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手术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可逆、安全性高、长期疗效显著的优点。DBS手术的麻醉方法包括局部麻醉、清醒镇静、监护下麻醉管理(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 MAC)、睡眠-清醒-睡眠(asleep-awake-asleep, AAA)麻醉和全身麻醉,目前关于该手术麻醉管理的研究较少。文章就DBS手术的麻醉管理进展进行综述,介绍DBS手术的适应证、实施过程,总结麻醉方法、麻醉用药、围手术期管理、并发症防治。DBS手术麻醉方法和麻醉用药的选择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指导DBS手术的麻醉管理。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 神经退行性疾病 麻醉 围手术期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将电极精准地植入目标靶点,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是神经外科医生进行深部刺激术的主要目标。本组通过优化开颅和电极植入流程、采用导针凝硬脑膜配合明胶海绵封闭技术及一步法连接电极与延长导线技术,在深部刺激术的不同阶段对手术进行了流程优化和技术改进。这些方法可在提高植入精度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对患者的创伤,减少术中不良事件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为从事深部刺激术的神经外科医生提高手术质量及效率提供借鉴与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15例帕金森病患者行深部刺激手术的术前护理资料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5例帕金森病患者均接受丘脑底核电极植入手术,植入电极数目均为30,术后仅有1例发生单纯颅内积气,术后无颅内血肿、皮肤损伤、排异反应和导线外漏、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有效的术前护理可以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DBS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术前护理 并发症
  • 简介:目的为提高深部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总结其手术技术要点。方法2000年3月~2011年10月年共有222例患者进行了DBS手术,其中帕金森病207例,特发性震颤5例,肌张力障碍10例。刺激靶点355个,其中丘脑底核325个,腹中间核14个,苍白球内侧部16个。穿刺点锐性切开蛛网膜和软脑膜、合理应用微电极记录、术中应用戴立体定向仪复查磁共振、延伸导线与刺激电极接头埋置和固定在枕骨骨槽内、脉冲发生器在锁骨上固定是本组手术技术的要点。结果本组术后1年、3年、5年UPDRS评分,关期改善率55.8%,53.4%,45.2%;开期改善率22.5%、23.2%、20.4%。并发症包括无症状性皮层出血、电极过深、皮肤破溃感染等。结论严谨和细致的外科操作,掌握手术技术要点,可提高DBS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

  • 标签: 脑深部刺激 手术技术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深部刺激(DBS)对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20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肌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DNA,完善患儿DBS术前及术后肌张力障碍评分量表运动评分,完善全外显子测序检测。结果共收集32例运用DBS治疗的肌张力障碍患儿。其中男16例,女16例;12例采用苍白球内侧核靶点治疗,20例患儿采用丘脑底核靶点治疗。发现20例(62.5%)致病基因突变,包括PANK2 9例,KMT2B 3例,GNAO1 2例,GCDH 2例,PINK1、NDUFAF6、DYT27及ADCY5各1例。术后随访1个月~3年8个月,仅1例因家庭护理不当出现局部感染,术后缓解率波动在5.66%~95.92%。结论运用DBS治疗后肌张力障碍患儿均有一定程度缓解,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DBS是儿童肌张力障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 儿童肌张力障碍 致病基因 治疗
  • 简介:摘要近30年来,随着功能神经外科学、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的进步,应运而生的深部刺激术(DBS)被认为是治疗运动障碍疾病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许多运动障碍病患者经过DBS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甚至治疗后出现戏剧性的进步。由于DBS的微创特性、可逆性和可调节性等优点,其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儿童肌张力障碍的治疗中。遗传性肌张力障碍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组运动障碍疾病,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最近,国内外一些运动障碍性疾病中心开展了儿童遗传性肌张力障碍DBS外科手术治疗,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基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心的经验,现主要讨论DBS对儿童遗传性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和儿童患者DBS治疗的主要流程。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术 运动障碍 肌张力障碍,遗传性
  • 简介: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及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深部刺激术(deepbrainstimulation,DBS)已成为治疗中晚期PD的重要方法,可改善病人的运动症状、减轻左旋多巴制剂的副作用、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并长期维持疗效[1]。PD病人DBS治疗获得满意疗效需要:①术前评估与筛选;②术中电极精确植入;③术后个体化的程控。合理、规范化的术后程控以确定最佳参数,使病人症状得到最大的缓解。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对PD病人DBS后程控策略进行综述。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程控
  • 简介:目的探讨丘脑底核深部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PD)的手术方法和脉冲发生器程控调节.方法自2000年1月~2004年2月用脑深部刺激丘脑底核(STN)治疗帕金森病61例,其中单侧30例,双侧31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61例PD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1.3个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45.2%;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20.7%,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深部刺激(DBS)能有效控制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可根据患者的症状调节参数,丘脑底核(STN)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佳靶点.

