤 皮肤缺损 组织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优化的外踝上皮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显微骨科收治16例足踝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8~63岁,平均48岁。应用优化的外踝上皮进行修复。术前测量创面宽度,在小腿中下部或中部前外侧利用"提捏法"评估供区,确认可直接闭合。多普勒超声血流仪探测外踝上腓动脉终末穿支及近侧穿支,两穿支标记点连线为皮中轴线,旋转点在外踝平面或下胫腓联合上缘水平,旋转点至创面近侧缘距离作为血管组织蒂长度,术中注意保护皮蒂内的穿支血管及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血管,小血管夹夹闭外踝上腓动脉终末穿支近侧的穿支血管后,放松止血带,评估皮血运,必要时可打开骨间膜携带腓动脉。经明道转移皮,并将蒂部覆盖的皮优化设计成钝弧形或半圆形。对踝周及足底皮肤缺损的4例患者,将皮近心端腓浅神经与腓肠神经端侧吻合。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观察皮成活情况。结果本组16例,皮切取面积3.0 cm×1.5 cm~14.0 cm×6.0 cm。仅1例术后24 h出现皮淤血肿胀,远端血运差,给予拆除蒂部部分缝线,1周后皮尖端仍出现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未经特殊处理顺利成活。共12例患者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4个月至2年,皮外形及功能满意。吻合神经的4例患者中3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13个月,皮感觉恢复至S2级1例,S3级2例。结论通过对皮供区优化选择、皮血管蒂长度及明道转移的优化设计,以及术中对皮血运的评估与优化处理,不但提高了皮成活率,而且获得了良好的外形与功能,虽部分患者因切取腓浅神经后可遗留不同程度的足背皮肤感觉功能障碍,但仍不失为修复足踝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 标签: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龈退缩治疗中应用胶原基质替代上皮下结缔组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牙龈退缩患者2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入组对象愿意配合研究,临床资料完整,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胶原基质组(13例)与结缔组织组(12例),胶原基质组接受胶原基质替代上皮下结缔组织治疗,结缔组织组则接受自体结缔组织治疗,调查两组患者对疗效满意率与根面覆盖率,并测定治疗前与治疗后牙龈厚度、牙周探诊深度、牙龈退缩高度及临床附着水平,实施统计学处理。结果胶原基质组满意率、根面覆盖率均明显高于结缔组织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牙龈厚度、临床附着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胶原基质组显著优于结缔组织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龈退缩治疗中应用胶原基质替代上皮下结缔组织治疗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牙龈厚度、牙周探诊深度、牙龈退缩高度及临床附着水平,值得借鉴。

  • 标签: 牙龈退缩 胶原基质 上皮下结缔组织瓣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的手术配合措施。方法对68例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的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人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术后90%的病人有轻度不适,无一例感染,均达到了预期效果。结论作好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病人的手术配合对手术成功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准分子激光 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手术配合 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