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在胞内复制、宿主间传播和机体内致病机制等方面均受到细胞自噬的影响,本文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DENV与细胞自噬的关系为重点展开综述。自噬是一种真核生物普遍具备的、用于应对外界压力和维持细胞内稳态的程序性蛋白降解途径,其在保护细胞免受病毒等外源病原体侵染的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自噬在DENV的复制过程中发挥了相反的作用。自噬不仅为病毒复制提供了复制场所,而且为其提供能量来源,细胞自噬还参与了部分DENV致病过程。总之,自噬有助于DENV的复制。

  • 标签: 自噬 登革病毒 脂滴 病毒复制
  • 简介:摘要目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的NS5蛋白主要起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构象型噬菌体展示肽库筛选潜在的抗病毒前体药物。方法以可溶性重组DENV-2 NS5蛋白为靶点,从构象型噬菌体展示肽库中筛选高特异性寡肽(oligopeptide,OP),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验证OP与RdRp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感染DENV-2的C6/36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OP中,并通过RT-qPCR检测病毒滴度,以此来评估OP的抗DENV-2作用。同时,将C6/36细胞暴露在较高浓度的OP中进行培养,并通过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以评估OP的细胞毒性。结果通过分子对接发现,OP可特异性结合于DENV NS5蛋白的RdRp结构域。在体外实验中发现,OP可以抑制DENV复制,且在细胞实验中未表现出细胞毒性。此外,基于RdRp结构域在单股正义链RNA(+ssRNA)病毒中的高度保守性,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初步发现,OP可能同样结合于多种+ssRNA病毒的RdRp活性空腔。结论OP可能具有广谱的+ssRNA病毒RdRp抑制能力,是一个潜在的广谱抗病毒前体药物。

  • 标签: 登革病毒 RNA聚合酶 寡肽 分子对接 新型冠状病毒
  • 简介:目的通过开展登革病毒检测能力验证,不断提高实验室登革病毒的检测水平。方法登革病毒1-4型毒株经严格灭活,经过特异性、敏感性、均匀性、稳定性测试,随机组合成每组5份样品发放。参加能力验证的实验室自行决定采用的核酸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对样品进行定性或/和分型检测。对登革病毒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4和2016年,全国共有126家实验室参加登革病毒检测能力验证,初测满意率为98.4%,2家实验室的结果判定为"定性检测不满意",占全部参加实验室的1.6%,补测后满意率为100.0%。结论我国大部分实验室具备较好的登革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能力和质量控制及管理水平,可以很好地为有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能力验证 登革病毒 荧光PCR
  • 简介:目的建立登革病毒分子信标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方法针对登革病毒3’-UTR保守区设计引物和分子信标探针,构建阳性参考质粒,建立登革病毒分子信标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应用建立方法对血清标本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TaqMan探针法进行比较。结果所建立的分子信标荧光PCR检测方法灵敏度达102copies/μL,与其它病毒无交叉反应;对70份血清标本检测结果与TaqMan探针法一致。结论所建立的分子信标荧光探针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 标签: 分子信标 实时荧光PCR 登革病毒
  • 简介:登革病毒依抗原性不同,可分为1、2、3、4四个血清型。它除了能导致一定范围内发热的典型登革热外,还能引致更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症。由于没有具体有效的治疗药物,目前尚无好的治疗登革热的方法,治疗方案多是支持性的。本实验评估了在2型登革病毒感染的人血源性巨噬细胞中沙棘叶提取物的抗登革病毒活性,选择巨噬细胞的原因是因为巨噬细胞是登革病毒感染的首要目标。受感染的细胞用沙棘叶提取物治疗并与市售的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作比较,研究发现沙棘叶提取物维持登革病毒感染细胞活力的能力几乎等同于利巴韦林。传统的空斑试验进一步确定了沙棘叶提取物的抗登革病毒活性。这些试验结果表明,沙棘叶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登革病毒活性及治疗登革热的潜力。

