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选择性通过降解聚集体蛋白、受损或多余的细胞器等细胞质物质维持细胞内稳态,其正常功能的维持必须确保受体能够有效识别和隔离待降解物质。作为重要的受体蛋白p62通过介导多种信号通路参与选择性过程。纤维化是大多数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病理特征,当其持续较长时间发展时,会继发实质性瘢痕形成并最终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和器官衰竭。p62在肺、肝、肾组织等纤维化疾病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p62的积累、过表达、异位表达均可加重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进一步探究p62在选择性中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纤维化疾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纤维化 p62 选择性自噬 肺纤维化 肝纤维化 肾纤维化
  • 简介:摘要探讨p62蛋白在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中的表达情况。采用横断面研究,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5月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诊治的60例肺腺癌患者组织标本进行石蜡包埋和组织芯片制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肺腺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62的表达,分析p62表达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同时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6例肺腺癌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p62蛋白并进行灰度值分析。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初诊的肺腺癌住院患者术前检查标本,以及健康体检者血浆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检测肺腺癌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浆中p62的表达情况。IHC结果显示癌组织中的p6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3,P<0.001);同样,WB结果显示癌组织p6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相关(t=2.238,P=0.049)。p62表达与肺腺癌患者肿瘤大小、临床病理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相关(均P<0.05),p62高表达的肺腺癌患者总生存期差于p62低表达患者(95%CI为0.238~0.870,P=0.028),提示p62高表达与肺腺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肺腺癌患者血浆中的p62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533,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5(95%CI为0.779~0.891,P<0.001),明显高于CEA、CA125、CA153等单项传统指标,四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效能则最高。p62在癌组织和血清中均呈高表达状态,与肺腺癌患者不良预后和总生存期相关。

  • 标签: 肺腺癌 免疫组化 酶联免疫吸附法 预后
  • 简介:摘要p62是机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含有6个结构域的多功能蛋白p62参与选择性降解泛素化底物,并已成为监测细胞的重要生物标志物。除此之外,p62还参与氧化应激、细胞营养感知、细胞凋亡和代谢重编程等众多生物学过程。p62的表达受TFEB等转录因子的调控。既往研究发现p62基因突变与神经系统等疾病密切相关,近来还发现p62参与维护肾小球足细胞、系膜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基于p62蛋白功能的多样性与重要性,该蛋白有望成为治疗肾脏疾病的靶点之一。

  • 标签: 肾脏 p62 自噬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相关基因Beclin-1、LC3和p6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2例原发性E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12例ESCC组织及31例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Beclin-1、p62和LC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3种相关标志物在ESC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12例ESCC组织中Beclin-1、LC3和p6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14%(36/112)、37.50%(42/112)和63.39%(71/112),31例癌旁正常食管黏膜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29%(19/31)、64.52%(20/31)和32.26%(1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715、7.216、9.584,均P<0.01)。Beclin-1、LC3在ESCC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癌旁正常食管黏膜,p62在ES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则高于癌旁正常食管黏膜。Beclin-1表达与ESCC患者组织学分级、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均有关(均P<0.05);LC3表达与ESCC患者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均有关(均P<0.01);p62表达与ESCC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在ESCC中,LC3与Beclin-1的表达呈正相关(r=0.731,P=0.001),而与p62的表达呈负相关(r=-0.215,P=0.023)。结论在ESC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联合检测相关基因Beclin-1、p62和LC3可辅助临床诊断并指导后续综合治疗。

