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关于译者身份,历来翻译界就有“仆人”说和“主人”说之争。本文先从历时性出发,先评述中西翻译史上关于译者身份的种种说法,再从共时性分析译者在翻译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结合作者、译者在、读者三者的关系,试图重新界定译者身份

  • 标签: 译者 身份 界定
  • 简介:摘要:作为一位译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身份与立场设定。本文以COVID-19疫情期间的CGTN官方微博对国内外新闻中英文报道的文本进行分析,试图探究在疫情特殊时期,影响译者文化身份的因素、并比较译者在疫情时期与传统翻译理念下的身份与立场的异同,从而得出译者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身份的特性。

  • 标签: 疫情 翻译 文化身份
  • 简介:身份认同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身份认同观依随本体论的流变,经历了三次大的裂变,形成了三种模式,分别是:以主体为中心的启蒙身份认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身份认同和后现代去中心的集体身份认同。身份认同观可以为译者的主体性的思考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此三个阶段为框架,分析译者在相应的时期主体性的演变,发现译者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同时代的身份认同观有紧密的联系,并指出从启蒙时期到后现代,译者的主体性经历了一个逐渐被唤醒的过程。

  • 标签: 身份认同 主体性 译者
  • 简介:翻译中关于"归化"与"异化"的问题争论由来已久,而争论的焦点多半置于语言及文化层面,忽略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信息从信源至信宿的传播过程中,译者如何以"解码者"及"编码者"的双重身份对语言信息进行处理和传递,如何根据信源和信宿的特征来选择"异化"或"归化"的翻译策略。

  • 标签: 异化 归化 传播学 译者身份
  • 简介:在翻译教学中,译者本土化身份的构建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我国高校翻译教学中译者本土化身份的构建目前还存在教师对我国文化的世界性地位认识不足、对翻译教学中向学生讲授我们的本土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鉴此,笔者认为,应运用文化翻译观来指导翻译教学,应运用本土适用文化来进行翻译教学,应运用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作对比的方式来进行翻译教学,应运用综合实践的方法来进行翻译教学。

  • 标签: 翻译教学 译者本土化身份 构建
  • 简介:摘要:诗歌翻译需要译者精准地把握原诗中赖以传情的“情感开关”,进而顺应作者的“叙述意图”,再生甚至创造语言。本文通分析波兰诗人齐别根纽·赫伯特的一首诗歌《我思先生之离去的朋友们》中的后现代时空定位特征,详细阐述了这首英文版诗歌的汉译过程,明确了诗歌翻译是有章可循的一门手艺,关键需要译者明确并把握自己的“文化叙述者”身份

  • 标签: 诗歌翻译 时空定位 文化叙述者 情感开关
  • 简介:华人离散译者在跨文化体验中遭遇的多重文化冲突,导致其身份的定位模糊和认同困难,他们从事的文化译介活动必然引发其多重身份相互博弈,而这种身份博弈和协商将对其文化译介思想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这种身份博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全球化语境下,华人离散译者身份协商对其理智的文化协调依然至关重要。离散译者群体具备突破固化本土思维模式的跨文化协调能力,在文化自觉、受众意识、译介渠道等方面具有自身优势,应在“文化走出去”大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 标签: 身份博弈 文化协调 离散译者 文化译介
  • 简介:针对目前译学界对杨宪益、戴乃迭合译作品的研究与对戴乃迭独立完成的译介作品的研究的极不平衡性,结合一定的历史文献、传记文学和译介作品,从译者文化身份的角度对戴乃迭作为一名独立译介者展开研究,弥补一些译学界对于戴乃迭作为一名独立译介者关注的不足,引起译学界对于戴乃迭以自主姿态从事译介活动的研究兴趣。在研读王安忆《人人之间》英译本的基础上,以综合研究和译本分析相结合、宏观叙述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客观总结、归纳和阐述戴乃迭如何通过对拟译译本的选择、对源语国社会文化的理解以及翻译中所采取的策略,在其独立完成的译介作品中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

