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肺动脉高压(PulmonaryArteriaHypertension,PAHpulmonaryhypertension,PH)是由于血管阻力升高导致血流受限最终导致心衰竭的一类综合征(ACCF/AHA,2009)1。PH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它以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功能进行性衰竭为主要特征,具体发病原因机理至今不明。在肺动脉高压中各级血管的内膜、中膜以及外膜的病理性改变,导致血管过度收缩、血管床重构、血管顺应性下降,使得右心室后负荷过重,临床上表现为肺动脉增高,当静息状态下测得的肺动脉平均压力超过一定水平后诊断为肺动脉高压。本文就肺动脉高压相关方面行一综合论述。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形成机制 肺动脉压测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肺动脉升高时肺动脉CTA的扫描技术。方法回顾65例行肺动脉CTA的疑似肺栓塞患者,其中36例智能监测追踪自动触发,29例智能监测追踪手动触发,评价图像质量并进行分析。结果在肺动脉升高情况时,智能监测追踪手动触发法扫描图像质量在二级及以上达到96.6%,而智能监测追踪自动触发法扫描图像质量在二级及以上仅20,5%。结论在肺动脉升高情况时,智能监测追踪手动触发法优于智能监测追踪自动触发法。

  • 标签: 肺动脉 CTA 扫描 图像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功能评价的价值。方法:根据APE患者的死亡风险评估,76例APE患者被分为高危APE组(41例)非高危APE组(35例)。在CTPA图像上,分析两组患者CT阻塞指数及功能参数的差异,并分析CT阻塞指数与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非高危APE组比较,高危APE组CT阻塞指数[8.58%比24.69%]、室间隔平直左突(31.43%比73.17%)、支气管动脉扩张比例(5.71%比24.39%)显著升高,除上腔静脉直径外,两组其余功能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T阻塞指数与室短轴最大径(RVMSA)、RV∶LV,主肺动脉直径,上腔静脉直径,奇静脉直径呈显著正相关(r=0.684-0.954),与LVMSA呈显著负相关(r=-0.786),P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RV∶LV诊断APE严重程度的AUC最大(0.949)。结论:多层螺旋CT功能参数是评价APE严重程度的准确而实用的参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肺动脉栓内膜剥脱术术前全灌注缺损百分比(PPDs%)与术后残余肺动脉高压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阜外医院行肺动脉栓内膜剥脱术并于术前术后均行核素通气/灌注(V/Q)显像的37例CTEPH患者[男21例、女16例,年龄(50±12)岁]。将术后肺动脉平均压(mPAP)高于3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归入残余肺动脉高压组,余归入无残余肺动脉高压组。计算PPDs%用以代表全血流灌注缺损程度,探讨术前术后肺动脉阻力血流灌注的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残余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因素。另采用配对t检验及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肺动脉栓内膜剥脱术明显降低mPAP[(50.22±11.72)与(26.41±10.61) mmHg;t=12.599, P<0.001]、血管阻力[(10.06±5.48)与(2.89±1.58) Wood单位;t=8.086, P<0.001],减少灌注缺损段数[(13.79±2.11)与(5.52±2.82)个;t=11.593, P<0.001]。残余肺动脉高压组患者(11例)术前PPDs%明显高于无残余肺动脉高压组[26例;(57.48±5.88)%与(47.77±11.09)%;t=-3.458, P=0.00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术前PPDs%是影响术后残余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因素[比值比(OR)=1.106,95% CI:1.006~1.216,P=0.036]。结论核素V/Q显像可反映肺动脉栓内膜剥脱术疗效,术前全血流灌注缺损程度是术后残余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影响因素。

  • 标签: 肺动脉 血栓形成 动脉内膜切除术 高血压,肺性 通气/灌注显像 99m锝聚集白蛋白 99m锝高锝酸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肺动脉栓塞(PE)患者采用低剂量低对比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技术(CTPA)实施诊断的价值。方法:本院于2019.01~2020.05纳入68例疑似PE患者开展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选出34例予以常规剂量开展CTPA(A组),另外34例则选择低剂量低对比剂实施CTPA(B组),对比两组诊断情况。结果: 两组CT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以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不存在差异,但B组辐射剂量评分高于A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显著低于A组26.47%(P<0.05)。结论:低剂量低对比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内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a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新生大鼠内的表达变化及其对肺动脉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生大鼠72只,随机分为VEGF-A+HPH组(气管内转染携带VEGF-A的腺病毒载体)、HPH组(气管内转染不携带VEGF-A的腺病毒载体)对照组(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每组24只,转染后VEGF-A+HPH组HPH组给予缺氧干预,对照组常氧条件下饲养。