  • 标签: 食管肿瘤 癌,鳞状细胞 自噬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氟中毒大鼠肝脏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P62、Beclin1的蛋白和mRNA表达,探讨在氟中毒肝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成组设计,54只SD大鼠,按照体重(100 ~ 1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9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分别为对照组(NC组)、低氟组(LF组)、高氟组(HF组)、NC +雷帕霉素(RAP)组、LF + RAP组、HF + RAP组、NC +氯喹(CQ)组、LF + CQ组、HF + CQ组。NC组饮用自来水(氟离子浓度< 0.5 mg/L),LF和HF组分别饮用氟离子浓度为5.0、50.0 mg/L含氟水;NC + RAP、LF + RAP、HF + RAP组分别以相应的饮水饲养3个月后经腹腔每天注射1.5 mg/kg RAP,共10 d;NC + CQ、LF + CQ、HF + CQ组分别以相应的饮水饲养3个月后经腹腔每天注射60 mg/kg CQ,共10 d。采集各组大鼠四肢骨、24 h尿液,检测骨氟、尿氟含量;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脏LC3B、P62、Beclin1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染氟后,与NC组比较[(0.03 ± 0.00)mg/kg、(0.34 ± 0.08)mg/L],HF组骨氟[(3.86 ± 0.08)mg/kg]、尿氟含量[(1.11 ± 0.16)mg/L]均较高(P均< 0.05)。光镜下,NC组大鼠肝组织小叶结构清晰,肝索排列整齐,细胞结构正常,LF、HF组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给予RAP后,与相应染氟组比较,肝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给予CQ后,与相应染氟组比较,可见肝细胞明显水肿,随染氟浓度增加水肿程度加重。与NC组比较,HF组LC3B、Beclin1蛋白表达量较高(P均< 0.05),P62蛋白表达量较低(P < 0.05)。腹腔注射RAP后,与LF组比较,LF + RAP组LC3B、P62蛋白表达量较低(P均< 0.05);与HF组比较,HF + RAP组LC3B、Beclin1蛋白表达量较低(P均< 0.05)。腹腔注射CQ后,与LF组比较,LF + CQ组P62蛋白表达量较高(P < 0.05);与HF组比较,HF + CQ组P62蛋白表达量较高(P < 0.05)。结论早期(3个月)氟摄入可促进大鼠肝细胞,引起肝细胞水肿,RAP有类似作用;CQ可能通过抑制肝细胞而诱导肝脏损伤。

  • 标签: 氟中毒,牙 肝损伤 自噬 雷帕霉素 氯喹
  • 简介:AbstractObjective: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whether p62/SQSTM1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p62) is involved in the immune response of macrophages against challenge by Candida albicans (C. albicans).Methods:We cultured 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 (BMDMs) to investigate the immune response to challenge by C. albicans. The p62 gene was knocked down by transfection with p62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 in the p62 siRNA group. BMDMs transfected with nonsense siRNA served as the negative control (NC) group. These two groups of BMDMs were challenged with C. albicans in vitro. We detected p62 expression through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and western blotting. The phagocytosis ability of BMDMs was evalua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using an Olympus FV1000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Moreover, we determined the level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in BMDMs. The mRNA levels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were determined by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esults:After stimulation by C. albicans,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of p62 mRNA was increased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of p62 and the ratio of BMDMs to C. albicans is 1.893 ± 0.2156 (1:1, P < 0.05), 2.873 ± 0.4787 (1:3, P < 0.05) and 3.556 ± 0.2892 (1:5, P < 0.01). The p62 protein level was also increased. After transfection with p62 siRNA, the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of p62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BMDMs (P < 0.05). After 0.5, 1 and 2 hours of co-culture of BMDMs with C. albicans, flow cytometry showed that the phagocytosis rates of C. albicans by BMDM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p62 siRNA group than in the NC group (39.70 ± 1.69% vs. 55.23 ± 0.72%, 46.70 ± 0.89% vs. 60.80 ± 1.78%, 51.90 ± 0.98% vs. 64.43 ± 2.0%, respectively, all P < 0.05). Consistent results were seen in the production of ROS (4269 ± 392.6 vs. 13426 ± 1859.7, 4967 ± 721.2 vs. 13687 ± 2611.2, 7647 ± 1950.0 vs. 17719 ± 1814.2, respectively, all P < 0.05). The ROS levels were higher in BMDMs of the NC group than in BMDMs transfected with p62 siRNA at 0.5, 1, and 2 hours after treatment with C. albicans. BMDMs was co-cultured with C. albicans for 4 and 12 hours, the mRNA levels of interleukin-1β and interleukin-18 in NCs were also higher than p62 siRNA group, interleukin-1β: (6.14 ± 1.63 vs. 12.12 ± 0.54, 8.81 ± 0.86 vs. 26.2 ± 4.67, respectively, all P < 0.05), IL-18: (0.38 ± 0.02 vs. 0.97 ± 0.06, 0.44 ± 0.02 vs. 2.23 ± 0.46, respectively, all P < 0.05).Conclusion:p62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hagocytosis in BMDMs challenged by C. albicans through ROS production and express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 标签: p62/SQSTM1 Candida albicans macrophag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phagocytosis
  • 简介:摘要细胞早衰是指细胞在非端粒信号刺激下发生的增殖能力和生理功能下降,提前进入衰老状态。电离辐射可以引起细胞DNA损伤,随后经过细胞周期永久性停滞或启动SASP来诱导细胞早衰。其信号通路较为复杂,p53、p16、p38MAPK、p62等信号分子参与该过程。本文总结了辐射诱导p62介导的细胞早衰研究进展。

