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由必然的关系问题,在哲学史上,历来是一切哲学家们所关注的重大哲学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一切哲学家们,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尽管他们在理论的表述上有许多精彩的片断,但由于受时代和他们的阶级利益的限制,都没有能够对此作出科学的回答,即便是黑格尔第一次辩证地

  • 标签: 论自由 哲学问题 辩证关系 阶级利益 认识自然 人类社会
  • 简介:"审美制度"是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的某种建构和规范,它构成关于"美"的显现遮蔽。"审美制度"并非外在于治理实践之外,而就在治理之中并使其最终成为可能。作为一门关于"让"的学问艺术,自由治理以保障被治理者的自由为前提,此自由并非一种自然给予,而是在批判建构的聚集中显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探讨审美制度如何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形态规范和建构社会的治理,从而将其所治理的对象及治理本身引向自由,是在当代社会中推进治理的一种不可逾越的研究路径。

  • 标签: 治理 审美制度 自由治理
  • 简介:为什么评论资本主义家庭之间的关系,是因为这些关系影响着我们对反常性倾向(特别是同性恋经验)和现代性的理解。本文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但并不排斥其他传统,通过动力学的分析,表明我们的人类意识受束缚于人道主义观念的程度,从而有助于解释或支持更为普遍的性自由

  • 标签: 性倾向 马克思主义 同性恋 家庭
  • 简介:本文探讨了话剧《在看见以前》里禁锢自由之间的关系。一个受过伤害的生命个体因为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以冷漠处世,其实质是生命个体的自由丧失,被禁锢在一种不自由的状态里,当生命个体意识到自己是可以自由的,就有从恐惧的禁锢中挣脱出来的希望可能。文中还探讨了女性叙事的意义和宏大叙事的由来。

  • 标签: 禁锢 自由 女性叙述 宏大叙事
  • 简介: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人的问题”,即人不但丧失了自由个性,而且由于片面发展而成为机器附属物和简单的生产工具,因而导致了人失去了社会生活所应该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人的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的“异化了的分工”。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要解决“人的问题”,一方面要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彻底消灭“异化了的分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借助“综合技术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综合技术教育的“多元”本质能够促进劳动者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进而恢复其自由个性;它的技术(工艺)内容则能够让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进而为恢复人的意义提供社会基础。

  • 标签: 人的问题 分工 综合技术教育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简介:黑格尔在哲学中将自由理解为精神的本质,理解为思维内部主体实体的同一。因此,在他看来,哲学只要通过一种真理的教化过程就可以使自由实现。与此不同,马克思哲学则还原了自由的现实意义,认为人的自由解放只有通过改变世界才能够实现。而这也就要求哲学摆脱其原有的理论样式,成为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尽管马克思在哲学自由的关系问题上超越了黑格尔,但他们二人都自觉地保持着哲学自由的直接关联。就这一点而言,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助于哲学的自由关切的实现。

  • 标签: 哲学 自由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对于如何扬弃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制度的问题成为了政治哲学的一个争论热点。在五、六十年代的关于在"社会主义合法性状态"中继承和复兴直接的卢梭主义民主和康德主义的法律—立宪保证问题的大讨论中,意大利的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德拉·沃尔佩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在其代表作《卢梭和马克思》的政治论文中,他将历史连续性原则同传统理论

  • 标签: 平等主义 社会主义理论 沃尔佩 合法性 政治自由 政治哲学
  • 简介:2006年9月21日至22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自由责任:政府、企业和市民社会”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举办,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知名品牌“世界中国学论坛”的一个分会,它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著名经济伦理研究机构:有经济伦理国际奥委会之称的“国际企业、经济学和伦理学学会”(ISBEE,该学会作为合办者派出了5位不同国籍的执行委员与会)、由国际高层企业家领袖组成的著名Caux圆桌会议、美国圣母大学、中国伦理学会、上海伦理学会等。国内外知名经济伦理学专家学者和企业家40余人与会并提交了论文。

  • 标签: 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伦理学 国际研讨会 国际企业 市民社会 研讨会综述
  • 简介:自然自由观念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核心问题。康德通过审美判断力沟通自然自由观念,达成自然自由的和谐。但是康德立足于先验的立场所确立的"自然自由和谐论"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对现实不能产生重要的作用。席勒通过游戏冲动来沟通自然自由,而黑格尔则通过理念来沟通自然自由,马克思则通过实践来沟通自然自由,最终达成了对自然自由观念这一"历史之谜"的求解。

  • 标签: 自然与自由观念 德国古典美学 席勒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在阿尔都塞哲学的启发下,立足于当前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现状,本文对'自由'和'询唤'提出了新的解读:自由,传统定义不同,是决定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形态交互作用的社会媒介;询唤,阿尔都塞哲学对其的解读不同,被用以解释各种以社会建设为核心的世界观的思想体系.在当前社会,消费已渗入生活的每个部分,意识形态领域也不能幸免,所以自由和询唤会以新的形式呈现.