  • 标签: 脑深部刺激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治疗
  • 作者: 范苏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27
  • 机构:(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 )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深部刺激术治疗帕森金病的术后观察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本科2019年2月~2022年3月实施的18例深部刺激术患者的术前护理、病情观察及术后护理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3例病人发生肺部感染,经过治疗后肺部感染得到控制,8例患者运动迟缓震颤,2例患者双侧肢体无力,给以积极治疗及护理后,症状有所缓解,5例患者症状均有好转,所有病人均好转出院。结论 深部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病情观察及术后护理,对提高帕金森病患者自理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术 帕金森病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原发性震颤(ET)也称特发性震颤,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上肢4~12 Hz动作性震颤,可伴或不伴头部、口面部、声音或下肢震颤。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皮质-桥-小脑-丘脑-皮质环路的节律性震荡是ET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ET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口服药物和注射A型肉毒毒素)、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约1/3的ET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目前,深部刺激术(DBS)已成为药物难治性ET的首选治疗方法,我国已有多个中心开展DBS治疗药物难治性ET患者,但国内外尚无专门针对性的指南或共识。为进一步规范我国DBS治疗ET的适应证和流程,进一步加强神经内、外科之间的密切配合,提高诊疗水平,相关领域的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制订了本共识。

  • 标签: 特发性震颤 脑深部电刺激术 专家共识
  • 简介:目的长期随访一组采用双侧深部刺激(DBS)丘脑底核(STN)的帕金森(PD)病人,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95例PD病人在我院接受了双侧STN-DBS手术。术中采用微电极记录STN的外放电信号,刺激电极测试病人症状改善情况及副反应阈值。分别在术前术后1年、3年和5年采用UPDRS评分评估PD病人"开/关"两种状态下的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术前对照,PD病人术后5年"关"状态运动评分改善率为60.3%;日常生活评分的改善率为54.2%。语言是运动评分中唯一没有改善的症状。异动症除外,术后1年"开"状态下运动评分没有显著改善。第1年和第5年"开"状态下运动迟缓、姿势障碍和步僵症状较术前均有加重。术后第5年异动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PD病人双侧STN-DBS术后长期随访结果表明,"关"状态下运动评分和"开"状态下异动症均明显改善。术后第1年和第5年比较,行动迟缓、语言、姿势异常、步僵和认知功能的障碍均有加重。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丘脑底核
  • 简介:摘要深部刺激术(DBS)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临床上常选择苍白球内侧部或丘脑底核作为电极植入靶点。针对不同类型的肌张力障碍患者,靶点选择、参数设置等皆不尽相同。另外,由于刺激器开启后的临床效果呈渐进式,程控比较复杂。本文针对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靶点选择、开机参数设置、长期程控管理方法、程控相关不良事件及治疗效果等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深部刺激(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M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9例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患者进行丘脑底核(STN)、苍白球内侧部(Gpi)、丘脑腹中间核(Vim)刺激电极植入术,术前采用1.0TMR和3.0TMRT2加权靶点扫描,在直视下行靶点直接定位。手术前后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评分(UPDRS)及BurkeFahn-Marsden运动障碍评分(BFMs)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手术前帕金森病患者UPDRS:药物"关"状态25-80分,平均55分;药物"开"状态19-53分,平均34分。术后在开机的情况下UPDRS:药物"关"状态17-24分,平均22分,改善率60.0%;药物"开"状态15-24分,平均19分,改善率44.0%。4例肌张力障碍患者BFMs平均改善率55.0%。41例患者术后症状迅速改善,肌张力降低,震颤及异动症消失。结论DBS能明显改善MD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且具有安全性。

  • 标签: 运动障碍疾病 脑深部电刺激 丘脑底核 苍白球内侧部 丘脑腹中间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行深部刺激术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帕金森病患者给予深部刺激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护理措施实施围手术期全面护理。治疗后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 简介:目的了解并探索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了8例患者实施DBS治疗的护理措施。结果8例患者采用DBS治疗后,震颤、强直、行走不稳等症状有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DBS是治疗PD的一种新的、有效的、安全的方法,术前患者的筛选,术后参数的调节和健康教育是DBS治疗PD的关键。

  • 标签: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BDS) 护理
  • 简介:摘要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难治性强迫症患者是否可行一直存在较多争议,但近年来该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DBS技术是否可应用于难治性强迫症治疗领域,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基于已有的循证研究、专家共识及中国的临床实际对DBS在我国难治性强迫症患者中尝试研究或应用时应关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 标签: 强迫性障碍 脑深部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帕金森病深部刺激术后采用延伸护理成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深部刺激术)56例(2015年1月—2016年10月)。将其随机分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术后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术后延伸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出院5个月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达到了(82.38±4.42)分,对照组患者出院5个月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只有(65.35±5.01)分,对比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术后延伸护理模式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显著,患者出院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强,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术后 延伸护理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近年来,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已经用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上,随着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DBS手术护理问题也日渐突出,主要表现为如何缓解患者在局麻中的负性情绪等,因此本文就目前DBS手术护理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后续护理研究提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DBS) 护理方法 负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