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7
  • 简介:[摘 要]: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发了滇西民众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和最终形成,这种觉醒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中国人民正是依靠这种意识成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精神力量。

  • 标签: []滇西 抗日战争 民族国家意识
7
  • 简介:【摘要】字牌历史悠久、牌理高深。打好字牌和推广字牌是一项很好的娱乐和体育活动。然而至今没有发现有一部有关字牌牌理、规则、规范的书籍。作者企图加以尝试。

  • 标签: 字牌 艺朮 牌规 牌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状RNA-UBXN7(circ_UBXN7)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以及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中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检测circ_UBXN7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circ_UBXN7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如年龄、性别、肿瘤体积、病理分型、分期、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构建携带circ_UBXN7全长序列的慢病毒(Lenti-circ_UBXN7)和携带circ_UBXN7 shRNA的慢病毒(Lenti-circ_UBXN7-shRNA)分别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和HUH-7)。CCK-8实验检测circ_UBXN7表达上调或下调后对HepG2和HUH-7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Annexin V/PI实验检测circ_UBXN7表达上调或下调后HepG2和HUH-7细胞的凋亡变化。JC-1法检测circ_UBXN7表达上调或下调后HepG2和HUH-7细胞线粒体势能的变化。Transwell检测circ_UBXN7表达上调或下调后HepG2和HUH-7细胞迁移能力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上皮间质化标志蛋白TWIST、E-钙黏蛋白(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变化。circ_UBXN7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采用χ2检验,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及以上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且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结果circ_UBXN7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体积、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正相关(P < 0.05)。Lenti-circ_UBXN7可以上调HepG2和HUH-7细胞内circ_UBXN7表达并促进细胞增殖;Lenti-circ_UBXN7-shRNA可以下调circ_UBXN7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Lenti-circ_UBXN7-shRNA可以导致细胞线粒体膜势能降低。Lenti-circ_UBXN7可以促进细胞迁移,而Lenti-circ_UBXN7-shRNA可以抑制细胞迁移。Lenti-circ_UBXN7可以诱导Twist、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增高,并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而Lenti-circ_UBXN7-shRNA对各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则相反。Starbase V2.0软件显示miR-203a与circ_UBXN7存在潜在结合位点,并且在HepG2和HUH-7细胞中miR-203a与circ_UBXN7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circ_UBXN7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促癌作用,有望成为肝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 标签: 肝细胞癌 增殖 迁移 环状RNA-UBXN7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地区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24例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部分患者同胞和父母进行ATP7B基因外显子检测。结果24例患者中,共检测出45个ATP7B基因突变(93.75%),14例检测到纯和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6例仅检测到杂合突变,4例未检测到突变;共检测到24种基因突变,14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其中包括8种新突变:c.251C > A,c.121A > C,c.2945C > A,c.2194C > T,c.2947T > C,c.3626T > A,c.3662_3664del,c.3557G > T。最常见的突变为c.2621C > T(p.A874V)[16.7%(4/24)]和c.2333G > T(p.R778L)[12.5%(3/24)]。共诊断出4例症状前患者。结论新疆地区ATP7B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为A874V,汉族与维吾尔族患者常见基因突变不同,汉族患者最常见的突变为R778L,维吾尔族最常见的突变为A874V。11号外显子是新疆地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一个基因突变热区,是筛选肝豆状核变性疑似患者时优先检测的外显子之一。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DNA突变分析 ATP7B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疑诊Bardet-Biedl综合征(Bardet-Biedl syndrome, BBS)的胎儿及引产儿各1例进行遗传学诊断,为BBS的产前诊断提供参考。方法病例1于2018年10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行产前检查,孕18周+1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双肾实质回声增强,双足六趾,疑诊BBS,要求行产前遗传学基因诊断。病例2于2016年8月孕26周+4时在本院行产前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双侧肾脏明显增大,回声增强,双手、双足六指(趾),疑诊BBS。孕妇及其家属选择引产终止妊娠,并要求对引产胎儿行基因诊断。病例1于孕19周+6行羊膜腔穿刺留取羊水标本,病例2留取引产胎儿脐带组织,同时留取父母外周血标本,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1)病例1胎儿:BBS7基因存在遗传自父亲的c.718G>A(p.Gly240Ser)突变(可能致病),以及遗传自母亲的c.497C>A(p.Ala166Asp)突变(可能致病)。(2)病例2引产胎儿:BBS7基因存在遗传自父亲的c.1002delT(p.N335Ifs*47)突变(已知致病),以及遗传自母亲的c.728G>A(p.Cys243Tyr)突变(可能致病)。这3个可能致病突变尚未检索到相关报道,经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为有害突变,经多物种蛋白序列比对,3个突变位点均具有保守性。结论BBS7基因突变导致的BBS胎儿可表现为双肾回声增强,双肾增大以及轴后多指(趾)畸形;全外显子组测序可为BBS的产前诊断及家系遗传咨询提供参考。