  • 标签: 沙棘叶提取物 登革病毒 巨噬细胞 空斑数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三种常见病毒性出血热病毒的现场应急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基于传统的TaqMan荧光探针技术,利用国产快速一步法RT-PCR试剂盒,结合magnetic induction cycler (Mic) qPCR仪,建立三种常见病毒性出血热病毒的快速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利用三种病毒体外转录RNA及模拟样本、其他相关病毒临床样本及健康人血标本进行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验证。结果相较于传统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此方法所需时间大大缩短,可在35 min内完成检测。SFTSV、DENV、HTNV的最低检出限均小于100拷贝/PCR,与模拟对照样本及其他病毒临床样本无交叉反应,模拟阳性样本验证均可检出,且各组验证结果的Ct值变异系数均小于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快速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对于现场应急检测和媒介生物标本筛查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登革病毒 汉滩病毒 快速荧光定量RT-PCR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1例由孟加拉国输入芜湖的登革热病例及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的E基因分子特征。方法提取患者血清标本核酸,使用Real-time RT-PCR方法进行DENV核酸通用及1/2/3/4血清型筛查。测定E基因完整序列,采用MEGA7.0软件构建E基因系统进化树,并进行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患者血清呈现2型DENV核酸阳性。E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属于Cosmopolitan基因型,与2014年马来西亚输入中国台湾分离株(D2/Malaysia/1408aTw)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同源性为99.60%,氨基酸同源性为99.80%,有6处核苷酸差异(42:G→A; 141:G→A; 490:G→A; 516:A→G; 954:A→G; 1344:C→T),1处氨基酸差异(164:V→I)。E蛋白拥有弱毒株特征位点E126-E和强毒株特征位点E383~385-E-P-G。结论输入型患者为2型DENV感染且该病毒起源于马来西亚。

  • 标签: 登革病毒 E基因 系统进化分析
  • 简介:目的对我国登革2型病毒1998年广东省南海市流行株GD08/98结构蛋白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为追踪其地域来源、基因组结构与致病性的关系及研究开发登革病毒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根据登革2型国际标准株NGC序列,设计2对重叠引物,RT-PCR扩增,分别克隆到pMD18-T载体,转化受体菌DH5α,挑取阳性克隆进行PCR、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结果此登革病毒株结构蛋白基因序列长度为2325bp,编码775个氨基酸.与其它登革2型病毒株ThNH81/93、NGC、44、TSV01、04及S1进行比较,其核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94%、94%、92%、92%、90%.结论GD08/98病毒株的结构基因序列基本类似于已发表的其它登革2型病毒株.GD08/98株与ThNH81/93株同源性最高,推测其可能来源于泰国.

  • 标签: 南海市 登革病毒 流行株结构 基因序列 结构基因 致病性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微流控与荧光定量RT-PCR技术建立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的快速核酸检测方法,以实现这4种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以ZIKV的NS1基因、DENV和YFV的NS5基因以及CHIKV的E1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4组特异性引物探针;用体外转录RNA评价方法的灵敏性;用其他病毒核酸评价方法的特异性;ZIKV、YFV、CHIKV检测方法采用模拟阳性样本,DENV检测方法采用临床患者标本进行验证,并与传统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ZIKV、DENV、YFV、CHIKV4种方法的最低检出限分别是14.57拷贝/μl、94.27拷贝/μl、8.25拷贝/μl、223.19拷贝/μl;4种检测方法与其他病毒核酸无交叉反应;ZIKV、YFV、CHIKV模拟阳性样本检出率为100%,各浓度检测Ct值的变异系数均在2%左右;20份DENV临床患者标本检出率为100%,与传统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ZIKV、DENV、YFV、CHIKV微流控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性、特异性、稳定性,25 min内即可完成1次检测,可适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与早期诊断。

