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模具结构的通气能力对制件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模具结构设计中通气能力的必要性及其解决措施,为模具设计者在提高制件品质的问题上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为缩短模具制造及交付周期提供保障。

  • 标签: 通气能力 自动化 高速生产线 制件品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口咽通气导管与鼻咽通气导管间歇性高频喷射通气(IHFJV)用于肺炎患者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术(PLVB)辅助通气的效果。方法择期行PLVB的肺炎患者160例,性别不限,年龄46~64岁,BMI 18~29 kg/m2 ,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80):鼻咽通气导管组(N组)和口咽通气导管组(O组)。N组置入内径4.0 mm的鼻咽通气导管,O组置入内径4.0 mm的口咽通气导管,行IHFJV,I∶E 1∶3,喷射频率100次/min,喷射峰压0.4 kPa,潮气量160 ml,每间歇2 min给予5次喷射:I∶E 1∶3,喷射频率20次/min,喷射峰压0.4 kPa,潮气量300 ml。分别于术前20 min(T1)、手术开始5 min(T2)、术毕即刻(T3)和术后5 min(T4)时记录SpO2。于T1、T3和T4时采集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检查期间托下颌、面罩加压通气、呛咳、气道痉挛、导管脱落或移位和体动的发生情况。结果与N组比较,O组T3时SpO2和PaO2升高,T3,4时A-aDO2降低,提下颌、呛咳和导管脱出或移位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口咽通气导管IHFJV用于肺炎患者PLVB辅助通气的效果优于鼻咽通气导管。

  • 标签: 高频喷射通气 支气管镜检查 肺炎 通气导管
  • 简介:机械通气的目的是减轻呼吸肌负荷和提供足够的气体交换.同时尽能可能避免人机不同步、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lunginjury,VILI)等各种不良反应。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的机械通气要求是进行保护性机械通气.以降低较高的病死率.目前常规机械通气似乎看不到对于ARDS新的具有潜力的治疗作用。

  • 标签: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 机械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通气综合征的定义目前尚无共识,这个词应该停用。高通气的处理包括治疗潜在的精神疾病和器质性疾病,以及帮助患者恢复信心和进行解释;呼吸训练很少使用,并且可能是有害的。

  • 标签: 高通气 病理因素 呼吸疾病 精神疾病 疼痛 治疗方法
  • 简介:一个北美大型多中心研究显示,“小”潮气量通气较“大”潮气量更能提高ARDS病人的生存率;PEEP和短暂高气道压可复张萎陷的肺单位和改善氧合;在几个北美的试验中,无医师领导的脱机草案能减少通气的时间;由于有证据证明入住ICU前危重病人未获得最佳治疗,促进了早期预警评分和危重监护出诊队伍的发展。

