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胶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尽管临床选择多模式治疗,但大多数患者的总体预后很差,特别是胶质母细胞,这与胶质的生物学特性有关。而基因的改变已被证实与胶质母细胞的发生密切相关。不同的基因表达对胶质的治疗和预后具有指导作用,深入了解胶质背后的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将有助于探索潜在的个体化靶向治疗方法。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胶质母细胞瘤 基因表达 研究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脑干胶质(brainstem gliomas,BSG)调强放疗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脑干胶质调强放疗后的总生存(OS)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2012年1月至2019年9月接受调强放疗资料完整的脑干胶质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总生存及影响因素,预后因素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方式、影像学分型、发病部位、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是否化疗、放疗方式、症状至首次治疗时间、放疗剂量。结果共收集21例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的脑干胶质患者有18例,中位随访时间15.5(5.3~25.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OS) 20(14.1~25.8)个月,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2%和34.5%。影响脑干胶质患者放疗疗效的因素包括手术方式、影像学分型、发病部位、WHO分级、放疗方式(χ2=4.829~20.261,P<0.05)。结论肿瘤大部分及以上手术切除、局灶内生型/外生型、发病部位在中脑、低级别肿瘤、肿瘤切除术后放疗的患者预后较好,对指导临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脑干胶质瘤 调强放疗 总生存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Ⅱ级胶质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接受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109例Ⅱ级胶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研究终点为无复发生存率、次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率。分析年龄、性别、手术切除状态、病灶最大径、肿瘤跨中线、含星形细胞成份、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等因素对无复发生存的影响。结果全组随访率91.75%,随访期间10例死亡,27例复发。照射野内复发24例,占88.9%;照射野外复发3例,占11.1%。其中,肿瘤全切组81例复发14例,占17.3%;部分切除组28例复发13例,占46.4%。部分切除组复发率明显高于全切组(χ2=9.484,P<0.05)。全组患者1、2、3、4、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5%、86.0%、80.6%、77.5%、66.8%,2、3、4、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2%、90.8%、87.7%、84.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部分切除(HR=3.608,P<0.05)、肿瘤跨中线(HR=3.183,P<0.05)患者更容易复发进展。结论Ⅱ级胶质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无复发生存。照射野内复发为主要的治疗失败模式,手术切除状态、肿瘤是否跨中线是影响无复发生存的重要因素。

  • 标签: Ⅱ级胶质瘤 调强放射治疗 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胶质患者接受质子+碳离子放疗(离子放疗)与光子放疗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12例胶质患者数据,给予相同总处方剂量60.00 Gy[RBE],分别基于离子射程不确定及摆位误差获得离子计划靶区和光子计划靶区;基于离子计划靶区制定质子及碳离子加量计划。基于两种计划靶区制定两类光子调强计划。实现靶区覆盖类似并对比危及器官受量。结果三类计划靶区覆盖相近(P>0.05)。离子计划正常脑组织积分剂量仅为两光子计划最优值的44.90%(P<0.001)。离子计划与光子计划最优值相比能降低脑干Dmean{(6.83±6.22) Gy[RBE]∶(15.10±10.11) Gy[RBE],P=0.001)}和视交叉Dmax{(47.76±20.8) Gy[RBE]∶(49.59±20.52) Gy[RBE],P=0.009}及健侧海马Dmean{(0.26±9.08) Gy[RBE]∶(16.28±11.14) Gy[RBE],P=0.002}。结论质子+碳离子放疗能保持光子放疗类似靶区覆盖下显著降低危及器官受量;紧邻靶区危及器官受量受靶区外扩影响。

  • 标签: 脑肿瘤/放射疗法 放射疗法,离子 放射疗法,光子 剂量学