  • 标签: 戴乃迭 文化身份 《人人之间》
  • 简介:<正>商业电子邮件不请自来,两年内增加七倍,这让美国一直高踞全世界垃圾邮件最多国家之位,也让国会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2003年反垃圾邮件法应运而生。该法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它明确禁止掠夺性的、诽谤性、欺诈性以及明知虚假误导的商业电子邮件以及其他相关(商业)活

  • 标签: 反垃圾邮件 欺诈性 物理地址 传输形式 误导性 通信自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利用语料库这一科学方法,对收录在《中日对译语料库》中的《雪国》3个中译本(叶渭渠、侍桁、高慧勤)进行了比较,发现高慧勤这个唯一的女性译者虽然在平均句长、性别词汇、歧视词汇等方面都显示出其女性主义意识,但是却并没有明确显示出西方女性主义翻译实践中的”交流、重写、操纵”迹象,并不具有颠覆性。这是由高慧勤的成长经历和时代背景决定的

  • 标签: 语料库 高慧勤 雪国 性别身份
  • 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杰出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的诗,词,歌,赋更是语言中的精华,但这种精萃传译到西方英语读者中去后又是怎样一种效果呢?本文挑选了杨宪益夫妇和DavidHawkes的两个英译本对《红楼梦》中诗词进行了探讨,并希望通过对两位译者的不同译法产生的不同效果,进一步探讨译者的文化身份

  • 标签: 杨译本 霍译本 译诗 文化身份
  • 简介:传统译论将译者认为是原作者的忠实奴仆,他行使的总是奴性的行为,从而遮掩了译者的创造性。后现代语境下的翻译研究,尤其是文化派翻译研究,在凸现译者的创造性上又似乎走得太远,将影响、制约译者翻译行为的大量因素,比如社会文化因素、意识形态、赞助行为、主流诗学等,作为了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抛弃了翻译安身立命的“忠实”观,从而有矫枉过甚之嫌。翻译学本体论上的译者尽管揭示了译者的理性与感性,但却主要关注译者的理性,淡化了译者的感性。鉴于此,本文从“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一命题出发,揭示出译者身心疲惫的困境,张扬译者在理性与感性、原语语境与译语语境、作者之旨与译者创造张力作用下对译文文本的产出,以及翻译处在科学与艺术的张力下等观点。

  • 标签: 译者 翻译 理性 感性 关联 张力
  • 简介:大气科学和气象服务的发展,一方面受到气象观测的牵引,即观测事实让人们不断深入认识地球大气层和天气现象的变化规律,从而利用这些规律预测未来天气;另一方面也受到观测带来的制约,

  • 标签: 编译 气象观测 天气现象 地球大气层 气象服务 大气科学
  • 简介:摘要翻译是一项久远的实践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沟通交流作用,译者在沟通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处于从属地位,是原作者的仆人,其职责在于“忠实”地传达原文,“服务好”读者。而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译者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

  • 标签: 译者仆人说主体性
  • 简介:本文在"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的框架内,围绕译者行为分别就(1)译、评的分工;(2)译、评的方法和内容;以及(3)译评者的身份与译评者之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指出译、评分工不明所产生的问题,明确规定了译评的任务和译评者应有的作用。集中于译者行为的社会研究,有望弄清翻译的社会化过程,进一步把握翻译本质的东西。

  • 标签: 译者行为 评价模式 译评
  • 简介:强调发挥译者主体性并不是要和所有的翻译理论及标准对立,2004   [7] 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是我国翻译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 标签: 译者登场
  • 简介:英诗汉译贵在传神,已成为译界共识。前举苏曼殊、马君武、胡适三人用格律体译拜伦《哀希腊》,认为苏译最有诗味。实际上梁启超(1873—1929)早在1902年即用散曲体译过此诗,应是拜伦诗最早的汉译者,他用《沉醉东风》(曲牌名)译的妙诗如下:

  • 标签: 《哀希腊》 英诗汉译 梁启超 马君武 苏曼殊 汉译者
  • 简介: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     二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应用与体现      谈到翻译,在这些类型的翻译中主要从文本选择中体现译者的主体性

  • 标签: 译者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