比较各组缺氧3 d时组织中标记腺病毒载体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荧光强度及VEGF-A+HPH组缺氧3 d时、肝、脾、肾组织EGFP荧光强度;通过间接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VEGF-A+HPH组转染的VEGF-A与CD31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比较各组缺氧3 d、7 d、14 d时平均肺动脉组织VEGF-A表达水平。结果缺氧3 d时,VEGF-A+HPH组组织的EGFP荧光强度明显高于肝、脾肾脏组织以及对照组组织(P<0.05)。VEGF-A+HPH组转染的VEGF-A在CD31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处表达。缺氧3 d、7 d14 d时,HPH组平均肺动脉高于对照组VEGF-A+HPH组(P<0.05),VEGF-A+HP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3 d、7 d14 d时,VEGF-A+HPH组HPH组组织内VEGF-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缺氧3 d、7 d时,VEGF-A+HPH组组织中VEGF-A的表达明显高于HPH组(P<0.05),缺氧14 d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内靶向转染提高了HPH新生大鼠组织中VEGF-A的表达水平,进而降低了肺动脉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高血压,肺性 气管 大鼠
  • 简介:摘要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类恶性血管疾病,主要由动脉本身病变引起血管阻力增加,最终导致心衰竭而死亡。其中,血管阻力作为血流动力学诊断指标之一,在PAH的病理生理、诊断及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为PAH患者病情评估提供了更多参考,该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 标签: 高血压,肺性 血流动力学 肺血管阻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p/ARDSexp)新生儿在围生期肺动脉(PAP)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医院新生儿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新生儿128例,其中ARDSp 67例,ARDSexp 61例。比较两组新生儿机械通气上机后氧合指数〔OI,OI=平均气道压(Pmean)×吸入氧浓度(FiO2)/动脉氧分压(PaO2)×100〕、PAP、心功能指标〔排血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右心室做功指数(RV-Tei)〕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差异;记录新生儿肺动脉高压〔PAH,肺动脉收缩压(PASP)>35 mmHg(1 mmHg=0.133 kPa)超过体循环收缩压的2/3〕的发生率;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PAP与NT-proBNP的相关性;同时动态观察ARDSp与ARDSexp合并中重度PAH(PASP 50~69 mmHg为中度,PASP≥70 mmHg为重度)新生儿应用强心药米力农治疗前后PAPRV-Tei的变化。记录两组新生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预后;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新生儿28 d累积生存情况。结果ARDSp组新生儿PA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RDSexp组(97.01%比70.49%,P<0.01),OI、PAP、NT-proBNPRV-Tei均明显高于ARDSexp组〔OI:17.61±6.12比11.04±5.35,PAP(mmHg):64.27±9.54比53.61±6.47,NT-proBNP(ng/L):23 126.32±1 485.14比18 624.24±1 647.15,RV-Tei:0.61±0.22比0.52±0.19,均P<0.05〕;两组CI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AP与NT-proBNP呈明显正相关(r=0.918,P<0.01)。共有97例ARDS合并中重度PAH新生儿,其中ARDSp组63例,ARDSexp组34例;随米力农治疗时间延长,两组PAPRV-Tei整体均呈下降趋势,ARDSexp组较ARDSp组下降更为显著,治疗72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P(mmHg):38.42±8.95比45.67±13.32,RV-Tei:0.58±0.19比0.61±0.13,均P<0.05〕;两组拔管前PAPRV-Te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DSp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较ARDSexp组明显延长〔机械通气时间(d):10.12±1.36比6.31±1.31,总住院时间(d):16.52±3.25比13.12±3.57,均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ARDSp组28 d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ARDSexp组(82.09%比95.01%;Log-Rank检验:χ2=5.062,P=0.025)。结论ARDS新生儿PAPRV-Tei均明显升高,且ARDSp的PAP明显高于ARDSexp;动态监测PAPRV-Tei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有针对性地给予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米力农改善氧合、降低PAP为治疗PAH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动脉压 心功能 新生儿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比较肺动脉高压导管介入术病人运用常规桡动脉穿刺术后护理与肺动脉高压患者桡动脉穿刺术后特殊护理的恢复效果,得出结论采用肺动脉高压患者桡动脉穿刺术后特殊护理优于常规桡动脉穿刺术后护理。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桡动脉 右心导管 介入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肺动脉高压心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根据我院的60例源性心脏病心衰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组为观察组对照组,均为30例,提供常规治疗,观察组增加多巴酚丁胺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有14例显效,15例有效,2例无效,临床有效率是96.6%;对照组有8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有效率是83.3%,观察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可以降低肺动脉阻力,提升心脏指数,提高排量,减少心衰患者死亡几率,临床中应该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右心衰竭 多巴酚丁胺 泵入