  • 标签: 有创机械通气 治疗 PEEP 气道压 出诊 多中心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比例通气辅助通气(PA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治疗组(28例),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采用同步间歇指令-压力支持联合通气模式(SIMV-PSV),治疗组患者机械通气采用PAV;结果PAV组患者VT、呼吸频率(RR)、呼吸时间常数(RCexp)、吸气流速(InspFlow)等指标均明显优于SIMV-PSV组患者相应指标,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V组患者平均气道压(Pmean)、气道压峰值(Ppeak)、吸气阻力(Rinsp)、呼气时间常数(RCexp)、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气分压(Pa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指标、撤机成功率与SIMV-PSV组相应指标间差异不明显,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PAV组患者舒适度优良率92.86%明显高于SIMV-PSV组82.1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V操作简单,患者更舒适,值得推广。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机械通气 成比例通气辅助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 俯卧位通气对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 的相关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于 2018 年 01 月~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60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俯卧位通气护理),各 30 例,均行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一般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 观察组 机械通气次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6.67% ( 2/30 ),低于对照组的 20% ( 6/30 ), 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 ARDS患儿俯卧位通气中辅以积极有效护理, 有助于减少 机械通气次数及时间,缩短住院时间,规避并发症发生,临床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 ; ARDS;新生儿; 机械通气 ;护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俯卧位通气对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入的35例机械通气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均采取俯卧位通气,对比应用前后血气指标。结果:俯卧位通气应用后pH值、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较应用前明显提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乳酸较应用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有助于提高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值得在今后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俯卧位通气 新生儿 机械通气 血气指标
  • 简介:【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危重症,其病理改变主要为急性肺部弥漫性损伤,以对症治疗为主,其目的在于促进肺泡张开,改善氧合,使肺部顺应性提高,因此,本文对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在ARDS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ARDS 机械通气 俯卧位通气
  • 简介:   摘要:全面探讨了俯卧位通气的多个方面,包括其独特的优势、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优化策略。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有效的机械通气方式,在改善氧合和肺部状况方面表现出色,但其操作复杂,患者耐受性各异,且存在并发症风险。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个性化治疗方案、提升医护人员操作技能以及加强患者监测与护理等优化对策。这些对策旨在提高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效果,降低潜在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体验。研究结果为俯卧位通气在临床实践中的更广泛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标签: 肺部并发症 患者耐受性 操作技能 监测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单肺通气(OLV)时无呼吸性气流通气(AOI)对患者非通气侧肺泡巨噬细胞(AM)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40~64岁,体重45~85 kg,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观察组和对照组。OLV开始时观察组患者非通气侧肺给予3 L/min的AOI,对照组患者非通气侧肺不给予AOI。分别于术前、麻醉诱导后即刻、OLV开始后30 min、1 h及2 h时采集桡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OLV开始后2 h时,留取病灶周边正常的肺组织,进行HE染色并评估肺损伤评分;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AM并测定其凋亡率及细胞内Ca2+和M1型AM标志物ROS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BALF中M1型AM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IL-6、TNF-α和M2型AM标志物精氨酸酶1 (Arg-1)和IL-10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pO2、PaO2和OI升高,PaCO2和肺损伤评分降低,AM存活率升高,早期和晚期凋亡率降低,BALF中iNOS、IL-6和TNF-α浓度降低,Arg-1和IL-10浓度升高,AM内ROS水平降低,Ca2+水平升高(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OLV时,非通气侧肺实施AOI减轻非通气侧肺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其促使AM由M1型向M2型转化,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 标签: 单肺通气 巨噬细胞,肺泡 表型 胸外科手术 无呼吸性气流通气
  • 简介:摘要俯卧位通气(Pronepositionventilation,PPV)可减轻患者背侧肺组织压力,促进肺泡复张,改善气体交换。至今,PPV已被认为是纠正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患者难治性低氧血症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护理措施。俯卧位通气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是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让病人选择俯卧式体位,可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膈肌运动方式和位置;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改善依赖区的通气血流灌注;肺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善胸壁的顺应性;以促进下垂不张部位的肺得以扩张,进而实现通气灌注比例的调节以及呼吸衰竭病人氧合情况的改善,最终确保肺功能尽快恢复以及早日脱机。

  • 标签: 俯卧位通气 护理 机械通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对长期机械通气(PMV)患儿撤机的临床效果及对呼吸力学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0年7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PICU)12例符合PMV并应用NAVA(包括有创、无创NAVA)进行撤机管理的患儿资料。记录患儿主要诊断、病原学、氧合指数(OI)、小儿危重症评分(PICS)、机械通气治疗情况、呼吸力学指标、PICU住院时间及预后,评估过渡到NAVA后的相关并发症。NAVA通气前后呼吸力学参数和血气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2例患儿中11例有基础疾病,早产儿合并慢性肺部疾病8例,其中Wilson-Mikity综合征2例;先天性脐膨出1例;Prader-Willi综合征(PWS)1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1例。8例患儿主要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总机械通气时间和P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2.0(25.0,39.0) d和39.5(29.5,48.5) d;有创NAVA和无创NAVA通气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5(3.8,6.3) d和7.0(5.0,9.5) d。撤机成功率100%,出院生存率100%。患儿均无与NAVA通气相关的并发症。NAVA通气6 h后,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相比,呼吸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均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43.50(41.75,46.00) mmHg比48.50(45.25,56.00) mmHg,1 mmHg=0.133 kPa](Z=-2.253,P=0.024);动脉血氧分压明显升高[68.00(65.00,72.25) mmHg比62.00(59.00,64.75) mmHg](Z=-2.733,P=0.006);OI明显下降[3.70(3.38,5.60)比5.90(4.58,7.08)](Z=-2.272,P=0.023)。结论采用NAVA模式对PMV患儿进行撤机管理,安全可靠、撤机成功率高;与SIMV模式相比,NAVA模式可明显改善通气和OI,尤其是慢性肺部疾病或撤机失败的PMV婴幼儿,推荐应用NAVA模式撤机。

  • 标签: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 机械通气 撤机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呼吸模式在COPD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COPD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ASV模式进行干预治疗,对照组则采用SIMV+PSV模式进行干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撤机成功率、撤机失败率以及撤机时间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撤机前后的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的撤机成功率、撤机失败率、重新插管率以及撤机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现临床水平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情况。结论此两种呼吸模式在治疗COPD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显示,两种呼吸方式都有明显疗效,并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疗效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COPD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两种通气模式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