  • 标签: Bardet-Biedl综合征 细胞支架蛋白质类 衔接蛋白质类,信号转导 突变 基因检测 超声检查,产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豆状核变性,即Wilson病,是一种由铜离子转运ATP酶β肽(ATPase Cu2+ transporting beta polypeptide,ATP7B)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现归纳总结不同突变的致病机制,包括诱导突变蛋白错误定位、改变蛋白间或结构域间相互作用、调控ATP7B蛋白催化活性、改变ATP7B基因剪接方式等多个方面。临床上,系统总结了常见突变与临床表型间的关联,如p.R778L,被认为与更加严重的临床症状相关;同时,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差异亦可能对患者是否发病或发病时间产生较大影响。在分子层面上对ATP7B基因突变致病机制及所致临床表征的研究进行综述,将有助于加深对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的认识,并提示可针对不同的机制采用个性化的诊疗手段,以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基因突变 分子机制 临床表型 铜离子转运ATP酶β肽基因
  • 简介:摘要患儿 女,4.5月龄,以“腹泻2周、咳嗽10 d、发热1 d”就诊,结合既往史、临床表现及外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淋巴细胞亚群、基因检测,诊断为白细胞介素7受体α(IL7R)基因缺陷导致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IL7R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 c.169T>C,p.C57R和c.799A>G,p.R267G(NM_002185)既往均未见报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厦门地区G9型A组轮状病毒主要中和抗原VP7的编码基因进化遗传变异与国内外部分地区VP7基因的差异。方法4株G9型A组轮状病毒毒株来自厦门市儿童医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样本,采集时间分别为2017年10月5日、2017年11月12日、2017年12月7日和2018年1月15日。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9型A组轮状病毒VP7基因全长序列,并用DNA Star、MEGA等生物学软件对测序后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系统进化分析,以及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进化树分析显示,厦门地区Amoy CHINA/2018地方株与成都市human/SC7/CHN/2013/G9地方株联系最为密切,与江苏省Hu/JS2016地方株同源性较远。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与参考株WI61相比,厦门地方株在氨基酸一级结构上存在变异,包括D100N、Y144H,这两个位点是进化树Amoy CHINA/2018簇内的代表性变异位点。结论G9型A组轮状病毒VP7基因组全长序列显示该病毒株在我国存在进化变异。

  • 标签: 序列分析 A组轮状病毒 G9型 VP7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 BMP7)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作用。方法SPF级SD大鼠10只,雄性,4周龄,体重约110 g,以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成脂诱导、成骨分化检测BMSCs多向分化能力。将BMSCs随机分为对照组、25 ng/ml、50 ng/ml、75 ng/ml及100 ng/ml BMP7组,MTT法检测BMP7对大鼠BMSCs增殖的影响;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大鼠BMSCs诱导后形态学变化;qRT-PCR检测诱导得到的细胞NF200、SYN1、MAP2、GFAP 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检测NSE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第3代大鼠BMSCs呈长梭形,细胞聚集生长呈漩涡状。大鼠BMSCs成脂诱导后胞浆内出现脂滴,油红"O"染色呈阳性;大鼠BMSCs经成骨诱导后出现不透光团状矿物质结节,茜素红染色呈阳性。诱导1后第1天,各组细胞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诱导后2~6 d,各组细胞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诱导后第6天时,对照组、25 ng/ml、50 ng/ml、75 ng/ml、100 ng/ml BMP7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370±0.003、0.399±0.003、0.404±0.003、0.410±0.003、0.397±0.001,其中75 ng/ml BMP7组细胞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均P< 0.05)。75 ng/ml BMP7组细胞形态学变化最为显著,细胞形态上类似神经元。75 ng/ml BMP7组NF200、SYN1、MAP2、GFAP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47±0.59、1.48±0.38、2.86±1.65、4.41±0.1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75 ng/ml BMP7组NSE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高于对照组(32.94%±1.62%比0)。结论BMP7具有体外诱导大鼠BMSCs分化为神经元的能力。

  • 标签: 大鼠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7 间质干细胞 神经元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微小RNA(miRNA,miR) let-7a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LBC)细胞株中的表达,探讨miR let-7a在BLBC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BLBC细胞株MDA-MB-468、MDA-MB-231及非BLBC细胞株MCF-7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miR let-7a在以上细胞中的表达;使用Lipofectamin™ 2000脂质体转染miR let-7a至BLBC,Real-time PCR证实转染成功后,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对细胞生存率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TAT3蛋白的表达。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ANOVA。结果miR let-7a在BLBC细胞株MDA-MB-468、MDA-MB-231中的表达明显低于非BLBC细胞MCF-7(0.13±0.02比1.01±0.23,t=9.690, P<0.01;0.31±0.08比1.01±0.23,t=7.270,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miR let-7a后,MDA-MB-468和MDA-MB-231细胞生存率较前下降(80.80±5.60比96.80±3.54,t=4.200, P<0.01和76.42±5.62比96.00±2.83,t=5.76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过表达miR let-7a后,与对照组相比,MDA-MB-468和MDA-MB-231细胞的迁移(24.17±2.93比41.33±2.80,t=10.110,P<0.01和18.50±3.27比34.17±3.19,t=6.770, P<0.01)与侵袭能力(55.17±11.64比78.50±5.91,t=3.460,P<0.01和48.33±6.10比68.50±3.09,t=3.440,P<0.01)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过表达miR let-7a后,MDA-MB-468与MDA-MB-231细胞中STAT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0.53±0.08比1.00±0.12,t=8.390,P<0.01和0.38±0.06比1.00±0.13,t=8.6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 let-7a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中呈低表达;上调miR let-7a的表达,可以引起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力下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STAT3分子相关通路实现的。