  • 简介:摘要目的对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肺动脉栓内膜剥脱术(PEA)术后残余/复发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04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PEA的CTEPH患者76例,其中发生PEA术后残余/复发肺动脉高压的患者17例,9例采用BPA治疗。收集患者基线资料、PEA及BPA前后平均肺动脉(mPAP)、血管阻力(PVR),超声心动图、WHO功能分级、N末端脑钠肽前体等数据,并在末次BPA后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EA术后残余/复发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为22.4%(17/76)。9例残余/复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在PEA术后进行了BPA治疗,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52.6±10.8)岁,年龄范围为36~71岁。PEA术后与BPA治疗前的间隔时间为(54.9±64.5)个月,进行BPA次数为(2.7±1.1)次。末次BPA后与首次BPA治疗前相比,mPAP从(41.1±9.1) mmHg降低至(35.0±5.6) mmHg(t=3.21,P=0.012),PVR从(601.3±289.4) dyn·s/cm5降低至(414.5±284.1) dyn·s/cm5(t=1.10,P=0.386)。BPA前后右心室结构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PA治疗前WHO功能分级Ⅰ/Ⅱ级患者7例,Ⅲ/Ⅳ级患者2例,治疗后均达到Ⅰ/Ⅱ级(Z=1.41,P=0.157)。在BPA治疗过程中,1例出现咯血,经内科治疗后改善。1例患者在BPA术后4个月后死于脑出血。结论BPA可进一步降低CTEPH患者PEA术后的肺动脉高压及改善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血栓栓塞 效率,有效性 安全性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脏超声评估血管压力功能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23年1月至10月,将重症监护室收治的30例肺动脉高压患者纳入研究观察组,将同期到院体检的30例健康人士纳入研究对照组,均给予心脏超声检查,对比两组血管压力功能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压力各项指标均显著较高,功能各项指标均显著较低(P<0.05)。结论:心脏超声可以客观反映出肺动脉高压患者血管压力情况,并准确评估功能,能够为治疗预后效果的评估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心脏超声 肺血管压力 右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神胶囊对急性缺氧大鼠肺动脉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1正常对照组2低氧模型组3脉神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脉神(045g/kg·BW)连续7d后,低氧模型组与脉神组置于低压氧舱内3d,用多道生理记录仪测定心率(HR)、肺动脉(PAP)、室收缩压(RVSP)舒张压(RVEDP)、室等容收缩期心室内压力上升最大速率室等容舒张期心室内压力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脉神组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降低(P<005),平均压显著降低(P<001)。结论脉神对大鼠急性缺氧所致的肺动脉升高有抑制作用。

  • 标签: 高原 心脉神胶囊 急性缺氧 肺动脉高压 大鼠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PTE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发现多数患者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危险因素有高龄、慢性心肺疾病、近期手术、糖尿病等。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典型的“三联征”症状少见(2.6%),D二聚体对急性PTE敏感度达100%,CT肺动脉造影(CTPA)阳性率95.7%。溶栓、抗凝治疗均有良好疗效。

  • 标签: 肺栓塞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胸骨旁肺动脉长轴切面在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内径测量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1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在大血管短轴切面、肺动脉长轴切面测量肺动脉主干内径,并分别与CT测量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大血管短轴切面测得的肺动脉内径与CT测值有显著性差异,肺动脉长轴切面与CT测值相关性好。结论:肺动脉长轴切面测量肺动脉内径明显优于大血管短轴切面。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内径 大血管短轴切面 肺动脉长轴切面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病理生理现象。该异常起源可能导致心肌缺血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同时,文章中报道了此类病例的丰富侧支循环现象,这些侧支循环在维持心肌血供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对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准确诊断并评估此类病变的严重程度。早期诊断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左冠状动脉 肺动脉 侧支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