  • 标签: 电离辐射 细胞早衰 信号通路 p62/SQSTM1
  • 简介:摘要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在体内沉积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内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急慢性关节炎、反复痛风石沉积,严重者可导致肾脏损害,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是真核细胞中高度保守的保护机制,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而痛风与的关系尚不明确,但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痛风与关系密切。现通过与信号通路、与痛风中性粒细胞的关系、通过调控治疗痛风,3个方面做一综述。

  • 标签: 痛风 自噬 中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究核心蛋白Atg101对白色脂肪细胞衰老的影响。方法构建Atg101敲减的3T3-L1成熟脂肪细胞模型,验证Atg101对相关蛋白LC3和p62蛋白的影响。构建并分析人类皮下脂肪组织的RNA-seq数据库,基于Atg101与其他基因FPKM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R2>0.4, P<0.050)预测共表达基因集并进行KEGG和Reactome富集分析。构建年轻小鼠(8周龄)和老龄小鼠(18个月龄)模型,实时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Atg101在腹股沟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通过RNA-seq、Western印迹和RT-qPCR检测白色脂肪细胞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 SASP)、细胞周期及线粒体稳态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Atg101敲减对脂肪细胞衰老的影响。结果在3T3-L1脂肪细胞敲减Atg101后相关蛋白LC3-Ⅱ显著降低,p62蛋白明显上调,提示细胞受损。KEGG富集分析发现Atg101共表达基因集主要富集于和衰老相关通路;Reactome富集分析发现该基因集与多个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相关。RT-qPCR和Western印迹证实Atg101在老龄小鼠皮下脂肪组织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内脏脂肪组织蛋白水平也显著降低。最后,白色脂肪细胞模型中Atg101敲减后SASP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细胞周期特异性基因表达受限并且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16、p21表达显著增高,线粒体稳态调节基因表达也受到抑制。结论Atg101可能通过影响活动调控白色脂肪细胞衰老,从而破坏线粒体稳态。