  • 简介:摘要儿童视路胶质是原发于视觉通路的低级别胶质,其临床表现多样,预后差异较大。目前,国内外对其诊断和治疗仍存在争议,低龄儿童的化疗和年长儿童的放疗是当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保护患儿的视力和视野不受损伤,术中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会牵拉甚至损伤视觉纤维。因此,临床不应盲目追求肿瘤全切除,应在保护视觉纤维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后续再辅以放、化疗控制残余肿瘤,在保障患儿较长生存期的同时减少对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顶盖胶质(TGs)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8例儿童TGs患者(年龄≤18岁)的临床资料。其中84例患儿先行脑积水手术治疗,分别采取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和脑室-腹腔(V-P)分流术(各42例);共24例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包括经胼胝体-穹窿间或脉络膜裂入路11例、经枕下后颅窝入路(小脑幕下小脑上或小脑延髓裂)10例和枕下经小脑幕入路3例。术后根据MRI判断脑积水的恢复情况以及肿瘤的进展和切除情况。结果88例TGs患儿就诊时的中位年龄为9.3岁(6个月至18岁);因梗阻性脑积水导致的颅内压增高45例(51.1%),为其主要临床症状。V-P分流术组中有33.3%(14/42)的患儿治疗失败后需另行分流管调整术;而ETV组只有14.3%(6/42)的患儿需另行V-P分流术治疗,其成功率为85.7%(36/42),其中9例同时行肿瘤活组织检查术。24例(27例次)行开颅手术的患儿中,肿瘤全切除7例次,近全切除14例次,部分切除6例次。58例治疗脑积水后长期随访观察而未行开颅手术或活组织检查术,余30例获得病理学确诊,其中低级别胶质25例,高级别胶质3例,胶质增生2例。88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9.5个月(4~288个月),随访发现早期未行开颅手术的76例患儿中,24例(31.6%)出现肿瘤进展,其中2例(8.3%)因肿瘤复发而再次行手术治疗。死亡2例(2.3%),余86例患儿均能正常生活。4例出现短暂性记忆力下降,3例出现轻度眼球活动障碍,脑积水复发20例。结论儿童TGs的临床表现以脑积水多见,且以低级别胶质为主;ETV是治疗脑积水的首选方案,仅部分TGs需行手术切除,多数TGs仅需控制脑积水后长期随访观察,但应注意肿瘤的进展情况。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中脑顶盖 儿童 脑积水 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胶质是很常见的恶性脑肿瘤,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与化疗,但患者生存率较低、预后较差。上述方法的一些局限性促使人们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热疗是一种局部或全身加热,利用高温杀灭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在胶质治疗中有着如创伤性小、精确性高等优点,与放化疗联用可以改善预后。目前已作为一种具有极大潜在优势的胶质治疗手段。本文主要介绍应用于胶质治疗的热疗方法,热疗在胶质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与应用现状,以及研究相对成熟且已上市的、可应用于胶质热疗的设备及操作方法。

  • 标签: 胶质瘤/热疗法 激光间质热疗 磁热疗法 热消融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联合氢质子磁共振波谱(hydrogen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对脑胶质分级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92例脑胶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级别高低进行分组,其中Ⅰ至Ⅱ级的45例患者作为低级别胶质组,Ⅲ至Ⅳ级的47例患者作为高级别胶质组,并采用DWI以及MRS进行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N-乙醇天门东氨酸(N-ethanol tianmendong ,NAA )、肌酸(creatine,Cr)及含胆碱(choline,Cho)],并分析DWI联合MRS诊断不同级别脑胶质的诊断价值。结果低级别组患者ADC (11.52±1.0)×10-3 mm2/s、NAA/Cr明显高于高级别组ADC [(8.69±1.11)×10-3 mm2/s,t=12.332,P<0.05]、NAA/Cr (t=18.999,P<0.05),高级别组患者Cho/Cr、Cho/NAA明显高于低级别组Cho/Cr(t=34.164,P<0.05)、Cho/NAA (t=40.962,P<0.05)。以患者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DWI单项检查灵敏度为77.78%,特异度为76.60%,准确度为77.17%;MRS单项检查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80.85%,准确度为83.70%,DWI联合MRS检查灵敏度为93.33%,特异度为95.74%,准确度为94.57%,比较三组诊断方式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WI单项检查与MRS单项检查诊断价值明显低于DWI联合MRS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联合MRS对脑胶质分级诊断具有很高价值,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弥散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 2018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1 月期间本院 60 例脑胶质患者,利用摸球法分为研究组(采取替莫唑胺治疗)与对照组(采取传统药物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恶心呕吐、贫血、骨髓抑制、白细胞计数减少等不良反应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相较于传统药物治疗,使用 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患者,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其能够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给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较好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替莫唑胺 脑胶质瘤 传统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级别胶质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7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32例老年高级别胶质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合并症情况(查尔森合并症指数)、肿瘤病理学分型、治疗方法以及患者的总生存期。