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德钦,古称“阿得酋”、“阿墩子”,历史源远流长.清雍正五年(1727年)从四川巴塘划归云南,治隶于维西厅.民国年间先设阿墩行政委员,后改德钦设治局.1950年和平解放设县治,隶属丽江专区,1957年至今属迪庆藏族自治州.

  • 标签: 藏族自治州 阿得酋 雍正
  • 简介:纳西民间有这样两句俗语:“纳西美本迪”、“纳西美本若”,意思是“纳西祭天大”、“纳西人是祭天的子民”.祭天,是纳西族传统的重要习俗,也是东巴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纳西子民认为自己与天、地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视天为父、地为母.天地既是自然万物得以存在、生息的根本前提,又是人类生存发展、繁衍兴盛的根本保证.

  • 标签: 文化内涵 习俗 文化传承 血缘关系 人类生存 纳西族
  • 简介:动词重叠是纳西语的一个重要语法手段,它在纳西语里不仅使用广泛,而且使用频率很高,它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纳西语的表达能力。因此了解纳西语的动词重叠式及其语法意义,对研究和学习纳西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拉市乡南尧村的纳西语为代表音点(属纳西语西部方言),通过对大量例句的分析,以探讨纳西语动词重叠的基本形式、语法意义及其语法功能,为纳西语和汉语的比较研究提供语料。

  • 标签: 纳西语 动词重叠 语法意义 语法功能
  • 简介:这首诗是和锡典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诗,是写给自己的,同时也是写给他儿子和仕钧的.1989年7月20日上午9点和锡典逝世,享年83岁.他虽然已经离开我们有21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还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他流传下的纳西族“崩时细哩”还在演奏,他撰写的纳西族民间故事、纳西族民间诗篇还在口碑相传.作者作为他的本村人,他孙子辈的远房亲戚,非常荣幸能够向广大读者介绍、讲述和锡典老人鲜为人知的故事。

  • 标签: 纳西族 民间故事
  • 简介:文学领域的复古思潮实与经学领域的复古乐思潮互为表里。譬如,八音之中以石为上,而取石必求“泗滨浮磬”,实为复古乐思潮的核心象征之一。唐玄宗弃灵璧而用华原,一如闲太常而置教坊,都被视为雅乐丧而俗乐兴的表征,以至于唐宋儒者纷纷不满,新乐府运动也因此而兴。明建,朱元璋锐复雅乐,即择泗州灵璧以制磬,却因石声难和而怅然;再论祀必石磬,磬必泗滨,却是明中叶复古乐思潮重兴后,儒者礼乐自任的积极主张;隆万以来复古乐思潮受挫,一方面,儒者考实,取磬不独泗滨说渐起;另一方面,文人雅赏,收藏灵璧之风大兴。前者与会通思潮有关,后者与性灵思潮相通。可以说,晚明迄清乾隆间,泗滨磬与华原石之聚讼再起,便如中唐以来迄北宋间议论一般,恰恰标志了雅俗乐的又一次大变——所谓俗乐(戏曲)大兴正是以此为背景的。

  • 标签: 泗滨浮磬 灵璧石与华原石 明代礼乐制度 复古(乐)思潮 会通与性灵
  • 简介: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带着传统乐器乐种学术性的调研工作来到宁夏,对一些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文章采用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宁夏的民族乐器、音乐种类有了直观的认识,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访谈。宁夏的民族民间音乐蕴含着浓烈地域风格和民族风情,一些乐器的雏形可追溯到远古先民用不同材质制造的乐器。

  • 标签: 民族民间音乐 宗教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夏 回族乐器 田野调查
  • 简介:音乐会的三幕编排呼应巴洛克音乐的主题,以及在一座意大利城市中的探索旅程:首先是街道、狂欢队伍、喜剧人物、美食、酒神巴克斯、口腹之乐、小丑……接着转向宫殿表演喜剧,演奏当时最受欢迎作家的曲目,例如蒙特威尔第、罗西的曲目,重现这一改变了欧洲音乐的音乐世界……第三幕讲述爱睛故事,或悲或喜。

  • 标签: 上海 和谐 古乐 法国 音乐会 巴洛克
  • 简介:语音屈折是语言中通过声母替换、韵母替换、声调替换等方式构成新词的一种语法手段.论文描写纳西语声母屈折、韵母屈折、韵母和声调屈折、声母和声调屈折、声调屈折以及声韵调同时屈折六种语法形式,通过具体词例分析纳西语的部分词汇语音屈折后所产生的语义、语用和语法功能的相应变化.

  • 标签: 声母屈折 韵母屈折 声调屈折
  • 简介:摘要纳西族童谣是历代纳西人民口耳相传的儿童歌谣,是纳西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生较早的民间文学和纳西族民间音乐有机结合的儿童文学重要样式。同时,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质朴自然的表现形式都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的启蒙教育,常常是从童谣开始的。

  • 标签: 纳西族 童谣 启蒙教育
  • 简介:玉龙县九河乡雄古二社村中,有一座庙宇,乡人称它为猎神祠.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档案记载:雄古猎神祠是明代木氏土司专为祭祀猎神的祠堂,当时有专职人员在此田猎和祭祀,直到清代还供奉着阿体那氏为祖先的猎神.值得注意的是,这猎神的形象--手上架着苍鹰,身边蹲着猎狗.而且,猎神祠所在的雄古二社,过去被称为“可哈罗”,意为“狗饭田”;紧邻的雄古二社,过去被称为“喔哈罗”,意为“鹰饭田”.