  • 标签: Atg101 自噬 白色脂肪细胞 衰老 线粒体稳态
  • 作者: 张喻平 张琼 邓芳 陈兵 张均辉 胡炯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老年肿瘤科 缓和医疗科,重庆 400030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糖微环境下P62蛋白对人表皮细胞株HaCaT迁移和运动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以探讨糖尿病足创面难愈合的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HaCaT进行实验。取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正常对照组(培养液含终物质的量浓度5.5 mmol/L的葡萄糖)及高糖(培养液含终物质的量浓度30.0 mmol/L的葡萄糖)24 h组、高糖48 h组、高糖72 h组。正常对照组细胞行常规培养72 h,高糖72 h组细胞行高糖培养72 h,高糖48 h组细胞先常规培养24 h再高糖培养48 h,高糖24 h组细胞先常规培养48 h再高糖培养24 h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62蛋白表达。取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分别同前培养48 h后,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P62蛋白表达(以绿色荧光表示)。取细胞,分为阴性对照小干扰RNA(siRNA)组、P62-siRNA-1组、P62-siRNA-2组、P62-siRNA-3组,并转染相应试剂,于转染后72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62蛋白表达。取细胞,分为正常糖+阴性对照siRNA组、正常糖+P62-siRNA组、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高糖+P62-siRNA组,并行相应处理,于转染后72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62蛋白表达;行划痕试验检测并计算划痕后24 h细胞迁移率(样本数为9);在活细胞工作站下,观察3 h内细胞运动范围并计算运动速度(正常糖+阴性对照siRNA组、正常糖+P62-siRNA组、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高糖+P62-siRNA组观察细胞数分别为76、75、80、79个)。取细胞,分为正常糖+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高糖+PBS组、高糖+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行相应处理后,于培养48 h,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及免疫荧光法检测P62蛋白表达。除划痕试验外,其余实验各组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24 h组、高糖48 h组及高糖72 h组细胞P6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1)。培养48 h,高糖组细胞中P62的绿色荧光强于正常对照组。转染后72 h,与阴性对照siRNA组比较,P62-siRNA-1组、P62-siRNA-2组和P62-siRNA-3组细胞P6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1)。转染后72 h,与正常糖+阴性对照siRNA组比较,正常糖+P62-siRNA组细胞P62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P62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与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比较,高糖+P62-siRNA组细胞P62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划痕后24 h,与正常糖+阴性对照siRNA组[(55±7)%]比较,正常糖+P62-siRNA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72±14)%,P<0.01],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迁移率明显下降[(37±7)%,P<0.01];与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比较,高糖+P62-siRNA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54±10)%,P<0.01]。观察3 h内,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运动范围较正常糖+阴性对照siRNA组缩小,正常糖+P62-siRNA组细胞运动范围较正常糖+阴性对照siRNA组增大,高糖+P62-siRNA组细胞运动范围较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增大。与正常糖+阴性对照siRNA组比较,正常糖+P62-siRNA组细胞运动速度明显增加(P<0.01),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运动速度明显下降(P<0.01);与高糖+阴性对照siRNA组比较,高糖+P62-siRNA组细胞运动速度明显增加(P<0.01)。培养48 h,与正常糖+PBS组比较,高糖+PBS组细胞P62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与高糖+PBS组比较,高糖+NAC组细胞P62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培养48 h,高糖+PBS组细胞中P62的绿色荧光强于正常糖+PBS组,而高糖+NAC组细胞中P62的绿色荧光弱于高糖+PBS组。结论在HaCaT中,高糖微环境可促进P62蛋白表达;敲减P62蛋白可促进其迁移并增加运动性;高糖微环境下活性氧增加可能是P62表达增加的潜在机制。