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或活组织检查术,术后辅以放化疗、单纯化疗或靶向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探讨手术方式、合并症情况以及术前KPS对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32例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为(71.9±6.9)岁(65~79岁);其中世界卫生组织(WHO)Ⅳ级(胶母细胞)22例(68.7%),Ⅲ级10例(31.3%);术前中位KPS(范围)为78.1分(40~90分);中位查尔森合并症指数(范围)为5.7(4~8)。32例患者中,行病灶切除术21例(65.6%),行活组织检查术11例(34.4%)。术后行标准Stupp方案治疗7例,行替莫唑胺辅助化疗9例,行靶向治疗1例,未行进一步治疗11例。失访4例。32例患者的总生存期为1.2~73.3个月,中位值为15.8个月。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手术方式、术前KPS以及查尔森合并症指数并非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高级别胶质患者的一般情况较差,合并症多,通过采用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后生存期仍较短。在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对有利的治疗方案。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老年 疾病特征 治疗方法 高级别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发脑胶质行再程放疗的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09-2019年间行再程放疗的52例复发脑胶质患者的资料,再程放疗中位计划靶区体积(PTV)73.5cm3(49.9~102.7cm3),中位剂量45.0Gy (43.0~48.8Gy)。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期并Log-rank检验,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中位随访32.6个月,全组患者中位OS和中位PFS期分别为16.1个月(95%CI为4.1~28.1)和8.0个月(95%CI为4.0~12.0),1、2、3年OS率分别为67%、43%、29%,6个月、1年、2年PFS率分别为67%、40%、26%。多因素分析KPS评分、复发时间显著影响OS (P=0.012、P=0.001);KPS评分、两次放疗间隔时间显著影响PFS (P=0.003、P=0.018)。分层分析提示再放疗时KPS评分为初始病理WHOⅡ级和复发后再次手术患者OS及PFS的影响因素(P<0.001,P=0.012);复发时临床表现为初始病理WHOⅢ、Ⅳ级患者OS及PFS的影响因素(P=0.006、P=0.044)。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8%,1级占25.0%,2级占5.8%。结论再程放疗复发脑胶质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复发脑胶质瘤 再程放疗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G(CatG)提高T细胞治疗胶质效果的机制。方法(1)收集胶质数据库中397例胶质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胶质组织中CTSG mRNA与β2微球蛋白(β2M) mRNA表达的相关性。(2)从胶质母细胞中分离培养胶质干细胞(GSC)387和GSC3565,分别分化培养获得胶质分化细胞(DGC)387和DGC3565。取GSC387细胞,分为CatG组、CatG抑制物组,分别用0.1 μg/μL重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02∶01和HLA-B*15∶01与4 ng/μL CatG、10 μmol/L CatG抑制物共培养10 min,应用托马斯亮蓝染色检测细胞HLA-A*02:01和HLA-B*15:01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MHC-DR蛋白的表达。(3)取GSC387、GSC3565细胞和DGC387、DGC3565细胞,分别分为4组(CatG组、CatG抑制组、空白抗体1组,空白抗体2组),分别加入4 ng/μL CatG、10 μmol/L CatG抑制物、空白抗体1、空白抗体2处理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HLA-ABC的表达。(4)取GSC387、GSC3565细胞和DGC387、DGC3565细胞,分别分为CatG组和CatG抑制组,采用荧光素酶实验检测CatG对T、自然杀伤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结果(1)CTSG mRNA高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CTSG mRNA低表达组,β2M mRNA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β2M mRNA高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胶质组织中CTSG mRNA与β2M 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9.160,P=0.000)。(2)托马斯亮蓝染色检测显示:与CatG抑制物组比较,CatG组细胞HLA-A*02∶01和HLA-B*15∶01的表达增加。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与CatG抑制物组比较,CatG组细胞MHC-Ⅰ的表达增加,MHC-DR的α和β链降低。(3)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atG组GSC387、GSC3565细胞HLA-ABC的表达高于CatG抑制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荧光素酶实验显示:与CatG抑制物组比较,CatG组T细胞对GSC细胞的杀伤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tG可提高免疫治疗GSC的效果,其机制为提高细胞表面的MHC-Ⅰ的表达。