  • 标签: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 微小RNA let-7a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小核糖核酸(mi RNA)let-7c通过靶定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6(CDK6)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临床意义,并探讨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靶基因。方法选取人低转移肝癌细胞-97L(MHCC-97L)、人高转移肝癌细胞(HCCLM3)、人肝癌组织(HepG2)、人肝癌细胞-7721(SMMC-7721)、人肝细胞LO2、小鼠抗人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抗体等进行细胞培养,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小鼠CDK6表达情况,转染48 h后应用细胞裂解液对三组蛋白进行提取,将材料分为观察组、对照组、空白组,观察组转染let-7c,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miRNA,空白组未进行转染处理;应用二喹啉甲酸法对各孔细胞蛋白浓度进行测定。结果let-7c对肝癌细胞HCCLM3增殖结果显示,于450 nm处观察组、对照组转染后24 h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48 h后观察组、对照组HCCLM3细胞中CDK6蛋白含量发生较大变化,观察组的CDK6蛋白表达量为(0.58±0.05),均低于对照组的(0.81±0.08)与空白组(0.85±0.09)(t=10.107、13.876,均P<0.05);转染后72 h,观察组细胞处于G1期比例为(56.21±3.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21±1.56)%与空白组的(46.24±1.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146、13.862,均P=0.000)。结论肝癌细胞中let-7c呈低表达,将let-7c上调可有效调控CDK6,从而抑制癌细胞生长,对肝癌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肝肿瘤 核糖核酸酶类 基因,Let-7c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6 细胞增殖 肿瘤转移 逆转录病毒科 基因,肿瘤抑制 肿瘤细胞,培养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芜湖市2014年首例人感染A(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组特征。方法患者标本经Real-time RT-PCR检测A(H7N9)核酸阳性后送检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分离毒株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序列提交GenBank并Blast。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Star Lasergene 7.1和MEGA7.0对该病毒基因组进行同源性、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毒株命名为A/Wuhu/1/2014(H7N9),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系统进化树分析属于W2-4分支,HA裂解位点为PEIPKGR↓G,对比高致病性疫苗株A/Guangdong/17SF003/2016(H7N9)缺失4个氨基酸KRTA插入序列。HA受体结合位点发生T160A、G186V和Q226L突变。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茎区69~73位缺失5个氨基酸QISNT。PB2出现L89V、M535L及E627K突变。PB1 I368V,PA V100A、K356R和S409N,NS1 P42S和N205S,NS2 T48A,M1 N30D和T215A均发生了位点突变。NA未发生E119V、R152K、H274Y和R292K突变,但M2出现了S31N突变。结论A/Wuhu/1/2014(H7N9)毒株来源为禽类,起源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对人类受体有亲和力、不耐NA抑制剂、耐M2离子通道抑制剂以及对哺乳动物毒力和人类的适应性增强,属于低致病性A(H7N9)禽流感病毒。

  • 标签: 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A(H7N9) 基因组 系统进化分析 氨基酸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TP7B基因罕见同义变异对其前体mRNA剪接的影响。方法从ExAc数据库中筛选出人群等位基因频率<0.005的248种罕见同义变异,用Human Splicing Finder(HSF)软件分析其对于前体mRNA剪接的影响,进一步用ESE Finder 3.0软件预测其对于反式作用因子SR蛋白家族结合能力的影响。筛选出同时影响两种或以上SR蛋白结合的罕见同义变异,用体外迷你基因剪接报告系统进行验证。结果HSF分析提示有136种罕见同义变异可能破坏外显子剪接增强子(exonic splicing enhancer,ESE)的基序;ESE Finder 3.0分析提示其中19种会同时影响两种或以上SR蛋白的结合。体外迷你基因实验证实其中c.1620C>T(p.L540L)和c.3888C>T(p.A1296A)变异可导致相应外显子的剪接异常,分别造成第4外显子的完全跳跃以及使第18外显子的跳跃增加25%。结论同义变异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前体mRNA的剪接,其中以破坏ESEs基序最为常见。本研究结果证实c.1620C>T(p.L540L)和c.3888C>T(p.A1296A)变异会对ATP7B基因的mRNA剪接产生影响,使相应的外显子发生跳跃,从而为携带者的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 标签: ATP7B基因 同义变异 外显子剪接增强子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