  • 标签: 糖尿病足 活性氧 细胞迁移分析 P62 高糖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血清相关蛋白p62水平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及预测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0月- 2020年4月收治的HBV相关ACLF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A组),选择同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5例(其中Child-Pugh A级为B组34例、Child-Pugh B/C级为C组31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对照组(D组)。测定四组入选者血清GP73与p62水平,对ACLF组患者随访3个月以分析患者预后情况;并比较死亡和生存患者入院时血清GP73与p62的水平。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GP73与p62水平对生存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A、B、C、D四组GP73水平分别为(284.30±70.55)ng/ml、(125.33±20.57)ng/ml、(159.82±31.20)ng/ml、(45.46±10.22)ng/ml;p62水平分别为(1.30±0.35)ng/ml、(2.88±0.58)ng/ml、(2.02±0.54)ng/ml、(4.68±1.03)ng/ml。GP73检测值A组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 < 0.05),D组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 < 0.05),C组显著高于B组(P < 0.05)。p62检测值A组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 < 0.05),D组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 < 0.05),B组略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GP73与p62呈现负相关关系(r = -0.695,P < 0.001)。ACLF组中生存患者GP73水平显著低于死亡患者[(212.17±22.47)ng/ml与(340.08±32.91)ng/ml,t = 12.493,P < 0.05];p62水平显著高于死亡患者[(1.46±0.28)ng/ml与(1.18±0.35)ng/ml,t = 2.445, P < 0.05]。据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GP73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5、p62的AUC为0.750,两项联合AUC为0.968。结论GP73与p62均对HBV相关ACLF患者近期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但两项指标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 标签: 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 肝功能衰竭 高尔基体蛋白73 自噬相关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蛋白LC3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C3在声带息肉及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LC3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声带息肉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3在喉鳞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可能参与喉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 标签: 鳞状细胞癌 自噬 LC3
  • 简介:摘要是降解细胞内蛋白质和受损细胞器的一个动态过程,维持着细胞内的环境稳定,并为细胞的存活提供良好条件。高氧性急性肺损伤(HALI)是临床氧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HALI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已有研究表明参与了HALI的发生过程。调控的通路机制众多,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APK/ERK)信号通路、磷酸腺苷依赖性蛋白激酶/unc-51类激活激酶1(AMPK/ULK1)信号通路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叉头转录因子O1(FoxO1)和Ras三磷酸腺苷酶超家族成员Rab11a参与的信号通路,上述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作为微小RNA-21-5p(miR-21-5p)靶基因在众多疾病中具有调控活性的作用。本文就miR-21-5p靶基因调控的各信号通路进行综述,以期寻找到有关HALI中miR-21-5p靶基因调控发挥肺保护作用机制的线索,也为后续基础研究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 标签: 高氧性急性肺损伤 微小RNA 微小RNA-21-5p 自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骆驼蓬总碱(TAH)能否诱导神经细胞并促进神经毒性蛋白Tau蛋白和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降解。方法(1)将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及1、2.5、5、10、20、50 μg/mL TAH组,分别加入0、1、2.5、5、10、20、50 μg/mL TAH作用24 h,观察细胞形态及数目的变化,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2)将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雷帕霉素组及1、2.5、5、10、20 μg/mL TAH组,分别加入等量溶剂、50 nmol/L激活剂雷帕霉素及1、2.5、5、10、20 μg/mL TAH作用4 h,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体数;(3)将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雷帕霉素组、10 μg/mL TAH组,分别加入等量溶剂、50 nmol/L雷帕霉素、10 μg/mL TAH作用4 h,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p62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蛋白的表达;(4)将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氯喹组、TAH组、TAH+氯喹组,分别加入等量溶剂、50 nmol/L抑制剂氯喹、10 μg/mL TAH、10 μg/mL TAH+50 nmol/L氯喹作用4 h,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5)将PC12细胞分为TAH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加入10 μg/mL TAH和等量溶剂处理4 h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p70S6K)的表达;(6)将过表达Tau-绿色荧光蛋白(GFP)的Tet on HEK29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TAH组、强力霉素组、强力霉素+TAH组、强力霉素+TAH+3-甲基腺嘌呤(3-MA)组、强力霉素+TAH+氯喹组,后4组细胞加入200 ng/mL强力霉素处理24 h后,空白对照组加入等量溶剂,TAH组加入10 μg/mL TAH,后3组细胞分别加入10 μg/mL TAH、10 μg/mL TAH+5 mmol/L 3-MA、10 μg/mL TAH+50 nmol/L氯喹,作用24 h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绿色荧光强度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Tau-GFP和LC3-Ⅱ蛋白的表达;(7)将稳定表达α-Syn的HEK29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氯喹组、TAH组、TAH+氯喹组,分别加入等量溶剂、50 nmol/L氯喹、10 μg/mL TAH、10 μg/mL TAH+50 nmol/L氯喹作用24 h,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α-Syn和LC3-Ⅱ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0、50 μg/mL TAH组细胞存活率降低,且50 μg/mL TAH组细胞存活率低于20 μg/mL T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雷帕霉素组、10、20 μg/mL TAH组细胞体数增多,且10 μg/mL TAH组细胞体数多于20 μg/mL T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选择10 μg/mL TAH用于后续实验;(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雷帕霉素组、TAH组细胞p62蛋白的表达均降低,LC3-Ⅱ蛋白的表达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氯喹组、TAH组、TAH+氯喹组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均增加,且TAH+氯喹组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高于氯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AH组细胞p-mTOR、p-p70S6K的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强力霉素组细胞Tau-GFP蛋白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加,强力霉素+TAH组细胞Tau-GFP蛋白的表达较强力霉素组降低,强力霉素+TAH+3-MA组、强力霉素+TAH+氯喹组细胞Tau-GFP蛋白的表达较强力霉素+TAH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H组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加,强力霉素+TAH组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较强力霉素组增加,强力霉素+TAH+3-MA组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较强力霉素+TAH组降低,强力霉素+TAH+氯喹组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较强力霉素+TAH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AH组HEK293细胞α-Syn蛋白的表达降低,LC3-Ⅱ蛋白的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H+氯喹组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高于氯喹组,TAH+氯喹组细胞α-Syn蛋白的表达高于T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H可能通过抑制mTOR/p70S6K信号通路激活神经细胞,从而促进Tau和α-Syn的降解。