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组织蛋白酶G 免疫治疗 CTSG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胶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5例脑胶质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45.02±2.57)岁,年龄范围为23~61岁。根据不同的肿瘤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对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41例颅内压升高患者,全部得到完全缓解;36例脑神经功能障碍患者中,完全缓解34例,部分缓解2例。24例癫痫患者中,完全缓解23例,部分缓解1例;30例语言运动与感觉功能障碍患者中,完全缓解28例,部分缓解2例。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分别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感染,1例患者出现肌力降低及运动型失语,经治疗得到缓解。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胶质明显改善了临床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

  • 标签: 入路方式 显微外科 脑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视路胶质患者术后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视路胶质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行肿瘤切除术,术后行放疗联合化疗1例,化疗25例。术后定期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可能影响患儿术后视力的因素。结果29例行肿瘤大部切除,1例行近全切除。术后病理学结果提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9例,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21例。30例患儿中,1例失访,3例死亡,余26例患儿获随访3~48个月。至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17例患儿术后视力无损伤,9例术后视力受损,视力保留率为65.4%(17/26)。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最大径为儿童视路胶质患者肿瘤切除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肿瘤最大径≥5 cm的视路胶质患儿的术后视力损伤风险较高,有必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视通路 儿童 神经外科手术 视力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胶质患者加速康复手术 (ERAS)护理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2016年 9月至 2017年 11月手术治疗的 87例胶质的临床及护理资料。 48例定期管理 (对照组 ), 39例 ERAS管理 (观察组 )。结果 观察组首次投食时间,首次进食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尿管拔除时间,注射停止时间明显缩短 (P & lt0.05、术后 1、 2天活动阶段明显增加 (P & lt0.05)。结论 ERAS护理可促进胶质术后早期康复。

  • 标签: 加速康复 外科护理 脑胶质瘤病人 应用
  • 简介:摘要胶质的进展、侵袭、转移和耐药与其免疫微环境引起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而免疫抑制相关细胞及分子在免疫逃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智能纳米材料的分子影像与免疫治疗有望通过阻断肿瘤免疫成为胶质诊疗的有效手段。本文就基于胶质免疫微环境的纳米探针的分子影像与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作一较为简要的综述。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免疫微环境 纳米探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路胶质的自然消退现象,提高对儿童视路胶质的认识。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9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例发生自然消退的视路胶质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儿中,女性2例,男性1例,中位发病年龄为4月龄(3~5月龄),肿瘤开始消退的中位年龄为10月龄(8~13月龄),从肿瘤发病到开始消退的中位间隔时间为5个月(4~10个月)。其中1例伴有间脑综合征,1例伴有肿瘤播散转移。结论视路胶质的自然消退现象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伴发间脑综合征和颅内转移播散的儿童视路胶质也有肿瘤自然缩小的可能,但肿瘤缩小并不意味着症状能完全改善。

  • 标签: 视路胶质瘤 儿童 自然消退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临床罕见的神经胶质息肉病综合征,原发肿瘤为胶质母细胞,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相关。本例患者颅内胶质母细胞术后出现腹痛、呕血,腹部CT检查显示横结肠及升结肠管壁不规则增厚,不均匀中度强化,肠镜及病理检查提示多源性结肠癌及结直肠多发腺瘤。若脑肿瘤患者合并肠道症状,应及时行肠道肿瘤筛查,对神经胶质息肉病综合征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结肠肿瘤 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