  • 标签: 微流控荧光定量RT-PCR 寨卡病毒 登革病毒 黄热病毒 基孔肯雅病毒
  • 作者: 陈楠 柴立辉 肖鹤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封 475004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850,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封 475004,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850
  • 简介:摘要针对登革病毒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因黄病毒属之间的序列同源性而产生交叉反应,如靶向包膜蛋白和非结构蛋白1的抗体等。这些交叉性中和抗体可与黄病毒属的其他病毒结合,发挥对感染动物的保护作用,但也可能在体内引起抗体依赖增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效应。本综述就近年来抗登革病毒中和抗体交叉反应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 标签: 登革病毒 交叉反应 中和性单克隆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汕头市2018年和2019年登革病毒主要流行毒株的分子特征,探讨两年间该市登革热呈现截然不同的流行态势的内在原因,同时了解病毒的传播特点和途径,为登革热疫情的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2018年和2019年检测到的共872例核酸阳性样本进行病毒核酸含量判定、E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并构建系统进化树,从树结构上分析毒株的同源性特点,并推测可能的来源和传播途径。结果共获得登革毒株的E基因序列99条,其中1型序列68条,2型序列31条;2018年的登革热呈现散发态势,系统进化树显示对应的毒株呈现多源性特点,与发现于广州及东南亚地区的毒株密切相关;2019年的登革热呈现暴发态势,对应的流行毒株主要为单一来源特点,毒株来源推测为柬埔寨。结论汕头市登革热的本地流行主要为当年的输入性毒株引起的,未见往年本地毒株引起的流行;东南亚地区或为汕头市流行的登革毒株主要发源地,并可通过多种路线传入汕头市。

  • 标签: 登革病毒 E基因 分子特征 比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9年漳州市本地登革热疫情病原学特征及可能的传染来源。方法采集疑似登革热患者急性期的血清样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进行病毒检测和血清分型。对于阳性标本,通过RT-PCR扩增E基因的全长片段,并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2019年漳州市共有登革热本地病例98例,集中在诏安县、龙海区、云霄县3个区县。本研究中选取了代表各区县不同来源的14株登革病毒E基因序列,其氨基酸序列毒力位点分析发现本地流行株均属于毒性相对较强的毒株,系统进化树显示本地流行株均为DENV-I,其基因型为I型,分为a、b、c进化分支。a进化分支包含了所有诏安县和龙海区序列,又分成了3个亚分支,b、c进化分支均为云霄县的序列,除诏安县深桥镇和龙海区海澄镇的毒株关联度较高,其余地区均局限于各乡镇所在范围,且各进化分支均与同年流行的国内其他地区及东南亚相应国家较为接近。结论2019年漳州市登革热本地疫情暴发存在多个输入来源,可能是由国内其他地区或者东南亚国家的登革热输入病例引起的,同时存在本地的跨县域传播可能。

  • 标签: 登革热 登革病毒 E基因 系统进化树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2012—2021年四川省输入性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E基因序列的分析,掌握四川省输入性DENV的血清型、基因型等分子特征,为溯源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2021年四川省经Real time RT-qPCR检测DENV阳性的28份血清标本采用RT-PCR方法进行DENV E基因扩增及测序。利用Mega Align5.0软件对核苷酸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利用Mega 7.0软件绘制系统发育树。结果经RT-PCR和序列测定获得了28株DENV的E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和同源性分析表明,20株属于DENV血清型1型(DENV-1),其中16株为基因I型(Genotype-I, G-I),4株为基因V型(Genotype-V, G-V);7株属于DENV血清型2型(DENV-2),其中4株为G-I,3株为基因II型(Genotype-II, G-II);1株属于DENV血清型3型(DENV-3),为G-I。四川株与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广东等地的DENV病毒株同源性最高,与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完全吻合。结论从分子水平证明了2012—2021年四川省输入性DENV存在3种血清型及其多种基因型,输入病例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国家。

  • 标签: 登革病毒 E基因 血清型 基因型 系统进化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Y型引物和荧光定量RT-PCR技术建立一种用于登革病毒(dengus virus, DENV)快速分型的四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方法用DENV四种分型体外转录RNA对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进行评价及用临床样本进行验证。结果DENV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最低检出限分别为5.01反应/PCR、6.16拷贝/反应、6.35拷贝/反应、6.39拷贝/反应,与单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比,最低检测限无明显变化;且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临床标本的阳性一致率和阴性一致率均为10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Y型引物四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可有效避免不同DENV分型间的交叉反应,同时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相关临床标本的DENV快速分型检测。

