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和解协议属于典型的实体法与诉讼法交叉领域:一方面,和解协议本质上属于特殊的民事合同;另一方面,和解作为一种民事纠纷解决方式,必然要求确定其在诉讼法上的效力尤其是与诉讼的关系。就初始纠纷而言,和解协议与诉讼裁判之间相互排斥,从而实现了广义的"一事不再理"原则,但和解协议又非终局的纠纷解决方式,因此可能发生和解协议之诉。此外,出于效率等因素的考虑,诉讼法上又常常会对和解协议的效力作出一些特殊规定。这就要求必须从诉讼法的角度,对民事和解的纠纷解决机制进行详细阐述。

  • 标签: 和解 纠纷解决 调解
  • 简介:摘要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知识产权相关纠纷呈爆炸式增长,纠纷的专业性、复杂性使许多纠纷解决机构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我国目前仍采用以诉讼为主、其他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为辅的模式。本文论述了我国当前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的三种主要方式。

  • 标签: 知识产权 纠纷 解决机制
  • 简介: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政府之间通过行政协议的方式来治理跨区域事务开始成为主流。行政协议履行过程中产生的纠纷无法纳入现行的行政诉讼范围,但仅凭现有的争议解决模式又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建立区域行政协议的诉讼机制势在必行。结合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确认诉讼的必要性,通过借鉴美国州际协定纠纷的司法解决机制以及国内行政公益诉讼的实践,在必要的前提下赋予行政机关必要的诉讼地位,授予相关法院管辖权是建立行政协议诉讼机制的关键。

  • 标签: 行政协议 区域纠纷 诉讼机制
  • 简介:由于诉讼程序的缺陷、人民传统“非诉”观念以及大气污染侵权因果关系的难以认定性等因素的影响,诉讼方式的纠纷解决机制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纠纷问题。所以,本文提出的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就是在呼吁这一时代需求而产生的。笔者试图通过论证这一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在大气污染纠纷中的适用的正当性,来确立其在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地位。

  • 标签: 非诉 纠纷解决 污染纠纷 诉讼程序 诉讼方式 生态利益
  • 简介:中国传统社会官方将孝道作为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辅以赈济和教化,在古代赡养纠纷解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民间则以调解和慈善为主,弥补了国家力量触及不到的地方,官民互动如同相互咬合的齿轮,成为促进赡养纠纷解决的无限动力。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农村赡养纠纷频发,耄龄老人无所养、精神赡养被忽视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新时期农村赡养纠纷的现实问题,考察传统官方和民间赡养纠纷解决方式,分析其利弊得失和经验教训,可以对我们构建国家主导的新型老年权益保护法律体系,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调解互助功能,形成以孝为先的良好社会氛围起到借鉴作用。

  • 标签: 孝道 老龄化社会 精神赡养
  • 简介:近年来,我国调控社会的模式历经了社会管控——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转变,过去单纯依托(信赖)法律(或少数民族地区习惯法)定纷止争的一元思维,即诉讼全能主义虽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变,一些国内研究纠纷解决机制的学者也将学术视野从诉讼全能主义转移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上,但一元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之争从未停歇,诸如"诉讼胜于一切""司法绝对权威""多元化解某某模式"等观点及路径层出不穷。笔者在结合村寨调查基础上,深入对比两种机制的优劣,认为多元更适应时代之变革现状,并提出了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一些构想。

  • 标签: 纠纷解决 诉讼一元 多元机制 选择研究
  • 简介:一个和谐、宜居的家园要做到房屋设备能安全使用,安全、卫生、绿化、停车和社区活动都能使业主满意、小区里的收支账目公开透明、业主权益不受侵犯。实践证明,单靠物业公司是很难全面做到上述几点,因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无可厚非,但必须合法、合规,关键还在于监督和制衡。近年来电梯事故频发,引发了住宅小区里的物业纠纷,就是一例。

  • 标签: 物业纠纷 房屋设备 业主权益 业主组织 利润最大化 业委会
  • 简介:物业管理纠纷在审判中存在着业主缺席率过低、物业服务企业胜诉率过高、调解未发挥应有作用等问题,应强化业主的权利意识,提升业主的综合实力并赋予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相应的主体资格,以妥善解决物业管理纠纷的相关问题。

  • 标签: 物业管理 综合实力 主体资格
  • 简介: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解决机制应当是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行政处理为主,法院诉讼为辅,以多元化调解为补充的机制。完善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解决机制应对现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必要的职能权限划分,建立以行政裁决为核心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行政处理机制,法院成立交通法庭,在交通事故赔偿中运用支付令,并加强保险公司的赔付义务。