  • 标签: 自由 询唤 意识形态 媒介 消费
  • 简介:<正>政体问题是现代性的核心问题,正如哈贝马斯所言:"自17世纪以来,现代性的道德-实践的自我理解总体上是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政体展开的。这一自我理解展现为普遍主义的道德意识和宪法国家的自由设计。"民主作为现代政治的合法性基础,是现代国家的普遍诉求。从本质上说,后形而上学时代,除了被统治者的同意,任何政治制度都无法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现代政治哲学有两大政治合法性话语体

  • 标签: 哈贝马斯 现代性 激进民主 批判理论 自由主义 资本主义
  • 简介:<正>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代表性著作——《第二性》中通过对"他者"概念的分析,明晰了"他者"的哲学内涵及其特征,即"女人是他者"表明了在两性关系中女性作为"他者"的客体性、被动性否定性和消极性的意义,揭示了"他者"的实体化特征,女性的历史从而成为"他者"的历史——在父权制文化中必然被排斥和拒之于门外的人的历史,因此也就阐明了女人作为他者是一个被异化了的人。那么,本文力图阐释波伏娃对女性被异化的分析以及进一步比较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的理

  • 标签: 异化现象 他者 存在主义 女性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 异化劳动
  • 简介:2011年,免费午餐计划和营养午餐计划的同年"登台"为探讨我国政府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公共物品提供了良好的案例。从理论上来看,政府社会组织合作提供公共物品符合多元合作治理模式的理论要求,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探索。有了合作,就会出现责任分担。但责任分担应该建立在对责任内涵和合作模式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通过理论概括和实践证实,政府社会组织在公共物品供给当中的责任有三种:不可转移性责任、共同责任和可转变性责任

  • 标签: 政府 社会组织 公共物品供给 合作治理 责任分担
  • 简介:马克思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不断扬弃和对自己新世界观的逐步阐发的过程中来规定个人自由概念的。马克思的个人自由概念,即思辨理性自由、哲学人道主义自由劳动自由既相互关联又有质的差别,既体现了辩证思维的逻辑原则,也反映了个人自由发展的现实历程。

  • 标签: 马克思 思辨理性自由 哲学人道主义自由 劳动自由
  • 简介:自由是人的类本质的规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价值动力。自由观是马克思思想学说中的一个核心理论,对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自由观的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可以说,马克思早期的自由观是其历史唯物主义得以生成并获得其逻辑展开的起点和主线。本文立足于马克思早期的经典文本,紧紧围绕着其"自我意识"的自由观、俗世的自由观和人类解放以及人的类本质的自由观展开讨论,分析了马克思越来越贴近现实和科学的自由观。

  • 标签: 自由 自我意识 人类解放 类本质
  • 简介:住宅的“二重性”是指它双重的起源、二维的存在本质、双重的功能和作用等.住宅的“二重性”是由人的活动的“二重性”即筑居所决定的.从这种“二重性”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人类自由的真谛,这就是:自由是在人的身体满足基础之上的精神追求,是精神所具有的特性;自由不是人对自然、社会、他人的占有而是看护;自由不是一种理想的、纯然的状态,它总是自由、限制、束缚等相互交叉地联系在一起.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住宅 自由
  • 简介:关于个人社群谁更优先和本质的辩论,在黑格尔那里是一个伪问题。在黑格尔的自由—权利辩证法政治哲学看来,法权—道德—伦理,以及家庭—市民社会—国家,都是人类自由本质实现的不同方式或环节。它们既不是平行的具有同等价值的罗列,也不是严格按价值或本体论优先次序的前后排列,而是共同构成人类自然、道德和理性三种根本自由本性及其具体权利获得全面实现和发展的有机整体。因此,个人社群或个体自我伦理共同体,实际上是个体生命中自在统一的特殊性普遍性品格的外在实现和存在形式,属于个体自我全部内容获得整体性表现的有机构成要素。谁都不是固定静止的起点或终点,它们共同处于人类自由—权利及其社会制度的永恒运动发展中,亦即人类自由和理性精神愈益发展和成熟的历史文明进程之中。

  • 标签: 黑格尔 自由—权利辩证法 个体自我 伦理共同体
  • 简介:自从现代美学诞生后,审美自由的关系就成为美学文论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文章将现代主义美学主张的审美自由马克思主义美学所理解的审美自由作一番比较,指出,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审美自由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审美自由,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前者建立在现代主体性哲学话语基础上,后者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二者的理论指向和目的不同,前者企图以精神和感性的超然来对抗现代主义的秩序化和同质化,带有浓厚的审美乌托邦幻想色彩,后者主张通过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来反对资本主义异化和物化现实对人的奴役;二者对待现代性的态度不同,前者简单地批判反对社会现代性,后者从历史进步的高度于批判中赞成肯定社会现代性。

  • 标签: 审美自由 马克思主义 现代主义 非功利 实践
  • 简介:G.A.科恩在建构社会主义平等理论的过程中,批判了推崇自我所有原则的自由意志主义者。他先反驳了推崇自由、反对平等的右翼自由意志主义者诺齐克;而后又重审了为平等留有余地的左翼自由意志主义者斯坦纳的构想。在协调'自我所有'平等无果的情况下,他提出了在次富裕社会施行'自愿平等'的策略,并得出'平等主义者必须摒弃自我所有原则'的结论。科恩的研究不光为其平等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回应自由主义的攻击提供了思想后盾。

  • 标签: 自我所有 自由意志主义 诺齐克 斯坦纳 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