  • 标签: Y型引物 四重荧光定量RT-PCR 登革病毒 基因分型
  • 作者: 贾文爽 李曼 沈加员 杨忠平 毛家荣 尹小雄 刘永华 李杨思琪 周红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大理大学病原与媒介生物研究所(普洱分部),云南普洱 665000,云南省虫媒传染病防控研究重点实验室 云南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普洱 665000,瑞丽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云南瑞丽 678600,瑞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控制科,云南瑞丽 678400,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650500,大理大学病原与媒介生物研究所(普洱分部),云南普洱 665000 云南省虫媒传染病防控研究重点实验室 云南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普洱 665000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瑞丽市感染登革病毒(DENV)妊娠期妇女临床特征,为当地制定有效的孕妇登革热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2018年瑞丽市人民医院收治住院的18例感染DENV妊娠期妇女作为观察组,根据观察组年龄范围选择18例感染DENV非妊娠期妇女作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两组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对两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年龄[(27.9 ± 5.3)比(27.9 ± 5.1)岁]、住院天数[(6.8 ± 1.6)比(6.6 ± 2.0)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 0.032、0.495,P均> 0.05),观察组中1例妊娠期妇女孕早期流产。两组发热均为18例(100.0%),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畏寒均为14例(77.8%),纳差均为15例(83.3%),恶心呕吐均为5例(27.8%),乏力分别为14(77.8%)、16例(88.9%);观察组皮疹1例(5.6%),对照组无皮疹患者。两组上述临床症状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入院第1天,观察组红细胞降低[61.1%(11/18)比5.6%(1/18)]、血红蛋白降低[50.0%(9/18)比16.7%(3/18)]、红细胞压积降低比例[61.1%(11/18)比16.7%(3/1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5);入院第5天,观察组血红蛋白降低[33.3%(6/18)比5.6%(1/18)]、红细胞压积降低比例[33.3%(6/18)比5.6%(1/1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5)。结论感染DENV妊娠期妇女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降低均较明显,孕早期会出现流产的风险。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对感染DENV妊娠期妇女早诊断、早治疗。

  • 标签: 登革病毒 妊娠期 临床特征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情况,评估登革病毒4种血清型对流行的影响。方法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9年广州市登革热确诊病例信息,使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和聚集性分析,使用荧光定量PCR对血清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将结果为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并测定E基因序列,用PhyML 3.1软件绘制基因进化树并分析。结果2019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1 655例,发病率11.10/10万,本地病例1 382例,输入病例273例,发病具有空间聚集性,发现18个高-高聚集性街道,输入病例来源以东南亚国家(86.08%,235/273)和非洲国家(2.56%,7/273)为主。荧光定量PCR检测确诊病例血清标本749例,阳性率93.06%(697/749),分离毒株464株。同往年基因树相比,登革病毒未发现基因型的转换。登革病毒血清型1型仍然是广州市的优势毒株,血清型2型主要在白云区和荔湾区流行。结论2019年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累及全市,范围向城乡接合部扩大和转移,应进一步重视城乡接合部的防控工作。加强来自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国境检疫。登革病毒血清型2型的流行和聚集性暴发风险不容忽视。多种血清型在广州市同时出现,提示需预防重症登革热的暴发和流行。

  • 标签: 登革热 空间聚集性 E基因 基因进化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rimary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被登革病毒2型(dengue virus type 2, DENV2)感染后,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对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自噬信号途径的影响。方法TCID50检测DENV2对C6/36细胞的毒力,RT-PCR检测DENV2感染后HUVEC内病毒NS1基因部分片段;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自噬体结构,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剂量病毒感染HUVEC后对微管关联蛋白Ⅱ(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 Ⅱ,LC3-Ⅱ)表达的影响和不同时间MIF的蛋白质水平变化,分析MIF与自噬相关蛋白LC3-Ⅱ的相关性;MIF抑制剂和通路抑制剂分别预处理DENV2感染的HUVEC,Western blot检测MIF、AMPK、ERK、mTOR和LC3-Ⅱ蛋白变化,分析MIF与AMPK自噬通路的关联。结果实验用毒株对C6/36细胞的TCID50为10-9.09/ml,被感染的HUVEC内可检测病毒NS1基因部分片段序列。不同剂量病毒感染后,在HUVEC内可形成自噬小体或自噬溶酶体,自噬水平有差异。DENV2感染HUVEC引起MIF和LC3-Ⅱ mRNA水平的变化呈正相关,MIF抑制剂的处理影响通路蛋白AMPK、ERK和LC3-Ⅱ的表达,但几乎不影响MIF的蛋白质水平。结论DENV2感染HUVEC引起的MIF变化可影响自噬水平,MIF通过调控AMPK/ERK/mTOR途径影响自噬。

  • 标签: 登革病毒2型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自噬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 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