  • 标签: 道路交通事故 纠纷解决机制 行政裁决
  • 简介:律师调解是近年来我国兴起的一种调解形式,因其专业、灵活、高效、亲和的优势而受到关注。尽管学界和司法界对律师调解的重要性呼吁多年,但是由于相关理念没有得到普及,配套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也缺少法律的明确规定,律师调解发展比较缓慢。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推动律师调解制度提出了专门要求,这为律师调解制度建设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也为律师调解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标签: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调解制度 律师 最高人民法院 配套制度 “意见”
  • 简介:摘要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的财产,直接关系到农民在城市化和社会稳定过程中的得失。本文在分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纠纷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纠纷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 标签: 农村集体土地权属 纠纷 解决措施
  • 简介:新疆农牧区环境纠纷数量逐年递增,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结合农牧民环境纠纷解决途径不畅及农牧民对诉讼救济的疏远现状,为及时化解矛盾,有效解决农牧区环境纠纷,应构建多元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完善新疆农牧区环境纠纷调解制度、行政处理制度,明确乡(镇)政府在纠纷解决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新疆农牧区 环境纠纷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 简介:淘宝网现行交易纠纷解决机制是大众评审判定机制。由于大众评审员资质良莠不齐、交易纠纷裁定无统一标准等原因,在解决交易纠纷过程中明显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对淘宝网店运营交易纠纷解决机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与建议,以减少网购交易纠纷的误判,确保交易纠纷裁定结果客观、公平、公正,从而保障淘宝网店的运营权益。

  • 标签: 网店运营 交易纠纷 解决机制 大众评审
  • 简介:我是一个经营品牌服饰的个体户,守法经营多年,信誉口碑都不错,但还是会经常碰到一些意料不到的情况,最典型如一些消费者将购回去的服装穿了一阵后又会要求退货,不同意就会大吵大闹,有的则在质量上,价格上不顾事实故意挑刺找莅,这里面当然有同行竞争被有偿雇来踢场子的人,有的的确是普通顾客。一旦面对这样的问题,多数是可以说清楚并妥善解决的,但还是有些不讲理的,请问我们解决这类消费纠纷,一般有什么好办法吗?

  • 标签: 消费纠纷 消费者 经营者 经营品牌 守法经营 同行竞争
  • 简介:我国教育法律纠纷逐渐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的特征。因此,构建和解方式不仅是保障中小学校、教师、学生及学生监护人等主体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义务教育管理法治化的根本要求。义务教育法律纠纷的和解方式主要遵循以下几个要求:和解方式合法性、和解方式效率性以及和解方式的有效参与性。义务教育法律纠纷和解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一是遵循平等自愿、合法合理原则,二是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三是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途径。

  • 标签: 义务教育 和解方式 构建
  • 简介:《中韩渔业协定》是中韩两国在尚未达成划界协议的情况下,为维护渔业正常作业秩序所做出的临时性安排。然而,自2001年《协定》生效以来,中国渔船非法、不报告、无监管(Iuu)的作业行为使得渔警纠纷频次不减反增,甚至屡屡发生恶性暴力事件。随着《中韩自贸协定》的生效,中韩在水产品方面的贸易关系将从垂直互补走向平衡竞争.捕捞业将面临更激励的竞争环境,生产效益将受到影响,结合中韩两国对非法捕捞问题日益重视,IUU捕鱼行为将面临更大的经济和法律风险。在此背景下,为化解中韩渔业纠纷、使我国渔民的生计得到持续保障,我国对内应采取经济手段预防IUU行为.加大对非法捕鱼的打击力度,做好渔民弃船转产的保障工作;对外应与韩方进行有效沟通,实现互信、统一执法形式和手段、呼吁文明执法。

  • 标签: 中韩渔业纠纷 渔业协定 自贸协定 纠纷解决
  • 简介: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将公证被作为一项专业解纷资源进行阐释。时隔一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公证参与人民法院司法辅助事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从制度上对各地法院与公证机构的对接经验和成效予以肯定,提出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的指导。本文指出,欲形成错落有致、内容健全的系统,需要从应用价值层面深入挖掘潜力、梳理应用路径。

  • 标签: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公证
  • 简介:一、引言鉴于《职业病防治法》、《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合同法》等对职业病病人的治疗、康复等费用、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等问题都已经做出了全面细致的规定,因此,对于被诊断为职业病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纠纷,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然而,实践中相对难以解决的是企业与职业病医学观察对象之间的纠纷,相关法律规制的缺失或者不明确导致这一问题复杂化,职业病医学观察对象的权益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保护,而相关问题也容易得到企业的忽视。结合笔者的经验,本文将对实务中,关于职业病医学观察对象纠纷解决的几个难点问题进行归纳介绍。

  • 标签: 《职业病防治法》 纠纷解决 医学 实务 《工伤保险条例》 《劳动合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