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调研国外页岩气岩心测试的相关研究,结合国土部的技术要求,提出页岩岩心测试评价的3大体系:(1)岩石学特性分析:岩矿特性分析和岩石力学特性;(2)地球化学特性分析: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3)页岩储层物性分析:吸附/含气性评价、孔隙流体参数测定、孔渗性实验室测定、页岩敏感性评价和天然裂隙描述。

  • 标签: 页岩气 岩心测试
  • 简介:梁小昆是《中国残疾人》杂志2008年第5期报道的人物。那时梁小昆正在北京电影学院读“黑白大画幅影像”研究生,毕业后他攻读下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时隔6年我们再次相见,已跨入不惑之年梁小昆发生了很多变化,他的身份从学生成为了老师,他组建了自己幸福的家庭,他的艺术研究方向从静态的图片转为动态的视频。当然,也有些东西没有变,比如艺术追求中“纯粹”的要求,比如对作品呈现时“真实而有趣”的标准。梁小昆追求艺术是因为他“有话要说”,他从图片摄影专为视频创作,是因为能“说得更好”。他未来的理想是是拍一部“作者电影”,创作出体现自己完整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作品。

  • 标签: 北京电影学院 《中国残疾人》 艺术研究 图片摄影 2008年 博士学位
  • 简介:本文讨论关于《实践理性批判》中“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一章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动机”是否为实践理性批判引入了某种心理学的机制从而造成了这项批判的不一致。对此,笔者认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实际上是指理性法则规定行动时,有限的、感性的理性存在者具有的整体状态。我们既不能将其看作是道德法则规定行动时依赖的心理因素,也不能将其看作是理性的法则依据因果法则在主体中产生的经验心理学的后果。第二个问题主要是“道德法则作为动机”与“道德情感或敬重作为动机”这两种说法的一致性。在整体状态的观点下,道德法则和道德情感可以被看作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在理性法则规定意志时的不同方面,它们可以在这种意义上获得一致性。由此,我们也可以将作为道德情感的敬重的否定方面和肯定方面纳入到统一的理解之中。第三个问题是处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以及《道德形而上学》中“动机”含义的一致性。笔者认为“动机”一般是指意志的主观规定根据,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专指理性法则成为意志的主观规定根据时我们作为有限的、感性的理性存在者所处的状态。这些著作在“动机”的使用上并没有原则上的分歧。

  • 标签: 动机 状态 实践理性 道德情感 敬重
  • 简介:作为上海抽象绘画的领军人物之一,陈墙的绘画实践越来越进入一种个人意义。他试图去除绘画的意义和观念,并越出个人意识和文化的自觉。这使他将自己限定在一个极其狭窄的形式领域,并进入了一个绘画观念和个人意识的极限。在这个边缘地带,他成功地为抽象绘画确立了一种个人定义。陈墙早期的绘画主要是一种类似于英国"意象派"诗歌意境的图形,这种图像有不同走向的具体风格,比如米罗的儿童幻想画,飞鸟穿越的神鸟,山海经式的史前走兽。但很快他认为这属于一种解读式的图像,所有的形象都让观看者想到某种画面以外的意义和图像概念,甚至在视线接触画面

  • 标签: 绘画观念 个人意义 观看者 绘画实践 诗歌意境 个人意识
  • 简介:本文简要分析了反思概念的内涵和翻译问题,尤其是它与黑格尔逻辑学的本质论的独特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考察了黑格尔对“同一”、“差别”和“根据”这三个纯粹反思规定的阐明,侧重于揭示它们的映现[反思]特性。从中,我们可以详细地看到黑格尔是如何借助映现的观点对传统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加以批判的。

  • 标签: 反思(映现) 本质 同一 差别 根据
  • 简介:“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赞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 标签: 个人 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党员干部
  • 简介:如今电视上难免会出现各种负面信息。因为担心5岁的儿子受到不好的影响,湖北武汉市一位妈妈对这些负面信息“严防死守”,连家里的有线电视也停了。如此教育被网友称之为“屏蔽教育法”,意思是屏蔽掉所有的负面信息,给孩子营造一个完美世界。

  • 标签: 教育法 屏蔽 世界 孩子 负面信息 有线电视
  • 简介:解构主义的语言观给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讨论语言本体论和语言工具论上,主要借用了王弼“体用一如”的观点寻找两者的相关性并从创作和鉴赏两个方面了解文学语言.

  • 标签: 语言嬉戏 体用一如 言语艺术
  • 简介:凯尔森是20世纪最重要的法学家之一,以“纯粹法学”而闻名.为保证法律的纯粹性,他除了将法学的范围限定在实在法领域与假设“基础规范”这两种手段之外,还诉诸了“逻辑”这一保真工具.但对“逻辑是否可直接应用于规范”以及“是否存在独特的规范逻辑”等问题,凯尔森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即从早期的毫不迟疑到中期提出变通方案:将逻辑直接应用于法律规则,间接应用于法律规范,再到晚期彻底否定逻辑可应用于规范,进而否定规范逻辑的存在.其结果就是:凯尔森的“纯粹法理论”在基础上发生了动摇.是否真的如凯尔森想象的那么悲观呢?20世纪的规范逻辑研究新成果已经证明,规范逻辑是能够建立起来的,凯尔森实际上走入了误区.

  • 标签: 规范逻辑 纯粹法学 法律逻辑 规范体系
  • 简介:按照康德的先验哲学,物自身不是认识的对象,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我们的不过是杂多表象,由杂多表象而形成知识乃至形成经验所需的“综合”只能是知性的自发性功能。然而,当康德不只一次说通过感性直观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范畴该对象被思维的时候,感性直观给予我们的对象是什么对象?感性直观所给予的对象与知性范畴所认识的对象如何可能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所谓的“对象之谜”。

  • 标签: 《纯粹理性批判》 现象学 感性直观 先验哲学 物自身 知性
  • 简介:通过马克思主义批评中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结合葛兰西文化霸权的概念解读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Gish·Jen)的作品《典型的美国人》,主要探查"美国梦"作为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个体的召唤以及"美国梦"在霸权的争斗中最终消解的过程。

  • 标签: 美国梦 主流意识形态 召唤 霸权 消解