  • 标签: 骆驼蓬总碱 细胞自噬 Tau蛋白 α-突触核蛋白
  • 简介:摘要是细胞由溶酶体降解细胞内蛋白和细胞器的过程。破坏正常细胞的过程可以促进诱导肿瘤的发生,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可以保持细胞的健康状态,进而抑制肿瘤的发生。作为细胞的基本生理过程,其功能状态直接影响着肿瘤的发生与治疗,鉴于现有的肿瘤治疗方法大多是激活的过程,所以进一步研究及其调节机制对提供新的肿瘤预防和治疗手段显得异常重要。

  • 标签: 细胞自噬 肿瘤发生 细胞代谢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在胞内复制、宿主间传播和机体内致病机制等方面均受到细胞的影响,本文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DENV与细胞的关系为重点展开综述。是一种真核生物普遍具备的、用于应对外界压力和维持细胞内稳态的程序性蛋白降解途径,其在保护细胞免受病毒等外源病原体侵染的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DENV的复制过程中发挥了相反的作用。不仅为病毒复制提供了复制场所,而且为其提供能量来源,细胞还参与了部分DENV致病过程。总之,有助于DENV的复制。

  • 标签: 自噬 登革病毒 脂滴 病毒复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是溶酶体降解途径之一,细胞利用维持着胞内大分子和细胞器的循环利用。的功能主要是在营养缺乏状态下维持着细胞代谢的平衡以及在环境压力下清除损伤的细胞器以利于细胞的存活。如今,又显示出其抑制肿瘤的作用。的缺失经常伴随着肿瘤的发生,比如在乳腺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中出现调节基因beclin1的缺失,而beclin1基因敲除的小鼠更表现出癌变倾向。是怎样抑制肿瘤发生的是当前生命科学界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发现细胞自发机制(涉及染色体完整性和稳定性的保护)和非细胞自发机制(涉及坏死和炎症的抑制)参与其中。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也非常复杂,一方面,由于肿瘤细胞能够依赖功能来缓解由药物和射线诱导的压力而利于自身存活,所以,在化疗和放疗的同时应用的抑制剂被视为当今癌症治疗的一个新手段,另一方面,诱导可以维持细胞内蛋白质和细胞器的更新、抑制DNA的损伤和染色体的突变并且能限制由坏死引起的炎症而实现细胞的适应性,因而,诱导可能在癌症的预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标签: 自噬 癌症治疗 细胞死亡 细胞存活
  • 简介:AppliedBilsystems公司与MDSSciex共同推出了4800MALDITOF/TOF分析仪,一个用于鉴别和定量蛋白生物标记的质谱仪。与现有的商业同类型号相比,这个系统可以达到10倍的灵敏度,自动的工作流提供出色的实验效能,它结合TOF/TOF光学技术。

  • 标签: 生物标记 质谱仪 蛋白 systems公司 APPLIED 光学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相关蛋白Beclin1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的方法检测Beclin1在声带息肉及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喉鳞癌组织中Beclin1的表达高于声带息肉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eclin1在喉鳞癌组织中表达降低,可能参与喉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 标签: 自噬 Beclin1 鳞状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