  • 标签: 纳西族 祭祀 猎狗 祠堂
  • 简介:漳州南词是由江西传入、演唱官话的曲艺形式,在漳州传承六代延续至今,保持着较为完好的古乐形态及韵味。霞东钧社为漳州南词第四代传承人办设,是表演、传习漳州南词的主要机构,究其传承特征表现为小众性流传、部分依谱教习以及习演者有主观意识守护等。

  • 标签: 霞东钧社 漳州南词 留存特征
  • 简介:通过对对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拟建“纳西东巴文化大观”网站这一锲机,在做网站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时,为了让网站提高利用率,实现网络资源与网络浏览者完美互动,对网站的内容、创新点、用户认识特性、用户研究策略、概念设计策略、信息构架策略、交互方式策略、视觉表现策略等从认知心理学及人体工程学角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 标签: 东巴文化 网站设计 研究
  • 简介:也许,你对纳什维尔(Nashville)与孟菲斯(Memphis)略觉陌生,但如果你知道蓝草、蓝调、节奏布鲁斯与传统摇滚乐在这里诞生,吉米·罗杰斯、B.B.King与猫王等众多音乐人,从这里步入音乐圣殿的巅峰,你便会如我一样奔赴美国的田纳西州。这是一次踏着乡村音乐的旋律找回渐行渐远的青春记忆之行,也是将美国乡村音乐寻根问源的朝圣之旅。飞抵亚特兰大,这座在我心中深深烙印着《飘》、马丁·路德·金、CNN、可口可乐的美国南方名城,并在北卡罗来纳州的阿什维尔(Asheville)短暂停留后,我们终于驾驶在奔赴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蓝脊山路上。

  • 标签: 乡村音乐 布鲁斯 纳什维尔 美国南方 原乡 蓝调
  • 简介:审美趣味是审美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能感知的审美客体,从而产生快感或不快感,区分现实和艺术中美和丑的能力。是一种审美评判机能。民族服饰是一种直观的物质文化,以形象和直观的形式体现着该民族的审美趣味。本文尝试从历史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丽江坝区型服饰为个案,探讨服饰中体现的纳西族审美趣味。

  • 标签: 纳西族 服饰 审美趣味
  • 简介:本研究运用皮博迪图片词汇测试工具修订版(PPVT)和儿童表达性词汇测试工具(EVT)。对云南省丽江市120名4-6岁纳西族幼儿的接受性词汇能力和表达性词汇能力进行考察,以探究纳西族幼儿汉语词汇能力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纳西族幼儿汉语词汇能力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均衡,随年龄增长趋势明显;其汉语接受性词汇能力和表达性词汇能力发展显著相关;纳西族家庭对幼儿的汉语词汇教育意识优于行动。

  • 标签: 汉语词汇能力发展 纳西族幼儿 接受性词汇 表达性词汇
  • 简介:纳西族民间文化的和生态伦理观的内涵入手,围绕纳西族民间文化中生态伦理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核心关系,提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文化的建设,要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传承尊重自然、勇于承担和“方便生活”审美和谐的精神.

  • 标签: 文化 生态伦理观 民间 自由 普世价值
  • 简介:北岳庙又名玉龙宫、玉龙寺、玉龙祠,居住在这里的纳西等各族人民把它统称为“三多阁”,是玉龙县现存1000多年的一座庙宇,庙内的千年古柏也证实了它有1000多年。庙宇坐北向南,一进三院,前院由五间门楼,两边三间平房厢房组成;中院由正殿五间,东西五间厢房平房组成;后院为三间平房。

  • 标签: 纳西 保护 人心 北岳庙 玉龙县 庙宇
  • 简介:曹勋是宋代“补乐府”创作观念的重要实践者。乐府文学发展至宋代,很多旧题乐府的题材内容已经在历代传写中大致定型,创作方面继续发挥的余地不大。因此“补乐府”便代表了宋代文人乐府诗创作的一种开拓性尝试,他们不再一味沿袭旧作题材,也不依据兴之所至而随意命笔,而是注重考证、学养、思致等方面,在纵览前代乐府源流的基础上,秉持儒学传统,关注社会现实,深追古意,力求新变。观诸曹勋在“补乐府”观念下进行的乐府诗创作,旧题乐府方面重视其题目本意和文本传承,兼及道德内蕴发原;在另立新题方面则注重歌辞性诗题的选择,并在题材选择中突出其强烈的民生关怀和理想寄托,现实意义极强。这种创作观念具备相当的开拓性,对宋代乐府诗题材的拓展和思想内蕴的丰厚都有促成之功;而它不重视音乐源流而重视文本内涵的倾向,也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宋代乐府诗进一步走向全面徒诗化的变革趋势。

  • 标签: 宋代 乐府诗 补乐府 曹勋 松隐集
  • 简介:《白狼歌》是汉代古诗,流传至今.根据内容和风格,为西南某个民族语言.全诗歌只有176字,与纳西历史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纳西族学者和煜堂呕心沥血,完成《白狼歌诗译注》,提出了后汉时期纳西族先民已有能力组织-班人马去朝拜皇帝,还提出,早在1900多年以前纳西族先民已在丽江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

  • 标签: 白狼歌 和煜堂 《白狼歌诗译注》 评介
  • 简介:结合田纳西·威廉斯所有剧本中主要人物类型和作者本人的性格与生活经历的相同之处,本文详细分析了威廉斯影响力最深远的两部剧作《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中的人物,尤其是他们在真实与幻象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探讨威廉斯作品中的现实与幻象的冲突以及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对立。此外,通过将威廉斯的心理状态和剧作中人物心理状态的对应,给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去了解威廉斯作品。

  • 标签: 田纳西·威廉斯 现实 幻象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